《法克麦赖夫》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法克麦赖夫- 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一下过去的那段日子,但影片中却有了齐达内撞头的细节,这多少有些令人啼笑了。

  我很奇怪为什么有许多人称这部影片不错,大概看了一下相关评论,均是谈到了源于生活的问题,也许身处在北京这个大城市,世界变化快,笔者多少有些忽略了生活的真谛,于是便产生了恍如二十年前的错觉。

  但很不客气的说,影片是很闭塞的,正是这种闭塞才造就了笔者的错觉。

  首先,影片中几乎没有任何有关时代的问题,唯有一处齐拉内的笑谑多少让人看得有些不伦不类。当然还有王喜家的那台电脑,看上去很有样子,除此之外,我感到影片与现实严重脱节。说实话,与其这样还不如干脆拍一个有关八十年代影片的回忆呢,把齐祖和电脑统统砍去,这样反而纯粹点。

  但下面的问题更有意思,大凡要拍摄过去题材的影片都需要两种东西的彰显,第一是有关人本性的东西,也许受着时代的影响得到了不公正的代遇,于是导演便极力地让主人公突破这些时代的禁锢,或者以胜利者的姿态完成全局,或者以失败者的形式演绎一场悲剧与无奈。在这种情况下,虽然时代的影响显得极为重要,但突出的还是人本性的东西。第二种彰显方法是关于传奇的,大凡涉及到过去的影片,如果在人性上不能做足文章,那么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谱写一段传奇经历,让人也看得爽一些,当然这种传奇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受时代影响的。

  于是我们知道大凡拍摄过去题材的影片或者突出人性反思那个年代某些意识上的落后,或者就是为故事而故事的纯商业影片。但很不幸,此片根本没有具备这些元素,说到传奇肯定是没有的,说到人性对时代的反思,笔者也仅仅看到了王喜的苦恼,与时代毫无关系。这也难怪,笔者强行要将此片归于八十年代,而编导们的意图却是齐达内退役之后的事情。

  主人公王喜是一个干部,小干部的身份注定了冯巩所善长的小人物角色,也注定了故事发生在小人物的世界中,于是天津方言,台词以及各种包袱都是很正常的运用,从这个角度来说,本片并没有任何错误,虽然其逗乐成份远不如《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来得更有人性味。

  关健是故事中人物的命运以及想法的确令笔者难以理解,首先便是王喜这个角色,当好干部的理想与时代并没有关系,也是值得称道的,但一家子对干部这个称谓的热衷的确令笔者不太明白,王喜与老婆也倒罢了,关健是那个孩子,虽然两道杠是孩子心中的某种荣誉,但几个孩子的对话中将这种干部行为当成身份的象征的确令人不禁喷饭,难道新时代的孩子口中没有游戏机,没有偶像,只有这种社会地位的差异吗?尤其近结尾处王喜儿子的那番话,不知应该说些什么了,恐怕我只能感叹我们失败的教育在继续轮回着!说实话,那个孩子哭着说出那些本该大人说的话时,我心中颇有些恶心,编导借孩子煽情却骟掉了孩子本来应该有的天真!于是,这个孩子毫无个性,在剧中只是为了王喜这个角色而设置出的一个砝码。

  砝码命运的还有王喜的老婆,戏中很贤慧的,拒绝礼物,帮助王喜的女工,然后就失去了戏份,苍白无力。老黑也好不了哪去,除了替王喜出气以外,偶尔地陪着王喜喝点酒还得自己掏包,我们看不出这个人物有什么真正的动力所在,完全就是王喜的撒气筒,好在刘金山的肚子可以为他挣点戏份,也仅仅如此。至于闫妮这类女工,也大多只是道具作用,虽然有一点旧情人的笔触,但点到即止,人物苍白得只是在告诉观众有这些事情,仅此而已!

  那些反面人物更有些脸谱化了,男的官僚还好色,女的浮躁夺权,但笔者就不明白,尤其是那两个美女,既然有资本,在这个纺织厂还吊着干什么,如果走出厂早已穿金戴银了,看来真是很闭塞的,至于剧情里面签字一说,恐怕现在已经不是什么大问题了,只要有胆,没有人会在乎王喜的签字,看来这些人的意识果然只存在于二十年前。当然还有那个流氓,典型的仗势欺人而已,几乎是面对正面角色的绝好讽刺,只是这种角色过于惯见了。

  最后当然说到王喜了,由于题目有关干部的,所以这个人物还是较为丰满的,于是便有了唱独角戏的尴尬境地,客观的说,这个人物虽然脑子跟不上时代,但由于岁数等问题还是比较真实可信的,只是他所遇到的那些事真的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于是这个人物虽然能够立起来,但也是颇为脸谱的,没有什么个性而言。

  说到影片中的情节,人事关系,女工怀孕还有送礼罢职等都没有时代的特征,只是为了这个情节而情节,看起来十分地无聊。更甚者是加了一段下乡情节,都不知道编导们是怎么想的,加得几乎与剧情无关,虽然这是王喜被罢官的原因之一,但不客气地说,有没有这情节王喜丢官是肯定的了。而且从王喜的态度而言,下乡冒充领导真是自作自受!这让人对王喜并没有产生同情之心。

  总得来说,影片拍得相当闭塞,人物苍白脸谱,情节设置古旧无新意,让人恍惚回到了八十年代,真称得上是冯巩的滑铁炉作品!

  韩兮

  2007…3…14于通州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恐怖系统》:不能说的迷底
这篇影评十分不好写,如果不说出结尾的话,那么影评写出来也只不过云山雾罩的,达不到导演的真正意图,但写出了结尾就不适合再观看本片了,毕竟估计看得人很少,影评也就算做一个推荐了。

  法国的恐怖片或惊悚片一直走得是心理路线,这与好莱坞是截然不同的,但本片实属一个例外。大凡看过《女巫布莱尔》的人都会在本片中寻到某些似曾相识的感觉。

  影片开始,一对母女由于意外的撞车事故而在深夜中停滞在丛林旁,然后便遭到了莫明的攻击。

  这是片头,与好莱坞常规性的片头极为相象。

  真正的故事则从一名女教师开始。

  女教师离开喧嚣的都市然后到了丛林深处的别墅中寻找自己的作家男友。这个情节好似美国青春恐怖片中一帮年轻人去度假一样。

  那个别墅简直就是一个庄园,地处密林的深处,两个人住虽然有份恬静与安逸,但不免令人有种疏远感,多少有种恐怖的意味已经在里头了。

  于是,反映两人感情的片段慢慢地演绎着,镜头安祥随和,但由于这套别墅的风格,造成了镜头中的无数个景深,狭小的空间,这一切都透出一种不安定来,好象随时都要暴发,只是不知道何时暴发一样。

  夜晚终于降临了,导演用了若干个空镜,所有观影的人都知道该出事了,但怎么出事是我们所要看的。

  影片演到这里,已经颇有些《德州》之类的效果了。

  果不其然,怪声开始响动了。

  接下来的情节可以略过。因为在我看来,大凡是《德州》之类的影片都是追来追去,然后一个个死去,房屋,工具比演员还重要。唯一可以突破的只有看是不是链锯或者某个细节的新奇。

  很不幸,这部影片中我并没有找到有任何突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细节。

  为了保留神秘感,那个令女教师与男作家魂飞魄散的怪物倒底是什么,俺就不方便透露了。

  但说明一点,Ils似乎可以翻译成“他们”的意思。

  一个远离市区的别墅,在丛林的最深处,这种疏离感是可想而知的,所以怪物也就难免不出现了,这点上与《女巫布莱尔》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这部用恐怖惊悚外壳包装的影片也会真象大白。

  法国人用了美氏的拍摄手法,显得毫无新意,但最终的结尾则告诉我们,这还是一部法国片。

  也许这是法国电影人的一种尝试吧,我姑且这样认为!

  韩兮

  2006…9…22于通县

《鹅毛笔》:不是色&;情的情&;色片
蓝天下,一名女子伸长了她优雅而白皙的脖子,她陶醉着,舒展着,这一切令人有种暧昧的情趣,然而,当她低下了头,一个蒙着面的粗陋的刽子手却出现在镜头前,他轻轻地抚摸着女人的身体,将她慢慢地放倒在铡刀下,所有暧昧的情趣都被一种残暴的*所替代了。

  这就是影片《鹅毛笔》所带给我们的第一视觉冲击。很明显,这个行刑的场面是导演与观众预示性的签约,它告诉了观众这是一部什么样的影片,*与恐怖融为一体,*与厌恶将是所有观众的正常反应。

  《鹅毛笔》是美国导演菲利普.考夫曼执导的一部虚构描写法国*文学作家萨德后半生的古装剧情片。在这部影片中,我们见到了一个与历史不一样的萨德生活,但这无关紧要,因为从影片的开始我们已经了解到,这样的影片绝不是一部简单的人物传记,在这里,萨德的生平实际毫无意义的,那只是一个故事片中的角色而已。当然,他是影片的主要角色。澳大利亚演员杰弗尔.拉什扮演了这个人物,他在《闪亮的风采》中有上佳的表演,在这部影片中他同样是塑造了一个生动的形象,虽然这个形象是剧作者的创造。他以自我为中心,狂妄自大,蔑视一切来自于宗教与世俗的力量,一味地追求自己的写作。与其说*是萨德的生活动力,莫若说写作本身才是他所要追求的东西,这样,影片的*意味就少了许多。的确,在我们看到*(包括SADI**待狂)时,往往就会受到它的愚弄,简单地认为这才是作品中所要表达的东西,仿佛人的欲望与*是同义词。显然,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只是人的欲望中的一种。当我们看到影片中的萨德用鹅毛笔,用鸡骨头,用玻璃碎片,甚至最后用他的粪便来写作的时候,我们已经不能简单地认为这仅仅是与*有关的东西了。*是一种欲望,写作同样是一种欲望,在这里,两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