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明显,计划完全是建立在男人之间的仇恨上的,虽然那个黑帮老大极力地要保持一种内部的平衡,但事实上男人的劣势在这个计划中体显得一览无遗,首先是一种嫉忌,薇拉的男人对黑帮的少爷打心底有种极度的仇视,这仇视的产生源于嫉忌本身,然后是不信任,在这些诸如男人之间的隔阂与毛病中,高琪才能定下这个计策。与之相反,在事件突发意外的时候,高琪与薇拉之间却由于相互信任而同存同亡。这种对比其实我们可以理解成是无关男女性别的一种暗示,因为我们很难说这种信任或者不信任是女人或男人的天性,只能说是弱势者在对付强势者时所采取的一个完全正确的策略。
影片的主旨在这个时候以一种最为反常的举动体显了出来,那就是从同性的欲望挣扎跳跃到了有关强势对话中的信任与策略问题。
但影片并没有因为高琪与薇拉的合作而取得成功,相反,她们最后还是依靠了黑帮的势力才度过了险关。毫无疑问,这种虽然名义上的黑帮势力,但那个老头子在薇拉的一吻之下便昏了头脑,相信了薇拉的解释,从这个角度来说,影片又回到了男女之间的这种对话中,女权意识再一次回归。于是我们发现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即在男女情欲方面,其实作为女性,虽然是欲望的客体,但对主体完全有种操控能力,而在强弱的对话中,弱者恐怕只能建立好信任的合作方式才能取得胜利。
影片的结尾,两个女人在卡车上亲吻着,而不是常规的发财了便买来了轿车,卡车是一种力量的象征,比轿车的高贵与小资更有深意,于是两个弱势的女子不再弱势了,而这次的亲吻镜头放到了车的外面,说明这也不是一次*的亲吻。
同性了,爱谁谁吧!弱小了,同样也是爱谁谁吧,那结果就不是弱小本身了!
韩兮
2007…3…27于通州 txt小说上传分享
《狗脸的岁月》:当我不再是宠物的时候
看了许多关于成长的儿童片,大体能够分出几类来。
第一类是大环境下的孩子,这种故事一般来说我并喜欢归于儿童片范畴,因为多少有些沉重,即便影片可能十分搞笑,孩子的形象很是特立,但战争与国祸的背景多少令人有些神伤,为孩子过早的成熟而感到悲哀。这种片印象最深的自然是《小兵张嘎》。
第二种是美国的,象《小鬼当家》之类的,用孩子的思维游刃于大人的世界,客观上十分地好笑好玩,主观上反衬了大人世界的荒谬,这的确应该是儿童片,但多少有些闹剧的感觉,本人也就看个过程而已。
第三种是一些导演的童年往事,仿佛是一篇散文,通过孩子的眼睛看到了大人的世界,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变成了大人,当然,这个变化过程多少有些苦涩,《狗脸的岁月》就属于这种类型的。
第四种儿童片比较特立独行,三五年前风靡了整个世界影坛,那就是以阿巴斯为首的伊朗儿童片。这种片有些过分现实,一个孩子往往要解决一些现实问题,其实细想一下与年龄并没有,但里面由于细节把握极度真实所以当儿童的做法充分表现出来了。例如《小鞋子》等等。
回过头来说说《狗脸的岁月》,有人将这个片名译为《狗样年华》。显然,这是与狗有关的故事。
影片中有两条狗,一条是被送到太空最后饿死的莱卡。英格玛认为,没有征得狗的同意就把狗送到了太空,而且还没有给足够的狗粮,这仅仅是为了人类的进步。这种做法是极其荒谬的。
但很不幸,英格玛的命运正是如此,只是他开始时并没有意识到。
母亲病了,父亲在赤道摘香蕉(导演这个喙头很是唬人)。但作为一个不懂事的孩子,他令自己的母亲无法安心养病,没有办法,只能送他前往别处。
这点显然是具有强迫性的,尤其在被送走的瞬间,他失去了母爱,所以沙滩上的那个关于母爱的镜头成了他永远的记忆。
影片中第二条狗是英格玛所养的西卡。在母亲病重的时候,英格玛与西卡共同完成了弑母的行为,当然,这么说有点残酷,事实上可以用不懂事来解释。但形影不离的西卡很显然便是英格玛的化身,直到他来到了一个新的小镇。
这个小镇是一个成年人的世界,英格玛的生活从此改变了。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成长的过程最需要的是两种催化物,一是关于爱的解释,二是关于性的启蒙。
在这个充满了童话色彩的小镇上,英格玛接触最深的当然是性的启蒙。臆想患者躺在病床上看着女人的内衣,有着小镇最*部的女人当模特的过程,还有那个性别暂时错位的少女球员。
说到那个少女,影片很大部分在讲述了她与英格玛之间朦胧的感觉,但在我看来,她更象一个标尺,看着她的发育与成长,英格玛才会意识到自己也在成长。至于性的启蒙,那个模特已经足够了。
关于爱呢,英格玛在这个小镇上并没有直接领悟到。
虽然小镇中的每一个人仿佛生活在童话之中,叔叔是个蹩脚的门将,但却是夏屋的制造者,还有鼓捣航天飞船的怪老头,听女人内衣广告的病老头和那个整天修房的疯老头。人人都很朴实,人人都很善良,但所有这些人都不能给与英格玛爱。
英格玛虽然生活在这如童话般的世界里,虽然他十分的高兴,但这一切都是短暂的,他还是要寻找自己的爱。
母亲,再一次回到了英格玛的视线中。
但母爱还是仅仅残存在英格玛的记忆,因为母亲已经无法赋与他母爱了,就连他十分兴奋的那些小镇经历,母亲都不愿意听。
现实一下子冲破了童话。
母亲死了,其实并不残酷,但现实得令英格玛难以接受,虽然他知道这是事实。
不仅仅是母亲的死,关于现实的东西接踵而来。
回到了小镇上,那个病老头也死了,老太太也另择新居。
尤其叔叔要求英格玛与老太太合住去。爱,在这个瞬间完全丧失了,还好,老太太如智者般的劝慰令英格玛心绪暂时平复了。
但成长中不仅仅有爱,还有性的启蒙。英格玛的标尺作为一个女孩首先意识到了性,于是,在与英格玛的接触中,性被进一步夸大了。
但英格玛对性的意识还仅仅存在于好奇,这一步似乎有些突然,紧张可能也有羞涩令英格玛不知所措。
少女在这个时候残酷的告诉英格玛,西卡死了。
夏日小屋原打算做为狗舍的,但却成了英格玛对童年告别的场所。
莱卡死了,西卡死了,英格玛的童年也死了,这是一个悲伤的结局。但也是此刻,英格玛在狗舍中完成了自己的涅磐。他想起了妈妈。
这已经不是母爱了,而是对母亲的爱。作为儿童,享受母爱,但成长的人会表现成对母亲的爱。英格玛头一次自责。
世界并不想象中的那么冰冷,即便是疯老头也可以从冰冷的水中走出来,坐在玻璃厂火热的锅炉前。
怪老头的航天飞机再次启动,少女脱下了男装,这次的失败不再是空中阁楼,而是掉进了混浊的泥坑之中,但成长已经到来,这是勿庸置疑的。
英格玛的性启蒙者并没有因艺术家的雕像而成名。
所有的一切恢复到了当初的平静之中,一切显得是那么自然,而且依然合协。
只是当英格玛与少女抱在一起的时候,我们知道,狗样年华已经一去不回了!
韩兮
2006…9…13于通州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坟墓舞者》:港氏早期捉鬼片的电影结构
其实这是一部美国片,但极结构与早期的港氏捉鬼片几乎一模一样。
首先,触鬼:几个大学同学由于好友的去世聚到了一起,于是他们在死人的墓地上看到了一张卡片,根据卡片上的意思在坟墓上跳起舞来,生者站在死者墓前跳舞,这是对鬼的大不敬,于是,鬼开始缠身了。
其次,现象:鬼缠人总会有一些奇奇怪怪的现象,于是,当我们的主人公从墓地回家之后,家里就出现一些不可捉摸的现象,当然这些现象不足以致命,但总是人心慌慌的。
再次,发现问题,请道长:由于一名同学突然遭到了意外,几个人才明白自己原来是被鬼缠身了,于是请来道长,在这部美片中是超自然现象研究员,其实身份是一样的,于是,道长讲明利害关系。
然后,查明根源解决问题:这一部分一般都是讲述鬼的来历以及如何制住鬼魂的。有一点必须注意,在制住鬼魂的时候往往都会出现某些小问题,而且这个小问题为了最后的大结局而准备的。另外,鬼的来历在港片中要值得同情得多,而本片这些鬼的确不是什么好鬼,生前也没做什么好事,大体都是偏执狂之类的。所以,美国的鬼到底还是变态,并非积怨而成鬼的,但即便是这样,破解方法竟然也是重新安葬一下,有点奇怪。
最后意外突起大结局:虽然道长用法子制住鬼了,但前面已经说过,留下点小问题,结果小问题变大了,于是鬼比以前更强大。换句话说,最终解决问题的是主人公而不是道长,所以一般这个最后的大结局都要设立的,看影片风格而定,到底是好还是坏反正高潮尽在这里了。
这样看来,这部影片是较为传统的鬼片结构,惹鬼,鬼现象,捉鬼到最后与鬼的决战。
但现在的鬼片一般不走这个套路,而是在某个环节中更要制作文章,而且这几部的顺序一般也是打乱的。例如,鬼的来历和惹鬼情节可以打散了放在剧情中,也可以将道长一角直接给了主人公,在实践中寻求方法等等。而且现代鬼片中最令那些编剧导演感兴趣的不是如何制鬼,而是现象本身,越丰富越变态越好,让主人公(最好是女性)在这个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