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难看之处。
周长胜其实是极具小人物品质的,身为一个下等厨子,苟延残喘得活着。但看所有文艺片中的小人物必然要有一定的追求,也许是极不光明的,也许是好高骛远的,但正是这种追求造成了小人物的或悲或喜的人生,这是文艺片的要旨所在,也是小人物的闪亮点所在,但周长胜却没有一点闪亮之处,哪怕是一个卑劣的闪亮,例如无耻的暴力,或流氓的无赖等等,影片中却根本没有,平淡得令人感到窒息,即便时不常地冒出干一番事业的言语来,也看不到他失败的真正原因,当然一次追债者的阻止是例外,可也基本上没有任何说服力。在这种情况下,儿子虽然经历了亲情的维系,陌路的隔阂以及仇人似的绝裂,但事实上却被这个平庸的父亲衬托得是毫无强度可言。
父子关系是双向的,影片儿子虽然话少,但对父亲的态度是很容易看得出来的,父亲虽然话多,但由于整个人物过于生活化过于平面,所以从他身上找不到对儿子的那种反作用力,于是,一种缺失的关系便硬生生地摆在了观众的面前。
将一个普通人的生活不加任何修饰不加入任何导演理念地摆在观众的面前,笔者并不认为这样的影片是一部好的影片,郭富城虽然按照导演的意愿很好地诠释了周长胜这个人物,虽然这个人物可悲性可恨性也体现了出来,但这种平淡的表现手法似乎根本不适合影视这种媒体语言的。文艺片成为这种题材的粉饰外壳,这个现象也是极具悲剧色彩的,比电影本身还要令人痛惜。尤其在港片十分不景气的今天,此次金像奖的选择无疑是一个错误的。
韩兮
2007…4…17于通州
《光荣岁月》:自由与尊严的伟大作品
这是一部不同寻常的影片,如果本着血腥与战争的话,那么也许此片会令许多人失望的,而且此片的背景已经注定这并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反战影片,虽然它讲述的的确是二战时期的事情,虽然它也表现出了战争的残酷性,但本片中对自由对尊严的宣扬是显而易见的,而且作为一个时代的揭示,此片也许更能表达出某种我们极力高呼的东西,那就是自由。
不可否认,《自由宣言》是法国带给全世界的一个财富,公平,自由与尊严,这应该是每一个人都享有的基本权力,但在法国这样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国家里,也许它也并不能极大程度上的实现,这是一种悲哀,尤其是对于这群为了法国解放,为了抗击纳粹而英勇作战的士兵们,这种感觉是无奈的,甚至是一种戏讽的背弃。
虽然影片中的五个重要角色各有性格各有追求,但他们同时获得了戛纳电影节的最佳男演员奖,很明显,这是一部团结的影片,这个*裔子民的团结为此部影片的重中之重。
故事发生在二战末期,即1944年与1945年两年的时间内,作为法国殖民地的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等北非国家的*人参与到了战争,抗击法西斯的侵略,却解放他们心目中的祖国――法国。
这是一个看起来很令人难以置信的决定,殖民地的人竟然将法国当成了自己的祖国,但他们永远不是法国人,这一点贯穿了影片的始终。
首先,这群北非士兵总被派往战争的最前沿,他的勇敢虽然为战争取得了胜利,但付出的却是惨痛的代价,更客观地说,他们实际上是被赋与了敢死队的任务。从古至今,这种敢死队的角色大抵只有两种,一种是死囚的交易,免除死刑却必须在战场上以性命相搏,这是一种赌搏,而另一种则是一种誓言,大多是为震军威而表现出来的英雄气概。但这些北非士兵却两者皆不是,而是一种歧视的做法。于是,他们便在这种歧视下成为了战争的最早牺牲品。
但这种歧视远不如此,例如西红柿的分派,例如永远不能踏上法国土地等等,这所有的一切都表明,这群北非士兵注定不被法国人认同,注定是一群被抛弃的军队。
为了法国的自由,却得不到尊严,这令这群北非士兵无法理解,而这种矛盾对根植在每一个士兵的心中。
下士是一个充满了理想主义的战士,他很天真地认为只要通过学习便可以得到法国人的认可,于是他一面英勇地作战,一面抓紧时间学习。但现实永远是残酷的,当他目睹了升职者只能是那些法国人的时候,他多少有些绝望,他知道自己永远不可能成为法国人,在法国人的眼中,自己永远是一个异族者。虽然他为此打了中士,但事实上他并没有放弃过这种幻想,于是当影片最后时刻,面对危险的时候,不仅仅是勇气为他做出了抉择,更重要的是一种尊严与信念,他知道自己必须做出些事情来,这已经无关自己是否能融入进法国的社会中,无关自己是不是能够得到升迁,而仅仅是一个象征,一个能够让人们记住的任务。但当战争结束的时候,当他所有的弟兄都死去的时候,法国军队的进驻却没有对这群*人提出任何赞许,记者的镜头下是法国军人,他的尊严并没有如他所愿的那样得到满足,于是他只能落泊的生活在法国,孑然一身,享受着战争所带来的伤痛。
枪手同样是一个浪漫主义者,在他的家乡,他不能与法国女人结合,通过战争,通过为了法国解放而英雄地战争,他认为自己能够享受到与法国人同等的代遇,包括与法国女人的正常的爱情。爱情虽然依然存在,但由来以久的观念令军部的人将信件阻隔了,于是,这段爱情也随着他躺倒在火箭炮而灰飞烟灭。这是一个浪漫的悲剧,但更是现实的反映,爱情被歌颂了,但爱情更多地在枪手这个角色身上成为一种符号,与下士的学识一样,这是一个象征,但这种象征在歧视的法国人眼中依旧苍白无力。
小偷是一个典型的现实主义者,他并没有大的理想,只是希望随着军队改善自己的生活,但当他们走到法国人所信奉的基督面前的时候,他看到了耶苏的受难,这是无关信仰的受难,是有关自由的战争。在这个人物身上,导演以一种很现实的笔触表明了任何宗教中的平等与自由。于是,小偷尊重法国人所信奉的宗教,这与影片中对*人的歧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小偷在下士的鼓动下也参加了最后的一仗,在他死的时候,也许没有任何对那种歧视的反抗了,所拥有的只是英勇,只是对自由的渴望。
Jamel的表演依然出彩,看过《天使爱美丽》与《女王的任务》的人肯定不会忘记这个矮子的。在这部影片中,他的想法似乎更加简单,那就是解放法国,这是唯一的标准,并不想通过这个战争证明什么,也不想得到什么。于是,他那种傻傻的样子得到了中士的认可,但正因为如此,他却被*人排斥在外,成为一个貌似小人的角色。但当他发现了中士的秘密之后,他这才发觉自己太过幼稚了。被欺骗的感觉令他开始反思作为一个*人为什么要为殖*作战。但这种反思的力量是极其微弱的,最后他还是同意了下士的决定,并且最后在营救中士的过程中献出了生命。他是一个善良的人,但他的善良与无欲无求则恰恰是法国人所需要的,换句话说,法国人在这场战争中要的只是战士,只是武器,而不是一个人,不是一个可能成为法国人的人。Jamel的角色极具象征意义,同时也表明了当时法国人心目中的殖民地*人的地位。
中士是一个悲剧型的人物,影片中他是与这些*士兵直接对立产生冲突的一个人物。但当每一次冲突之后,他面对上司而为自己的士兵说好话的时候,我们似乎只是认为这个是一个好的长官。但Janel的无意发现令这个人物的身份得到了充分的暴光,他的法国人身份得到了质疑,于是,他变得与那个下士一样,为了尊严,他隐藏了自己的身份,这种表现的悲剧力量是极其可怕的,说明当时似乎只有一种可能能够认法国人承认。这种承认是一种欺骗,就象《人性污点》中的那个教授一样,可怕的社会观念。
影片的拍摄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似乎在告诉法国人不要忘记了这段历史,这是一群被历史遗忘了的英雄们,他们的功绩应该得到赞扬,因为他们同样为自由付出了很多,但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一部关于*人自由与尊严的伟大史诗性作品就这样诞生了!
韩兮
2007…3…15于通州 。 想看书来
《苍蝇》:还不够狠
1987年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颁给了《苍蝇》这部影片。此片名气较大,但一直没有看过,道听途说地感觉是科学怪人类的影片,事实证明也的确如此。
科学怪人是西方科幻+惊悚类型片中的一个重要取材途径,大体上就是科学家研制某种新技术,然后误用了,给人类造成了难以想象的灾害。但这种灾害很难上升到那些漫画书中的怪人,几乎很难达到危害整个人类,一般来说是个体行为,即现象并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人,人如何变形,人如何性情大变等等。比之那些耗子吃了药变成老虎要消灭整个城市的影片显然是多了几分对人的看法。所以,科学怪人题材,科学自然是引头,这里暗含着对科学迷恋的质疑,怪人才真正是戏,人如何怪便是戏的精彩所在。
回来再看《苍蝇》这部影片,前半小时可以忽略不计,常规的铺垫显现不出影片到底好在哪里,所以我们只从科学家经过一次合成,变成了蝇人后开始说起。这部影片最棒的地方也是后半部,情节设计最出彩的也是每个桥段中蝇人出场的性格变化。
蝇人突然发现自己有着超强的体力,如超人那样,他是骄傲的,此时的他是常人,惯性的骄傲令他显得十分地可爱。成绩一时间令他炫晕。接下来,他发现自己的性能力也是超常的,这本来是值得任何男人自豪的事情,但他却发现自己作为超人的孤独。
孤独感一直贯穿了这部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