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神月是一个充满了正义感的人,但面对着许多罪犯逃脱了法律的制裁,他陷入了迷茫之中,对所学的法律及社会道德都怀有疑问,但就在这个时候,死神琉克出现在他的面前,一本能够左右人生死的笔记本被他所拥有。于是,夜神月开始了替死神立言的过程,实际上,他用这本笔记开始了自己的理想社会的创造活动。
由于夜神月对那些罪犯那些穷凶极恶的人采取了非常规的死亡惩治措施,致使社会上的犯罪率极剧下降,于是一个类似于上帝的名字被赋与夜神月,基拉。这是一个看起来极不平常的社会现象, 虽然人们象上帝一样地崇拜着这个名唤基拉的神灵,但实际上基拉唯一能做的只有杀戮,简而言之,这是一场对杀戮的崇拜,虽然打着道德的旗号,虽然可以为那些弱势的人们伸张正义,但杀戮毕竟是杀戮,所以这种崇拜本身就有一种全民性的危险在里面。整个社会开始陷入一种疯狂的状态。
而夜神月由于这种崇拜也变得更加疯狂,他无形中已经把自己放于至高无尚的地位,于是,这种危险的杀戮引起了警方的注意,影片中另一个天才出现了,他就是代号为L的国际刑警组织成员。
与其它影片不同,《死亡笔记》首先将罪犯夜神月摆在了观众的眼前,于是一场猫与老鼠的游戏便产生了,就是一场棋局一样,对弈的双方都摆在了观众的面前,于是电影情节自然而然地转向了这种斗智的局面。其实影片发展到这里就变成了一种电视剧的架构方式,敌我双方的这种争斗将变得永无休止,同时,这是一个极其危险的信号,但此片以它特有的魅力改变了这种流俗的演绎方式。
首先,夜神月发现了国际刑警组织在L的授意下对其进行监视,为了摆脱这种监视,夜神月利用计策套出了这群刑警的名字,从而把他们一一地写在了笔记本上。杀人的动机从这一时刻改变了,本来为了主张正义而杀人现在变成了为了保护自己而故意杀人,而所谓的保护自己却恰恰是保护自己能够杀人的力量。随着夜神月的心理变化,这种电视剧的架构叙事方式显然是提升了一个高度。
虽然夜神月杀死了这些刑警,但他却知道自己最大的阻碍是L这个人,于是,逆我者亡的信念令他再一次施计以求接近L。这一次,他又成功了,但付出的代价却是巨大的,夜神月用死亡笔记本制造出了一个看似意外的杀局,将自己的女朋友送到了死神的怀里。这个情节设置得极为高明,一方面可以为夜神月接近L提供一个理由,这是由于剧情发展的需要,而另一方面,死亡本身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终点的休止符了,而是一个左右人生的工具,换句话说,夜神月利用死亡笔记本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上帝的操纵性,不但可以操作一个人,而且操纵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就说明,夜神月早已脱离了简单的惩恶扬善的心理动机,当然也充分地体显出夜神月的智慧,这对于L来说是一计高招,L不得不将夜神月调入侦破小组中。
上集到此结束,事实上,上集着重地表现了这种道德与法律之间的矛盾,而从另一方面表明了一个想成为上帝的人将是社会上的最大敌人。所以,上集中的主角毫无疑问是夜神月本人,他对笔记的使用方式将这种杀戮的残暴的威胁式的恶虐在逐步升级着。
把夜神月调到身边监视起来虽然是L的策略之一,但从剧作角度来说,剧情的发展未免会陷入一种僵局中,因为双方的斗智在监视地点并不容易发展起来。于是,弥海砂这个角色出现了。
弥海砂是一个极为单纯的名星,她在雷姆的帮助下获得了第二本死亡笔记,于是,她肆意地运用这本笔记,以求引出夜神月。由于她并不是一个绝对的智慧型人物,所以她的做法将这种死亡笔记的功效扩大了无数倍,将恐慌带给的不仅仅是那些犯有重罪的人还有一些无辜的百姓们。而百姓对基拉的认同也由崇拜转为一种恐怖,这是一种非心理因素的认同,被强迫的,被奴役的一种表现。
于是,夜神月及时的出现了,阻止了弥海砂的妄为,但他绝不是阻止这种行为,而是要借用弥海砂以达到杀死L的过程。
影片由于弥海砂的出现致使L陷入一种更可怕的危险之中,更重要的是,这个人物的出现令剧情自然而然地发展了下去。虽然在上篇中对弥海砂有过铺垫,但下篇中强调了弥海砂的背景,仅从这一点就知道本片的剧作形式。但还是由于关系到剧中每一个人的命运及生死,所以观者完全陷入了这种节奏之中。
新一轮的斗智地夜神月的密谋下获得了成功,夜神月与弥海砂都以为自己将摆脱嫌疑,但最终还是在L的计策中,夜神月终于承认了自己是基拉的身份,而死神所写下的最后一个名字也是夜神月。一个连死神都想杀死的人,一个为了自己那种自大的主宰心理完全不顾惜亲友性命的人,恐怕即便是死神也不能容忍的。
琉克评价夜神月是一个比死神还要死神的恶魔,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夜神月将死亡的权利运用得介乎一种创造。如上帝一般的基拉将死亡变得极度的复杂,不仅仅是一种生理上的现象,也不仅仅是一种惩凶的手段,而是一种改变社会的动力,更是一种左右人类生活的法器,死亡的力量被无限地放大了,这与道德无关,而是一种法律的肆意扩大。夜神月用死亡替代了法律本身。
影片下篇虽然多有新闻媒体的介入,虽然无辜的死者更多了,但事实上始终没有跳出夜神月与L的对峙中,这使得影片更加好看,紧张气氛更加浓重。
将上下篇联系起来看,这绝对不是一部仅仅好看而已的影片,上篇的反思与下篇的悬念构成了整部影片的叙事方式,于是,观众在这种方式的观影后都会产生对死亡掌握者的一种反思,是一种极致还是一种罪恶,作为观众将这种死亡当作崇拜还是当作一种罪恶。
影片结尾,夜神月的父亲将夜神月形容成一个对基拉的斗士,虽然面对的是夜神月的妹妹,但显而易见,这个夜神月也许就是殉职的L。L所做的事情很简单,就是阻止这种以死亡带来的无道德的极致的惩罚,这是不是一种法律的极致呢?
韩兮
2007…3…20于通州
《死亡诗社》:诗的成长
法国有位哲学家名叫亚克拉康,他在弗洛伊德的理论基础上建立了关于语言的理论,即语言构成了社会的行为秩序。人类生活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空间中,却按照一条清晰的语言体系来行为处事。《死亡诗社》便是讲述诗体语言的影片。该片获得奥斯卡多个奖项的提名,其中,最引有注目的当属关于剧作方面的成就。
影片通过一群少年人成长的故事来揭示顺从与抗争的主题。在一所男性寄宿学校中,七个少年人在受老师基廷的影响下建立了一个诗社,取名为“死亡诗社”。于是,他们便走向诗化的语言体系,而背弃了以院长罗曼为代表的非诗语言。在影片中,基廷的诗化语言体系代表着未受压迫的灵魂,而罗曼的非诗语言则强化了对灵魂的收购。成长的少年人顺从基廷,因为那里拥有自由,可以抗争着罗曼关于地狱的布道。在影片结尾处,基廷被院长解聘,但少年们已经自动地把诗化语言体系纳入到自己的心灵中,于是,抗争被新的自发的顺从所替代。
我们不禁询问,什么是新的语言体系?那是做人的原则,勇气、忠诚、智力和爱,珍惜好时光。美国本土文学的创立者诗人惠特曼有一首纪念林肯的诗作,那船长解放了黑奴,让自由在每一个心中都是平等的,争取自由的原则也是做人作诗的准则。影片用人物关系阐述了这些准则,结构安排巧妙。但我想,这并非编导有意如此,正所谓灵魂中没有诗,我们又该如何写诗呢?
诗社的成员中,汤姆与尼欧同在一个宿舍,他们之间构成了勇气的关系,也是片中最主要的关系。汤姆生性胆小害羞,他写诗却不敢让别人看,更不敢站在讲台上当众宣读。尼欧则是个充满激情的人,他是唯一带有创造性诠释诗化语言的学生,他喜欢演戏,实际上,他很早就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什么是自己所需要的。但故事的发展却令人悲喜参半,汤姆和尼奥发生了转换,汤姆扔掉了父母永远的生日礼物--规规矩矩的文具盒。而尼奥却在提心吊胆地演出了《仲夏夜之梦》之后,虽然演出成功,但还是受到来自于父亲的强大压力,于是,他自杀了。尼欧赤条条地结束了自己生命,仿佛是一个献祭者,被剧作无情地扼杀了。他的死完成了汤姆的转化,勇气转移到汤姆身上,所以诗化语言是神圣的,仿佛就是一种宗教,拥有它的过程也必然是艰辛的。影片最神圣的场面当是在结尾处,汤姆第一个站在课桌上,学会了换个角度看世界的诗化思维方式。
查理和泰门构成了第二对人物关系,与汤姆尼欧不同的是,他们的关系并没有发生转化,而是走向了各自的极端。查理是教师基廷最忠诚的追随者,是他提出了建立“死亡诗社”,也是他以“死亡诗人”的笔名在校刊上发表作品,指出校方不接纳女学生的不合理性。他的忠诚是过分的,带有明显的哗众取宠的意味。而泰门作为诗社的一员,却根本没有诗学语言的热情,他的思维仍然停留在非诗的语言体系中,即便在影片结尾处,他也站到了桌子上,但是否脱离了罗曼的体系还值得怀疑。因为他的告密,罗曼可以顺理成章地赶走基廷,解散“死亡诗社”。查理狠狠地揍了泰门一拳,这是自由的诗学向粗暴的非诗学的反击,同时,也预示了斗争的持久性。
第三对人物关系表现在密克斯和毕克斯身上,这是关于智力的对话。剧作在这层关系上着墨并不多,只是强调构成诗化语言的条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