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将美女比作花的人是成功的,第二个勉强还可以接受,第三个就有些厌烦了,至于第四个以后,那自然就不必我多说了。
网上流传着许多关于相似情节的归纳,比如说机场送行,比如说肆无忌惮地说着别人的坏话,但被说的人往往就站在他的身后。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故事在这样的组装下只能雷同下去。
与朋友聊天,经常会说起某部电视剧,在讲述的过程中,人物甚至比故事还要重要。
讲述者会很不自觉地以该剧中的某个重要人物为线索,将他身上发生的事情讲述的脉络清晰,当你真正看片的时候,你会发现剧中的故事并不是这样讲述的。
这原因自然就是观众经过了自己的整理,将他认为最重要的主人公的命运提炼了出来,偶尔说到剧中的其它人,也只是起到辅助作用。
其实,这里并不是人物的问题,而是命运。人的命运也是故事的一种表现,他也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事实上,许多电视剧讲述的就是人物的命运,曲折传奇,或普通平常。
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命运,观众喜欢看一看别人的命运。这本来是制造电视剧比较正确的切入点,许多剧本也先是从人物出发的。
比如说创意就是某个环境中,男主人公一边努力上进,一边与三四个女性剪不断理还乱的感情纠葛。
靠,这样的创意遍地都是,为什么是个男主角就有三四个红颜知己,为什么A爱上了B,B偏爱C,然后折腾半天还要回来找A。
人物的命运惊人的相似,这样在电视上根本就找不出个体来。
命运延续了情节的毛病,不是雷同,而是注定的,也许这样比较符合观众潜意识中对异性的渴望吧,谁知道呢?
其实,观众还是比较喜欢见到一些具有独特性格的人,比如说韦小宝。
但有一点必须说明,这种独特性格是随着时代而变化的,最早是没有一点人性的改革家,然后有了整天象发烧一样的艺术青年,再后来才是韦小宝这样的人。
而作为女性来说,首先应该是总被残害的女青年,然后有了只有在夜里才意识到自己性别的女强人,现在则是那种傻里傻气的刁蛮女孩。
在电视剧中,凡是独特的性格都必然会被人模仿,直到她不再独特为止。只是可怜了诸位观众,会不会误认为一个时代只有一种性格呢?
人物独特的性格造就了故事的风格,这也就是现在戏说当道的原因所在。
性格同样是故事中的组成部分。
如此看来,电视剧真的就是故事了,但这个结论下得未免早了些。
雷同的情节,雷同的命运,还有雷同的故事情节必然造就了雷同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充斥着整个电视,各个频道都不能幸免。
观众无论怎么样换台都无法摆脱这些相似的故事,于是电视剧终于可以扮演一个比体显故事更为重要的角色,那就是老师。
这也许是危言耸听,我也希望这是危言耸听,但事实上却不是这样的。
作为老师,传道,授业解惑。
当一个个相似的故事不断重复地出现在观众面前时,它必然会被观众潜意识所接受了,这也就是一个传道授业的过程。
于是,有许多人开始模仿,表达爱情要模仿,为了亲情也要模仿,甚至犯罪也要模仿。
一切来得很自然,所以广电部才出台了许多禁令。
但事实上这样造成的局面只是将一些相似的东西更多的施压在观众面前,让传道授业的过程在某个没有禁令的领域中得到了强化。
没有道德上的败坏当然是可喜的,但人们的行为做事若是由于模仿而日渐物化则是可怕的。
我小时候对教师有种崇拜的心理,经常想学某个老师的样子,后来由于见得老师多了,那种崇拜的心思便也淡化了。
从潜意识上讲,电视剧无法排脱老师的角色,但限止恐怕只能令某位老师的形象变得越来越高大,那时,他便成了偶像,更容易被某些人效仿。
韩兮
2005年于通州
剧集《三重门》的故事
雪藏三年,缩水五集,《三重门》终于要亮相央视了。
领导:删掉一些不合行为规范的东西。
导演金琛:大家想要看原版的《三重门》,只有自己买碟看了。
作者韩寒:我真希望读过这部小说的读者,永远没有机会看到这部电视剧。
三方各有说法,听在我的耳中不免有些心寒。从原作到金琛版的电视剧,再到央视版的播出剧,《三重门》经历了什么样的苦难,想必那些少年观众们比我更有体会。
韩寒认为金琛将原著的锋芒损失掉了。
金琛认为领导们将电视剧的锋芒也损失掉了。
经过这两道程序,无论那个所谓的锋芒是在何处损失的,有一点恐怕值得肯定,就是《三重门》已经沦为一部极为平常的电视连续剧了。
向来原作者与导演之间的分歧就存在着,此中最为突出的人物当属金庸金大侠。这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似乎不应该谴责谁。
韩寒与金琛的矛盾在于编剧。据韩寒说编剧是金琛找的,根本就没有读懂自己的作品,一些讽刺老师的段子竟然用一种崇尚的手法拍摄,优雅的画面,深情的道白,这令他极为不爽。
电视剧我还没有看过,不好妄加评论。
如果情形正如韩寒所说,那必须得言明,此责任并不在编剧,而是导演,显然,导演在与编剧共同进行作品改编的时候,可能也没有明白那些讽刺的段落,所以在拍摄时就按着剧本的意思进行下去了。
当然,如果导演真的没有注入自己对作品的认识的话,那也有一个理由,就是金琛导演从事的只是一个技术工种而已,只管拍摄,对作品的意识形态根本没有考虑,全凭那位他所信任的编剧说了算。当然,这种可能性是微乎其妙的。
所以可以肯定地说,在对《三重门》的理解上,导演金琛与原作韩寒肯定是产生了巨大的分歧。
金琛已经对《三重门》进行了一次打磨手术,但拿到电视台,还是够不上播出的标准,于是,领导们开始第二次手术。
对于一部电视作品进行手术一直以来就是那些领导的嗜好,否则也体现不出他们的水平来。最好的例子就是那部《吕布与貂婵》,后来改名为《蝶舞天涯》。陈凯歌大导演都难逃这样的噩运,何况一个小小的金琛呢。
在金琛的眼中,这次手术更为惨痛,历时三年,砍掉了五集,成片中的锋芒全部消失,成了一部中学生的生活片,与拍片时的初衷是相去太远。
金琛导演唯有仰天长叹。
说到中国的学生片,在武侠,白领,婚姻,涉案剧等盛行的今天,可以说是少到了极点。说得出来的只有《十七岁不哭》等有限的几部。
其实,在中国影视界,学生片一直以来都是投资者不愿触及的题材。主要原因是一来卖不出好价钱来,二来极有可能遇到这个那个的形而上问题,结果就被毙掉了。
关于第一点卖不出价钱的问题很好理解,现在学生没钱,除了行政要求以外,当然不会上影院看此类的电影,顶多买两张碟回家自己看去。至于电视剧吗,学习任务重,更没有时间了。
但说到第二点,那可就是大问题了。
据我的印象,学生片以美国韩国为多,许多片子极具观赏价值,但中国引进大片这几年来,几乎没有一部学生片,究其原因自然在于那些片子都有一些不合行为规范的东西,必须删掉,可如果一删掉,一部九十分钟的电影恐怕只剩下四十分钟了,所以还是不引进为妙。
这样说来,外国的少年原来个个都是问题少年,即使影片的结尾他们合乎规范,但那个过程也怕中国学生会效仿。
电影如此,电视剧更是这样了,《流星花园》火得一塌糊涂,不合行为规范,不能引进,*之。
说到这里,我琢磨了一下,什么样的影片是合乎规范的呢?
《十七岁不哭》的作者李芳芳也是七十年代的人,在她的笔下,青春,朝阳,感动,反正是挺上进美好的,每一个人有个性,没毛病。
但全套看过之后,这难道是我的学生时代吗?
不是,完全不是,她一定在迎合着什么。
我是七十年代的人,看反映同时代的学生生活片《十七岁不哭》时勾不起我的半点回忆,只能用一个字评价,假!
其实说这部片子假呢,却看得出导演力求一种真实,反而显得做作了。这就是与《流星花园》不同的地方。
《流星花园》这部片子也假,假得根本就不寻求真实。大陆的许多FANS也根本没有想从这部电视剧中找到一些真实的东西,所以它极受欢迎。
金琛说了,修改后的《三重门》更象是学生生活片,这与《十七岁不哭》的定位是相同的,那会不会也让我认为它的假呢?
答案是肯定的。虽然我也许不了解八十年代生人的心理过程,但我却想象得出那些所谓的领导们在想什么,在他们心中什么是合乎规范的东西。
但正是这种合乎规范造成了剧情的假。
学校是个神圣的地方,老师是令人尊敬的职业,学生是明日的朝阳。
这并没有错,但这并不是环境,而是口号。用口号来要求电视剧的剧情是领导们一直以来一厢情愿的想法,这想法令他们高高在上,根本就不了解现在学生的心理,于是便将各种片子乱改一气。
这也注定了电视台播出的《三重门》绝不会成为学生片的一部力作,虽然书籍是那样的火。
假就假到极点,真就要真到无所避讳,只有这样才是学生片的出路。不要整出来一个四不象的东西糊弄我们的学生们,他们会很受伤,很无助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