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科技推动社会发展的万千变化》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气象科技推动社会发展的万千变化-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死亡;北京4月16日至17日一夜总降尘量达33万吨。七是暴雪封阻旅客春节返乡。1月17日至20日,山西南部、陕西中部、河南、安徽北部、湖北北部出现大到暴雪。时至春运高峰,大范围雨雪天气导致河南省公路、民航、铁路全面受阻,仅郑州一地滞留人数就达10多万人;京广、陇海等铁路沿线部分列车无法正常运行,10多万名旅客滞留北京西站,均为历史罕见。八是夏季暴雨洪涝导致福建高考延期。6月上旬,华南、江南、西南地区东部出现持续强降雨天气过程,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等省(区)部分地区发生了较严重暴雨洪涝灾害。福建省建瓯市城区被淹,近五千名考生无法按时参加高考,这是近半世纪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高考延期。九是北方出现近14年来最严重的酸雨。据北方7省市(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陕西、山西)监测资料显示,2006年北方出现了14年以来最严重的酸雨,降水酸度显著增强,酸雨频率明显提高。7省市16个监测点的年均降水pH值为4.5,酸雨频率为44%,其中强酸雨频率为23%。十是12月太阳连续强烈爆发。12月5日至16日,太阳连续发生强烈爆发事件,这是1957年以来太阳活动低年中最剧烈的一次。受其影响,中国多次出现长时间、大面积短波通讯信号衰减和中断,电网中出现较强附加电流,国内外卫星工作多次失常。这仅仅是2006年一年中的极端气候事件,影响的范围广,涉及的领域多,造成的危害大,产生的后果重都是比较突出的。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暖冬气候持续,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气象专家也说:“气候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同时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从内部来说,有大气环流的影响、海上副热带高压和大陆高压交替作用的影响;从外部来说,有太阳活动的影响、宇宙天体的影响、包括地震及火山爆发等地球本身活动的影响,以及海洋活动的影响等。人类活动的影响同样不能忽视。”
  随着温室效应的不断加剧,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加,这也是造成全球变暖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工业化之前,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较稳定,但是自工业化以来,由于大量矿物质燃料燃烧和森林砍伐,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含量迅速增加,全球气温明显上升,近100年以来已上升℃以上。据统计,温室气体排放对气温的影响占到了40%。另外,大量砍伐森林植被,造成了大面积的荒漠化,同样对气候变化有影响。
  城市建设、城市能源结构对城市局部气候所造成的影响也不可小视。从上述气候事件的事实,我们必须对包围地球的一圈大气,对它的发生、发展、生存、消亡,对它对各种事物的联系与影响,进行系统的有规律的研究和探讨,才能把握其来龙去脉,在生产、生活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才能在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过程中取得无穷乐趣,否则将碰得头破血流、一败涂地。
  

(2)第二章  气象常识
(2)现在我向朋友们介绍一些基本的气象常识。我们生活的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它的表面被七分水和三分陆地包围着,它又时常不停的吸收或散发着太阳的辐射。由于水、陆组成的下垫面性质极其复杂,吸收或散发的太阳的辐射多少差异较大,故而首先产生冷暖不一样,既温度高低不一样;热胀冷缩,又产生空气密度不一样,轻浮重沉,既空气压力不一样;由于温度不一样,水、陆水分蒸发不一样,使空气中湿度含量不一样。三种基本的气象要素:气压、温度和湿度的多彩变化,再加上地球的自转和千差万别的山水湖泊的影响,丰富多彩的天气及其现象纷纷登台表演,节目五颜六色,各成千秋。气象工作者把出现的天气现象归为近四十种{天气现象 是指发生在大气中的各种现象,包括降水现象、地面凝结和冻结现象、视程障碍现象、大气光电现象、以及风暴现象、积雪、结冰等现象,它是大气中发生的各种物理过程的综合结果}:
  一、降水现象:根据降水物的形态共分成11种,其中液态降水有雨、毛毛雨、阵雨;固态降水有雪、冰粒、米雪、阵雪、霰、冰雹;还有混合型降水有雨夹雪、阵性雨夹雪等。
  二、地面凝结和冻结现象:包括露、霜、雾淞、雨淞等四种。
  三、 视程障碍现象:包括雾类(雾、轻雾);沙尘类(沙尘暴、扬沙);烟尘类(浮尘、烟幕,霾);吹雪类(吹雪、雪暴)等9种。视程障碍现象是以能见度区分其轻重程度的,其中雾、沙尘暴和雪暴能见度必须小于公里,其余6种现象出现时能见度在公里和公里之间。
  四、 大气光象: 包括华、晕、虹、海市蜃楼、峨眉宝光、霞等。
  五、 大气电象:包括闪电、雷暴、极光等。
  六、 风暴现象: 包括大风(指瞬间风速达到17米/秒或风力8级以上)、飑、龙卷、尘卷等。
  七、 其它现象:包括积雪、冰针、结冰等。
  另外把云按高度、性质、结构和色泽分为三族十属二十九类。三族:高云、中云、低云。高云的云层高度在六千米以上,通常又分为卷云、卷层云和卷积云;中云云底高度在二千五百米至六千米之间,一般分为高层云和高积云;低云云底高度低于二千五百米,又分为层积云、层云、雨层云、积云和积雨云之分。二十九类分的更加详细,在这里不加赘述。气象工作者把每日看到的天气现象以及各种云按照要求一一如实不漏地记载它的开始终止时间,同时还要记录温度、湿度、气压、风向、风速、日照、蒸发、地温、能见度、电线积冰等,不仅仅是为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发展长年累月地积累气候资料,也为天气预报、气候分析、科学研究提供重要依据。由于无数气象工作者每日单调乏味默默无闻辛勤机械的劳动,才为今天气象工作的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地球是一个椭圆型的球体,在地球绕太阳公转过程中,整个地球所受到的太阳热量变化是不大的。但就某一地点而言,由于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位置的不同而形成的昼夜长短的差异,致所获得的太阳热能就有显著的变化。地球不停的绕太阳公转,在地轴永远与公转轨道平面相交66°33′的倾斜角的条件下,致使北(南)半球所受太阳热能的多少也周期性的变化着,因而就形成寒暑变迁的四季。天文学上划分的四季(对北半球地区)如下:自春分到夏至为春季,自夏至到秋分为夏季,自秋分到冬至为秋季,自冬至到春分为冬季。由于地球不停的绕太阳公转和季节的变化,赤道和极地受到的太阳辐射明显不同,形成赤道上的空气因温度高膨胀从高空流向极地,极地的空气相反从地面流向赤道,再加上地球的自转,理想的一圈环流变成了三圈环流,周而复始地循环着,成为大气运动的基本规律。空气的运动形成了风,造成空气运动的原动力是气压差,影响气压差值大小的是温度的变化,温度的变化是由吸收和放出多少太阳辐射决定的。这么多气象要素互相作用,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结果,产生了众多难以预测的天气现象。风霜雨雪、电闪雷鸣、丽阳华月、云遮雾罩等等很多很多天气奇观,这些都需要气象人去了解去探讨去研究去掌握其内在的变化规律,并利用这个规律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气象信息、气象情报服务,这就是天气预报。
  17世纪以前,人们通过观测天象、物象的变化,编成天气谚语,以此预测当地未来几天的天气,尤其是“看云识天气”的常识得到了广泛应用。17世纪以后,温度表和气压表等气象观测仪器相继出现,地面气象站陆续建立,这时主要根据气压、气温、风、云等要素的变化来预报天气。但用天气图来预报天气只有100多年的历史。
  1820年,德国莱比锡大学教授布兰蒂斯绘制出世界上最早的天气图,它为切实可行的天气预报创造了条件。
  19世纪中期,英法两国与沙皇俄国为了争夺黑海海峡而发生了克里木战争,英法两国派出了大批舰队前往参战。1854年11月14日,黑海上刮起了狂风,卷起巨浪,把停泊在海上的英法联合舰队军舰猛烈摔向礁石、海岸,使联合舰队蒙受到巨大的损失。
  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很震惊,立即命令巴黎天文台调查这场风暴的起因。天文学家勒威耶通过搜集、分析欧洲各地11月14日前后几天的气象资料,终于弄清了这场风暴的来龙去脉,并写出了调查报告。勒威耶认为,只要各地的气象观测网用电报迅速传递气象情况,便可即时绘制天气图,进行天气预报了。根据勒威耶的建议,法国、英国先后开始了天气预报,并很快普及到世界各地。
  后来,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技术提高,观测天气的手段不断增多,由地面观测发展到高空探测,由气球探测发展到雷达探测,尤其是气象卫星的发射,大大提高了气象探测和天气预报的准确度。天有不测风云已经成了历史。
  天气预报、气候资源对人类活动、生活以及对农业生产、经济发展有什么作用呢? 人们生活在大气层的底部,大气中的四季嬗变、风霜雨雪都对人体产生各种影响,以至引起疾病。其中有些是气候条件直接或间接致病的,例如中暑、冻伤、感冒以及慢性支气管炎、关节病、心脑血管病等。此外,高山反应、空调病、风扇病等也与气候有关。为了满足广大居民防病治病、健康长寿、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现在气象部门相继开展了人体舒适度、中暑指数、心脑血管病、胃肠道传染病,以及紫外线强度、花粉浓度等医学气象预报。当然恰当利用气候条件也能防病治病,如利用气候条件作为锻炼身体的手段,登山、冬泳、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