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段里组织的一次大型铺轨施工中,他们师徒俩搭档打钉,只见锤飞锤落,叮当声错落有致,钉如纽扣,如一曲优美的交响。人们看得眼都直了,他俩一气钉了85个道钉,怕师徒俩累坏了,队长便叫停。
再看他们打出的钉,如整装待发的士兵昂首挺胸,聆听首长的命令。
太神了!太神了!段长连声说。中午给他俩加餐,每人一碗羊肉。
现在,段长这样褒奖工人,我们会觉得很有意思,这算什么奖励。但说这话的时候是1960年。
小尹就是后来的“飞钉王”尹四娃,他在路局举行的多次比赛中夺冠。
在李广瑞和尹四娃的带动下,福生庄掀起一股学技能业务的高潮,大伙没事就在练功台上敲敲打打,一派比学赶帮超的学习之风。
道钉(2)
上级领导来福生庄检查工作,看到这一派新气象,十分高兴,要在全段推广福生庄职工善思多学,勤练内功的做法,并请老工长李广瑞巡回演讲。青工尹四娃参加铁道部的比赛,获得实作第一理论第二,总分第二名的好成绩。
福生庄前方的卧佛山,十里大山像一位雍容华贵、超凡脱俗的大佛长卧睡于此。站在工区后院里,可见卧佛睡姿,铁路就从卧佛的侧旁穿过,房后面是伏虎山,工区就坐落在两山之间的一块坡地上。工区脚下的大黑河日夜不停地流淌,大黑河流量不是很大,但它出奇的地方令很多人不解。它是至东朝西流的一条河流。六十年代初,著名地质学家竺可桢对这条河进行了详细的考察……
卧佛山下民风淳朴,人杰地灵,独特的地理环境应该造就异乎寻常的故事。
我对在福生庄看到和听到的倾慕不已,从建国时期就搭起的练功台,乒乓地操练声就没有中断过,即使是*年代,他们仍然坚持着。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们呢?不是奖金,也不是命令,是自觉,是内省,是心中不灭的那盏灯。
涌现出的业务尖子、技术明星,带动了一大批普通的职工学习技术。学习使他们充实,学习使他们出众,他们把自己精湛的技术投入到工作中,铁路就在他们手中传递安全和畅通,这种技术的良性循环,产生出巨大的物质和精神效应。
只有小学文化的庞元年,发明了接头循环清筛法,为整理接头病害提高了工效,稳定了线路基础,在线路维修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石常栓带领的攻坚小组,针对曲线撞道病害,发明了“削反”“轨撑”和冻害取土“扣轨法”,至今成为整治病害的法宝。
青工刘海龙、周爱平在工作中多思多想多观察,实践总结出“绳正拨道法”。
老孟志诚、张义明、田永富等二十多名技术高手亮相铁路局比武台,成为各级权威组织任命的技术能手。
值得一提的是1989年李道荣曾获得全路技术技能大赛的冠军……
我常想爱学习勤思考的福生庄人,个个那么优秀,人人那么上进,原动力究竟是什么,奖金的杠杆作用是次要的,那主要的是什么呢?
青工韩永红说,看别人业务那么熟,问不倒难不住心里特羡慕。
青工王福军说,干一行钻一行“庖丁解牛”和“倒油穿线”的典故启发了我,只要功夫深,就能掌握基本功。
巡道工郑云飞说,艺多不压身,业精来自勤,简单的两股线,学得高又深。
大学生荆建飞讲,课堂得来总觉浅,亲自操刀印象深,身边工友皆为师,教我技术和做人。
这样一群可爱的人,这样一个互相促进、互相竞争的团队,学习对他们来讲不是压力而是动力,动力是生命源泉,是前进路上的发动机。
在铁路工作的都知道道钉的作用,一枚小小的道钉具有纵横的拉力2500kg,它深深地扎在枕木中,承受来自钢轨的纵横拉力和上下压力,巍然不动。道钉的紧密团结,产生出巨大的力量,导引钢轨沿着平顺的线路延伸……
道钉,铁道连接零件中最不起眼的部件,从不张扬,更不显赫,它的作用非同小可,千里铁路靠它连接,万根钢轨靠它排列。
道钉,这不是养路工的象征吗?因为即使枕木腐朽道钉锈蚀成一根指头粗细,它都纵横不移,立场坚定,坚守岗位。
纵观福生庄铁路的历史,有多少像道钉一样的人把自己的一生都钉在铁路上,钉在福生庄。这些人极普通,从老一辈的孙丑二、李广瑞、藏守孝、索进桢、梁培根、闫凤友、尹四娃、赵树生到今天年轻的一代的养路工们服务于两条钢轨……
还有很多值得书写的名字……
李广瑞说过:“打好一个道钉容易,做一个道钉难!”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敢拼才能赢(1)
在福生庄,你无论走到哪儿都能体会出这种人文文化带给你的冲击。包括职工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也包括他们所处的环境和他们的思想境界,学习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理念,能在全国铁路行业众多的班组中脱颖而出,可见福生庄文化底蕴的深厚。从五十年代手捧字典学规章,到今天成为全国的先进班组,福生庄养路工区的学习之路艰难而漫长。
近年来,随着京包线运量的增加,新设备大量投入使用,铁路的第六次大提速让福生庄的养路人感觉到养护好铁路光靠力气不行,要根据形势的需要,用科技保安全。这一点,2007年元月来到福生庄工区的三名大学生感触尤为深刻。
在工区的历史上,初、高中学历比较普遍,学历高者寥寥无几,专业毕业的大专生更别说了。大学生在工区是稀罕物,当养路工更是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还没有走进福生庄时,就听说福生庄工区来了三名大学生,引起我极大的兴趣。
大学生心甘情愿当一名养路工?
为什么来福生庄工区?
带着这些疑问我走近了他们。
关占一、荆建飞和王涛从哈尔滨铁道运输学院毕业后,主动要求到呼和浩特铁路局工作。因为他们的家乡在内蒙古的兴安盟,家乡水土养育了他们,家乡的民风滋润了他们,家乡的纯朴影响着他们,让他们从小就懂得了回报和感恩。从踏入大学校门的那天起,就立志要用知识建设家乡、回报家乡,为内蒙古的建设发展、经济腾飞出力尽责,就立志要在两条钢轨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谱写出青春最美、最壮丽的诗篇!也因此他们在填报志愿时,都选择了铁道工程。
初见时的印象。三个人当中王涛最高,大概在一米八以上,一脸的孩子气,一说话就笑。荆建飞最矮,一米六五左右,很瘦弱,想象不出他拿起六七十斤重的工具时会是什么样的?我心里平添了几分不该有的担忧。关占一年龄最大,是大哥,戴着一副眼镜,很斯文,浑身透着一股书生气。
讲起初到福生庄的感觉,关占一印象最深的就是天气变化无常,刚才还是晴空万里,转瞬间就风雪交加。着实让怀揣着梦想和美好的他们真正领略了一下大自然威严无情的一面和福生庄多变艰苦的自然环境。
福生庄养路工区是全路、全局的先进工区。这是他们在红沙坝实习时,第一次听说有关福生庄的信息,没想到实习结束,他们三人就分到了这里。
“你们是咱工区的‘宝’,福生庄太需要知识,太需要你们了。”工长赵军去车站接他们时说的这句话,让他们记忆犹新,倍受鼓舞。
福生庄工区就是他们施展才能的一个大舞台。
他们三人的到来,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在福生庄工区引起不小的震动。
“来这儿不过是镀镀金,人家是大学生,哪儿能留在咱这儿小工区呢!”
“呆在这儿太屈才了,三年学不是白上了吗?”
“咱这儿的苦他们哪能受得住,看着吧,没几天就会哭着喊着跑回去。”
面对各种各样的说法,最好的解释就是沉默,用行动去证实一切。
最难忘的是第一次参加施工作业,关占一望着窗外表情凝重,好像又回到了昨天。
老天爷好像也在有意考验着我们。从半夜就开始刮大风,铺天盖地“呼呼”地刮着,卷起的沙石打在窗户上、门上,“啪啪”作响,好像要把玻璃震碎,听着让人心里直发毛。早晨起来屋里地上落了厚厚一层土,满屋都是土腥味。风虽比昨晚小了些,可冷空气夹着风带着土,直往人衣服缝里钻,干冷干冷的让人直打冷颤。 txt小说上传分享
敢拼才能赢(2)
荆建飞把身体缩成了一团,原本就不高这么一缩更显得人没了。王涛冻得在地上直蹦高,他坚信运动产生热量。
“玲—”门前的电铃响起,大家立即像听到集合令一样跑出屋外整齐地站成了一排。
“刚接到车站通知,上行线路出现故障,需立即处理。”赵军语气坚定地部置完任务后,又重点强调说:“他们三人第一次参加施工作业,一定要保证他们的安全,不能出任何差错。”
此时室外温度已达到零下30摄氏度,工友们争分夺秒地进行抢修作业。一个个汗流浃背,每个人都表情严肃,目光有神,动作干脆利索,谁也不说话,只有“呼呼”的风声和着搬动设备发出的“叮铛”声在大山中回应。
二十分钟的紧张抢修,线路按时顺利开通。
大家这才发现每个人的头发上都结了厚厚的一层冰,手和耳朵都冻得失去了知觉。我冻得脸色青紫,嘴唇直打哆嗦,裤角和鞋面上结了一层冰茬。是刚才一不小心踩进冰水里,零下30度的温度很快就结冰了,裤角已冻硬,脚也快冻僵了,可我硬挺着没吱声。
我的这一举动,改变了工友们对我们的看法。
“是快好料,能当福生庄的人!”班长李成柱边给我按摩脚底,边称赞不已。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他们用行动向人们证明着,大学生不一定就代表着软弱和脆弱,他们也是有血性、有勇气、有胆识的男儿,会和大家一样成为一个真正地“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