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父亲尹四娃是副工长,我是一名养路工,遇到事情他总是第一个批评我,越是人多他越是不给我留面子,让我感觉很不舒服。刚开始我不理解,与父亲顶撞,后来我理解了父亲的苦衷。
尹四娃在儿子尹常占眼中既是严父又是“领导”,有时候,这种双重身份让父子双方都有些尴尬。当工作中有了矛盾时,不管儿子对与错,只能教训儿子,批评的多严厉,儿子都得接受。
尹常占知道违章作业面前,他和父亲就不是父与子的关系,而是班长与职工的关系。
谁叫我们是父子呢。
尹常占说话时一脸的平静,我听后满眼的惊讶。
一次,在现场作业中,有位职工把撤下的旧胶垫随手扔下了路基,父亲看到后,嘴里骂着,脚就飞上来,朝我狠狠地踹了一脚。其实这一脚踹得太冤了。我不但没有扔一块,还提醒那个职工不要扔,可父亲不问青红皂白就踹我。我心里挺委屈,憋气,可也只能忍着。虽然当时还不能理解父亲为什么要这样做,可知道父亲一定有他的原因。回到家中,父亲愧疚地对我说:“孩子,委屈你了,爸只能这样做,谁让你是我儿子呢。”
天下父母都一样深爱着自己的孩子,可爱的方式却截然不同。有的父母利用手中的权利,为孩子安排最舒适、最轻松、最体面的工作,唯恐孩子吃一点苦,受一点罪。而有的父母则有意让孩子吃苦受累,接受艰苦的锻炼,相比之下哪一种才是真正的爱呢?
宝剑锋从磨砺来,只有无畏的海燕才敢搏击风浪,在暴风雨中翱翔。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一代代养路工就是这样言传身教,将安全的责任,安全的精神,安全的意识传承下来,擎起福生庄养路工区安全生产这片天。
如今尹四娃老人已退休在家,仍住在工区前面离铁路线不足三十米的旧平房里,我走进他的小院。他正在侍弄菜地,告诉我说刚种下些茄子辣椒,秋天再来就能吃上他种的绿色蔬菜。老人一脸坚毅,饱经风霜的脸庞,令我想起著名画家罗中立的《父亲》。老人八六年退休已经快二十多年了,儿女们都在外地工作,早劝老人搬到城里去,可他就是不走。
我问老人为什么不到大城市享享清福,老人笑着说:“越老越没出息了,离开这地方,一夜听不着火车声就睡不着。”
我知道老人离不开在他心中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的这两条钢轨,舍不得为之奉献了一生的福生庄工区。两条钢轨就是他的命,福生庄工区就是他的根,只有在这里他的心才是踏实的。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只为守护好这两条钢轨(2)
尹四娃老人边给菜地浇水边给我讲起了他曾听老辈人讲过的关于孙丑二的故事。
孙丑二是福生庄工区第一任工长,那年他43岁。走进福生庄工区的荣誉室就可以在“福生庄工区历任工长”的名录中找到他的名字。
深秋的一天傍晚,孙丑二接到上级的命令,夜里将有一列重要军列通过,要他们认真检查线路确保运输安全。
孙丑二将工区所有人员分成两班,分别以工区为界,向东向西认真巡查线路。
当时全国还没有全部解放,新中国的雏形正在形成。此时的中国百废待举,饱经创伤的铁路更是重灾区,38公斤的轻型钢轨锈迹斑斑病害多。解放区情况非常复杂,潜伏下来的敌特分子蠢蠢欲动,试图做最后的垂死挣扎。
那晚风高月黑,伸手不见五指。黑暗中山野时不时传来野狼的嚎叫,线路两侧的山脊上时有恐怖的磷火明明灭灭。孙丑二背着一支土火枪走在最前面,赵三娃、冯永明、刘有善拎着铁家伙紧随其后。孙丑二拎一盏马灯仔细巡视检查着每一根钢轨、道钉,曲线地段则倍加小心翼翼。
在一个曲线地段孙丑二站住了,他做了一个停止前进的手势,大伙屏气凝神地看着他。他说:“你们听到什么声音了吗?”大伙摇摇头。他说:“再仔细听听。”大伙屏住呼吸静心去听,听到在尖利的风啸声中隐隐传来“嘀答、嘀答”的声音。“赶快找!”大伙分头在钢轨下,石渣中摸索。孙丑二发现一处钢轨下的石渣有些异常,慢慢刨开上面的石子和土,一个捆绑的如行军背包大小的包裹露了出来,滴答声就是从这个包裹里面发出来的。
“是定时炸弹!”四个人不由地倒吸了一口冷气,更要命的是马灯也被风吹灭了。孙丑二小心翼翼地把包裹取出像抱着婴儿一样抱在怀里一口气跑出十几米,扔进了山坳。
半袋烟的功夫,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炸弹爆炸了。爆炸的气浪几乎将他们掀倒,显然这是敌特份子有预谋的破坏。好险啊!今夜是个非常时期,再过半个小时军列就要从这里通过……
险情排除了,他们继续向前巡查,在距离放置定时炸弹约100米处有一根钢轨被卸了下来,推下了路基。这时,从平绥方向开来的一列火车灯光已隐约可见,他们每个人都急出了一身汗。时间紧迫,四个人把一根重1500斤的钢轨抬上了线路,紧急连接,钉好道钉,列车的铿锵声已越来越近,越来越清晰。
快!拦停列车! 孙丑二迎着列车跑去。
列车在离故障地点近十米的地方停了下来,司机和两位解放军从车上下来询问情况。孙丑二说:“刚才我们排除了一个定时炸弹,现又排除了一起破坏钢轨的隐患,前面的情况不明,待我们探明后列车再前行。”
解放军紧紧握住孙丑二的手说:“谢谢铁路的同志们!我们派几名战士和你们一起巡查线路。”
孙丑二高兴地说:“那太好了。”
于是,他们在前面探路,列车在后面徐行……
天亮时分,孙丑二他们把列车安全的送到了卓资山车站。
后来得知,这趟军列运送的是贺龙部队的部分官兵和武器辎重……
在福生庄,看到的听到的都不仅仅是一种回忆,而是一种心灵的震撼和感动,那种相依为命的情愫、以苦为乐的精神和一件件可歌可泣的故事,在感召着你。三十位工长中你能知道的只是他们的名字,而不知道他们背后的酸甜苦辣,更无法一一探知那些默默无闻朴实无华的养路工们的感人故事。在半个多世纪,二万多个日日夜夜里,有多少巡道工,有多少养路工,他们穿坏的胶鞋用麻袋装,他们打坏的镐头用车拉,可就是没听说过因为他们的责任断道翻车让火车停了。因为他们用责任来约束,用标准来衡量,使得这个光荣的集体一次又一次创造和刷新着安全生产的最高纪录。
只为守护好这两条钢轨(3)
老人意犹未尽,兴致极高,只要一说到福生庄工区,就好像有说不完的话,讲不完的故事。话匣子再次打开,随着老人生动的讲述,我的思绪又被带到了那个特殊的年代。
*期间福生庄也不是一块净地,这场运动也波及到了工区,一时间工区的正常生产受到了影响。
一天晚上, “红战士”和“火车头”两派就革命问题正在进行激烈地论战,忽见窗外电闪雷鸣,不一会儿就下起了瓢泼大雨。工长索进桢布置大伙分头分组冒雨检查线路,有人却大声喊道:“革命的大是大非问题不解决,上线路干活会犯方向性错误。”随后一些人跟着起哄:“对!今天必须解决谁是真革命,谁是假革命。”
索进桢一拍桌子,牛眼一瞪,吼道:“现在谁上线路就是真革命,谁不上线路就是假革命,谁反对就是反革命!是真革命的跟我走。”说完拎着马灯冲入了雨中……
房间里顿时安静下来,这么复杂的革命问题吵吵了多少天,也没吵吵出个结果,索进桢的一句话便泾渭分明,大伙谁也不说话都跟着他冲了出去。
索进桢带领一部分人向最危险的东头走去,班长带一部分人向西头走去……
那是一场多大的雨啊,10米之内看不清人影,如瀑布般整整下了一个多小时。远处传来隆隆的声音,这声音如千军呐喊,万马奔腾……
山洪暴发了!不知谁大喊了一声。
沟满壕平,似乎每个石头缝里都往外冒水,整个大地都陷入一片汪洋之中,钢轨在水中闪耀如练的光芒。
“李如宝放置响墩,王四虎到车站登记封锁线路。”索进桢在雨中大声喊道。
大伙相互拉扯着,在线路上奔跑着……
午夜十分,雨停了,山洪势头已经过去,经过仔细巡查,全线共有17处线路被洪水不同程度冲毁。得知福生庄暴发山洪,段领导及时带领抢险队伍赶到进行抢修。
事后一点名,工区17人, 16人到现场,除一人留在工区听电话,全员参战。
离开尹四娃老人的家,已是夕阳西下,看着天边那抹绚丽的晚霞,我蓦然明白了老人对福生庄工区那份执著不悔的情。正因为有了许许多多像尹四娃、索进桢这样甘于奉献,宁可自己掉皮掉肉也不让线路受阻的忠诚卫士,才确保了铁路大动脉的安全畅通。
老一代养路人把火红的青春投入到火热的铁路建设中,在那特殊的岁月里,提出有条件要干,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干。
在大山里坡陡路滑,冒着零下几十度的严寒人拉肩扛,铸造不畏艰难吃苦耐劳的精神;
险活抢着干,苦活争着干,吃苦不言苦,加班加点拼命干,锤炼无私奉献精神;
从严作业标准,执行规章制度不走样,诠释着一丝不苟的精神。
福生庄把优良传统当宝藏,把荣誉当食粮,年轻的一代都曾经受过父辈们这样的教育。他们有着大山般的胸怀,能容下天下所有的困难。在大山里献青春,为铁路献子孙。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福生庄工区养路人都始终如一忠诚地守护着这两条钢轨,确保安全畅通。
尹主任说,父亲经常对他说的一句话就是,福生庄没有逃兵,个个都是硬骨头。他的表情凝重中透着坚毅,让我看到了一种力量。
九五年旧线改造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