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几家媒体,几十位学者、记者、作家先后采访福生庄养路工区,他们撰写的文章、报告、作品散见于各种媒体,这些作品真实、凝重、感人,作者们情凝笔端,章蕴文采,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福生庄养路工的精神风貌和生活场景。
几乎所有的文章都在诠释着这样几个概念:
什么是奉献?
两代或三代人把自己的宝贵青春奉献于一个偏僻小工区,与钢轨为伍,与道砟相伴,直至生命走到尽头还要埋葬在能看到铁路的高坡……
什么是付出?
三十年的巡道生涯,一段重复过几万次的山路,踩不出音乐,却踩出了对人生的磨砺。三十年的巡道路,堵住了几百起钢轨的隐患,却排不净对亲人的愧歉。妻子生孩子他们在巡道路上,儿子结婚他们在巡道路上,老母生病他们在巡道路上……
什么是艰苦?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安全没有终点(2)
一辆小车,装着几把镐头铁锨;一件皮袄里揣着几个窝窝头,饿了啃几口,渴了舀河水;比谁的老茧厚,看谁的脸更黑;寒夜突击去抢险,掉进冰河,排除险情才知冷……
什么是敬业?
一段钢轨高出几毫米,一个班长拎把道尺,站在线路旁过一趟列车量一次,几十趟列车过去了,钢轨终于压平了,抬头才发现满天星斗;父亲临终时喊着他,家人哭着来唤他,他没放下巡道灯,孤独的脚步伴着泪水走完全程……
什么是幸福?
当妻子来信说好好工作,别牵挂家里的时候;当火车从故障点上,安全平稳通过的时候;当荣誉闪烁光环,段长举起酒杯说‘我敬大家一杯’的时候;当自己的委曲得到别人理解的时候……
满含着激情读完那一篇篇感人至深的报道和文章后,我们不会再去抱怨命运的不公,不会再去感叹生活的无奈,不会再去指责环境的艰苦,不会再去逃避工作的辛劳。
懂得了什么是幸福,学会了珍惜;
懂得了什么是奉献,学会了放弃;
懂得了什么是敬业,学会了进取;
懂得了什么是付出,学会了感恩;
懂得了什么是艰苦,学会了执著。
福生庄工区的自然环境是艰苦的,可人文环境是和谐的,这一切均来自于铁道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铁路局等各级组织和领导对福生庄工区的关心和爱护。
走进福生庄工区荣誉室,工人们指着墙上的照片争先恐后的讲述着他们记忆中那一个个温暖的瞬间。
半个多世纪,四代养路工传承着站在排头不让、举着红旗不放、执行规章不走样的精神,在福生庄工区的史册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半个多世纪,很短,只弹指一挥间,福生庄工区如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迎来送走执著奉献不言苦的四代养路人。
半个多世纪,很长,两万多个日日夜夜,福生庄养路人始终将成绩化为奋进的责任,把荣誉作为前行的动力,用生命和热血谱写着养路工人的忠诚。
责任,四代福生庄养路人用生命和汗水铸造的60年全国铁路干线养路工区安全生产第一的纪录,继续传承和保持。
动力,铁道部、铁路局、工务段等各级组织对福生庄工区寄予厚望,最好的硬件设施,最优雅的生活环境,最良好的后勤保障,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安全生产中。
双肩能否承担起这份责任?能否让安全纪录一再被刷新?能否让福生庄工区始终保持住这份持续了半个世纪的荣誉?
职工们一口同声响亮的回答道:“能!”
一个字重千斤。声音是工人们从心底喊出来的,是力量的交汇,是激情的迸发,更是无畏的承担。
仰望星空,繁星闪烁,思绪也随着无际的夜空飘飞。
想起了第一代养路工怀着对党的感恩之情,天当被、地当床,风餐露宿,提着煤油灯、穿着羊皮袄、用着木道尺,砸道钉夯石砟,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夏天渴了喝山泉,冬天渴了吃冰块。无怨无悔保证着线路的安全畅通。
想起了已故的福生庄工区的老前辈们,孙丑二、索进桢、张鹏飞等,他们将毕生的心血都奉献给了福生庄工区,死后也要埋在伏虎山的最高处,天天看着火车安全通过。
想起了从1952年开始铁道部、铁路局等各级组织对福生庄工区的关心和爱护,一个个奖牌、一张张证书的背后汇聚着太多的希望和寄托。
想起了退休老职工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福生庄工区干养路工是一种自豪。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安全没有终点(3)
想起了所有福生庄养路工走上工作岗位的第一天,父辈们叮咛和嘱托的那句话,福生庄工区是个先进工区,去了好好干,不能给工区丢脸。
面对着墙上福生庄历任工长的照片,想说,请你们放心,第四代养路人已做好准备,会将福生庄的精神和优良传统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福生庄工区也必将会建设的更好,线路养护的更优,会一次又一次的将安全生产纪录刷新。
面对着各种各样地奖状奖杯、锦旗证书,福生庄人的心中多了一份骄傲和自豪,更多了一份承担责任、考验的勇气和信心。荣誉只能说明过去,成绩也被写进了历史,从现在起一切都是零,一切又都是重新开始。福生庄人会踏着前辈们的足迹去谱写新的篇章,创造新的成就,让历史来见证今天的辉煌。
……
沿着崎岖的小道来到了伏虎山上张鹏飞老人的墓前,只想告慰他老人家,可以在九泉之下安心了。第四代福生庄养路人已接过他们手中的这幅重担,虽然肩膀还有些稚嫩,但心已足够坚强和勇敢,能承担起风雨和挑战。会像他们一样爱福生庄工区,爱两条无限延伸的钢轨,爱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
告诉他老人家工区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这份荣誉里也有他们的汗水和辛劳。耳边一阵微风吹过,似听到了老人欣慰的笑声。
站在伏虎山上俯瞰福生庄的全貌,两条线路像两条流动的河在大山中穿行,蜿蜒曲折,呼啸而过的列车像一条条蛟龙在云海中遨游。
写不尽的福生庄养路人
许多的感动都在两股钢轨上延伸。
当工长赵军宣读完刘部长的批示时,工区会议室静谧得能听到每个人的呼吸。每个人都在思考着部长的批示,是对福生庄养路人工作的肯定,但更是鞭策和压力。作为全路的榜样班组,60年无事故是一个客观存在,但却凝结了几代人主观的艰辛。峥嵘岁月,隐去了多少人的努力和付出,如今站在荣誉的制高点,接下来的路该怎样走,作为工长、副工长、班长、安全员、防护员、养路工、巡道工……每个岗位都是福生庄安全链条不可或缺的部分。
工长赵军说,看到部长的批示,心跳加速,手有些抖,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心中的责任更大了,这一夜我失眠了。我是福生庄工区第三十任工长,感觉到前二十九任工长都在对我说:“赵军,我们把接力棒交给你,你一定要跑好这关键的一棒。”安全没有终点,我别无选择,开弓没有回头箭,跑好这一棒。
副工长胡满才说,我就认准一个死理,作业中执行规章,按标准作业,安全绝对有保证。
副工长丁英说,荣誉就是一个里程碑,只能证明过去的成绩,明天我们与其他养路工区没有什么区别,从零开始,从现在开始。
班长李成柱说,两股道轨一把尺,心如止水保畅通,安全在心就是天,拧成一股绳,撑起一片天。
安全员韩永红说,说一千道一万,安全是关键,盯住重点,追踪全面,安全是我的天职。
巡道工郑云飞说,巡道没有捷径,安全没有窍门,一步一个脚印,眼到心先到,故障漏不掉。
大学生养路工荆建飞说,来到福生庄,等于上学堂,学会技能学做人,师傅是我指路灯。
福生庄养路工区这些朴实的汉子们,当共和国铁道部部长批示让全路向他们学习时,他们内心深处的激动难以言表,也许语言无法表述他们的感情,他们只有用洋镐夯实每一根枕木,用道尺校正每一毫米的正矢,用扳手拧紧每一个螺栓……
安全没有终点,雄关漫漫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跃!
应该留下的创作记忆
我们来自于三个不同单位的四个人相聚在呼和浩特铁路局工会会议室,会议简短而明确。要给60年安全生产无事故,创造了全国铁路干线养路工区安全第一的纪录,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等400多项荣誉,中央电台、新华网、人民铁道报等多家媒体宣传报道,刘志军部长作出重要批示的集宁工务段福生庄养路工区写一本书。
福生庄养路工区对我们四个来自于基层站段的职工来说并不陌生,早在几年前就从报刊、媒体上对福生庄养路工区略有了解,安全天数屡创新高,但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听了局工会领导对福生庄养路工区艰苦环境、线路状况、成绩荣誉等情况介绍之后,心中蓦然间有一种压力。
这种压力来自于我们都是业余作者,担心自己手中的笔太轻,无法真实的记录下福生庄工区在60年两万多天漫长岁月里创造的骄人成绩。担心自己的视野太窄,无法穿越时空隧道去追寻战争年代、*时期老一辈福生庄养路人执著的情怀。
但我们激动,有幸参加这次创作,走近这个光荣的集体,用心去感知,用情去体会,真实记录下福生庄养路工区60年所走过的艰难辉煌的历史。
但我们自信,我们也是一名铁路工人,深懂得铁路工人的难,理解养路工人的苦,更容易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去探知荣誉背后的艰辛故事。
为了更真实、真情、真言、真意地写好这本书,我们进驻福生庄养路工区,与职工们同吃同住同工作。
一个星期,很短,但我们的感动很多,感受很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