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解读(简本)》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道德经解读(简本)- 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 上德,广德,建德:符合和遵循道的行为叫做德。 大白:大和白,源自商语,宏大的,高尚的。经历了昧,退,颣,谷,辱,不足,偷,才能达到大白的道和德。 偷:无声息的。 贷:帮助。    

  (大意):上等人对道勤而行,中等人对道没有什么表示,下等人对道嘲笑。(下等人不能接受道),嘲笑道是正常的。哲理说得好,……,道无形无踪,唯有道才能消除对立,达到长久。

  解读

  这一章结构完整,内容清楚,立论尖锐,立场鲜明。圣人被褐怀玉的时代过去了,我独异于人的时代过去了,道思想迎来了一批叫做上士的追随者,进入了新的时代。已经读过的四章记录了道思想的脚步。

  上一章从变化的方面宣传道,道能够消除变化达到自然。这一章从“建言”的方面宣传道,巧妙地“论证”道能够消除对立,“善贷且成”。建言,就是“哲理”,“名言”,用哲理,名言来论证自己的论点。

  文中这样论证:

  人分三等,下等人对道大而笑之,这是正常的,“建言”可以证明。建言的第一部分“明道若昧”几句,用明,进,夷对道加以描述,第二部分,“上德若谷”几句,用上,大白,广,建对德加以描述。第三部分,“质真若渝”几句巧妙地推论:明,进,大白,等等就包含在渝,不足等等当中。最后是结语,肯定的说,只有道才能消除对立,达到长久(的自然)。

  这是一篇精彩的论文。

  “建言”。历来,一派解家将道德经当做深奥的圣言哲理,对于建言这一部分,就从实际的生活中寻找事例,加以验证。又一派解家将建言当作辩证法推崇备至。在书中,像这一章这样,有几处写到了对立和变化。将世界写成变化的状态,这就给人以误解,认为是辩证法。其实,建言与辩证法不相同。

  先来说辩证法,然后再讨论建言。

  “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这句话是黑格尔说的。对这句话,在列宁的哲学笔记中大加赞赏,认为表达了辩证法的核心。存在=合理,对吗?希特勒是存在,希特勒合理吗?南京大屠杀是存在,南京大屠杀合理吗?怎么回事?毛病出在“合理”两个字上。这两个字从德语翻译过来,如果翻译“合规律”就好了。凡是存在的,都是合规律的。希特勒自有它的规律,这规律在于我们去认识。南京大屠杀自有它的规律,这规律也在于我们去认识。

  认识“存在”的规律,列宁认为就是辩证法的核心(性质,本质,基础,等等。)

  世界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任何的事物都不能脱离这个关系。这个关系叫做辩证关系。

  对立统一的关系表达了运动状态。辩证法就是认识运动状态的方法。存在,就是事物的运动状态,找到了存在的规律(合理),也就完成了对存在的认识。

  建言感觉到了对立,也感觉到了变化,这当然是很了不起的认识,只是对对立和变化处在感觉的阶段。道书认为,道的本质是自然,道的周行能够“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就是说建言是为了消除对立,在道看来,对立是道的反面,叫做不道。它不能准确地认识存在,不能给我们以辩证法的指导。

  辩证法来源于现代科学关于物质的认识。建言不是这样,它来源于对“名”的认识。

  春秋时,对语言的使用达到了极熟练的程度,发育了中华史上足以引为骄傲的春秋文化。春秋人不但熟练的使用文字,而且对文字本身加以研究。研究文字的一派叫做名家。名家是百家之一。经过名家的研究,发现概念存在相反(对立)关系:有上就有下,有前就有后,有大就有小,有善就有恶。这个发现,引起了对名的“学术热”。于是,名家就研究怎样才能消除这相反的关系。比方说,怎样才能让白不白,让大不大,让硬不硬等等。名家做了怎样艰苦的研究今天无法知道,但是,名家的学术论文有几篇保留了下来。有一篇叫做坚石不坚,石头是坚硬的,经过了论证,坚石可以不坚。还有一篇论文叫做白马非马。白马就是白颜色的马,经过了一番论证,马没了,只剩下来白,叫做白马非马。

  名家的研究还只是在理论上,没有进入实践。如果进入了实践,今天的世界将不再有马,石头也将不再坚硬。象名家这样的研究方法,在今天叫做诡辩。可是请读者不要嘲笑他们,他们是在极低的生存条件下,在极低的生产能力和认识能力下,从事改造客观世界的伟大探索。人类的前进在无数的失败和曲折中实现。

  辩证法表达运动关系,名家将对立,变化当做不道消除,用弱和反消除。道思想站到了静止世界观方面去,道的周行不殆不过是“数量的增减,是重复”。道的圣人用一成不变的无为,不争,守中,处下去对抗社会的变化,这些都与辩证法背道而驰。

  42 深沉的渊

  原文

  四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注释):冲:不可见。 不盈:不满,不溢。比喻子宫。 宗:起始,开头。 挫,解,和,同:对“自然”的描述,道达到的状态。 湛:远。 存:存在,不消失。 象:出现在。 

  帝:就是天。在商时,贵族的巫向帝占卜。说道在帝先,突破了对帝的崇拜。

  (大意):生命是看不见的,就象那深沉的渊,生命用之不竭,也象那深沉的渊。生命周行,万物同,和,遥远而又近切。可是这生命来自哪里?我相信生命在帝之先。

  解读

  这一章,用渊比喻无形的,抽象的道。一种东西装在“渊”里,看不见,也装不满。这种东西“似万物之宗”,是众生的起源。这是什么东西?它是子宫中孕育的生命。

  下面几句:“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这孕育中的生命没有人世间的“锐”和“纷”,是和如光,同如尘。不是这样吗?人之初,性本善,没有差别,一切的“对立,差别,锐,纷,惟,阿,善,恶,可畏”,都是子宫外面,世间的事情,在子宫里不存在。

  “湛”。不甚分明,似有似无。文中做了肯定,还是有(存)的,使用了猜测的口气。

  最后两句是结尾,说:不知道生命的起源,只知道比帝早。

  这一章是对生命的思索,但在时代上要早。这一章还没有脱离生育的痕迹,而且,明确的说,不知道生命的来源。到了生命周行章出现了混成物,这混成物在人间“逝,远,反”,来实现道的传递。这样,道终于上升到生命的起源,给生命找到了来源。

  道“冲”。冲的意思是不可见的流动,无形的流动,象流水那样,流过了也就消失了。冲字极精妙的隐喻了生育的过程。道字是后加上去的。这一章在初始的时候显然没有道的名字。

  道是一部古中华哲学。它的完成以混成物的出现为标志,从这一章的解读知道了,道哲学经过了“渊”的时代。生育崇拜――渊阶段――混成物阶段,终于采用了道做名字,完成了这部哲学的历史。虽然资料不很充分,线条却很清晰。。 最好的txt下载网

道篇上(39-42)
道德经解读(简本) 道篇

  39道者  40同于  41勤而行  42深沉的渊  43生命周行  44反者弱者  

  45柔弱  46柔弱于水  47天下希及  48用与利  49道可道  50道生一  

  51道生之

  巫祠时代过去了,商时代过去了,巫祠复兴时代过去了,社会进入了周春秋时代。巫祠分解出来多个分支派别。这一篇是对道一派的记录。读这一篇,可知道派达到了哲学的高度。

  39 道者

  原文

  六十二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以求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注释):万物:宇宙分做三个部分,地上的部分叫做天,生命部分叫做万物。万物相当于今天的“人生,社会”。 善人:以对道的态度为标志,分做善人和不善人。 美言,美行:从上下文看,指道。 市尊:换来尊贵。  加人:获得拥护。  何弃之有:是说,对不信仰道的人也不抛弃。    故:无意义,语气转换,说到。  天子,三公:泛指商周时政权的设置这里指周政权。 拱璧:就是玉器。在商代以前,有过玉器时代,在商代玉器用来标志权力和身份。 驷马:最高级别的车马,四马拉的车,属于仪式一类,也是商代权力的标志。 古:指商代,从春秋时代看,商是古代。  罪:灾难,特别指天灾。

  (大意):道,表达了人生,社会最深的道理,信仰道的人一定珍重道,(反过来),对不信仰道的人,道也同样的加以爱护。道的道理受到尊重,道的行为有人跟随,没有理由抛弃不信仰道的人。所以,就是有过“拱璧,驷马”(的商贵族),(在周天下的形势下)也不必“立天子,置三公”,还是遵从道,以顺其自然为好。自古以来,道受到尊重,还不是为了求得个平安吗?(还有什么比平安更重要),所以天下第一贵重的就是道。

  解读

  这一章分上下两个部分。上部分是对道的宣讲。下部分开头说,“立天子,置三公”。天子,三公是周时代政权设置,指周政权。商政权灭亡了,周政权兴起了,道一派,依附氏族的巫祠,从商转向了周。这一章讲述了这一段历史。商、周之际,是中华史上的大变革时期,据史载,武王伐纣,二渡孟津,八百诸侯相助,一举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