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违约方拒不赔偿,则会有强有力的第三方——法院来强制执行。再比如现在有的情侣在结婚前,约定婚后对感情不忠的一方“净身出户”,财产全部归对方所有。这种在最初博弈之时就讲好惩罚机制的做法,其目的就是为了减少背信弃义行为的发生。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提倡通过法制手段,以法律的惩罚来规范合作行为——即违约者、犯法者必须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相应的代价。这同时也告诫一部分人,在与人达成合作协议时,除了要考察对方以往的信誉度,你还要关注这合作份协议中是否包含了能够得以实现的惩罚机制。如果没有,你最好不要选择合作,免得成为本文开头提到的那只吃亏的狐狸。 。。
第3章 重复博弈:“一锤子买卖”与长期合作(9)
■从“投名状”看道德规则在博弈中的力量
我们知道,博弈论的基本假定就是“人是绝对理性的”。既然“绝对理性”,则可以不考虑道德力量的因素。那么能够因此断定道德在博弈中无所作为吗?答案是否定的。
我们先来看一下广为人知的例子,故事出自于2007年的电影大片《投名状》。
什么是投名状?《水浒传》有云:凡好汉们入伙,须要纳投名状。其意思是指一个人在进入黑道绿林时必须签订一份生死契约,或者杀一个人,将头献纳,一来以表忠诚,二来互相掌握对方的犯罪证据便不用害怕背叛。三来也是这种黑帮一种共同犯罪体的默认契约,这个便谓之“投名状”,有了“投名状”方可落草为寇。投名状是绿林英雄的生死盟约。
大哥庞青云、二哥赵二虎、三弟姜午阳,三个兄弟的情投意合,在“外人乱我兄弟者,视投名状,必杀之;兄弟乱我兄弟者,视投名状,必杀之”的生死盟誓中签定了“投名状”。
庞青云名为和众兄弟共创前程,解脱苦难,实则想借助众兄弟的鲜血青云直上,成就大业,甚至不顾及兄弟情义,私下与赵二虎的妻子幽会,而被三弟姜午阳发现。单纯耿直的姜午阳认为只要杀死二嫂就能救二哥,在“外人乱我兄弟者,必杀之”的誓言中杀死了二嫂;而在发现二哥最终被害后与庞青云愤怒拼杀,最终眼睁睁的看着大哥被朝廷鹰犬的阴枪杀害,在“兄弟乱我兄弟者必杀之”的狂乱颠语中自刎身亡。
为什么出身草莽的赵二虎、姜午阳会自始至终恪守兄弟间的“投名状”?而这“投名状”说穿了只不过是白纸一张,没有任何法律约束力。因为这是江湖中人的一种“道德”,也是一种江湖信仰。谁背信弃义,谁就将无法在江湖之中立足。影片中的庞青云之所以敢于打破“投名状”,是因为他已决定脱离江湖步入庙堂,从此不再受江湖规则的约束;而姜午阳虽然明知不是庞青云的对手,也要向庞青云寻仇,则是因为他所信奉的江湖规则在他心中形成了一种道德律,这种“道德律”使他自觉地维护规则,并给敢于打破规则的人予以惩罚。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确存在一些可以化解囚徒困境的道德因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维系着某个集团甚至是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我们经常会提到的“企业文化”其实恰恰是道德力量在长期博弈中发挥作的的典范,下面的一个小故事有助于说明这个问题:
科学家把六只猴子关在一个猪圈里,并在显要的位置放了一串香蕉。猴子看见了香蕉,理所应当的要去吃。可就在猴子快要拿到香蕉的时候,科学家立刻用高压水枪冲它,迫使它后退。第二只、第三四五六只猴子快要拿到香蕉时,遇到了同样的情形。几个回合下来,再也没有猴子敢接近香蕉了。这时,科学家放走了一猴子,又放进来一只新猴子。新猴子没吃过水枪的苦头,看见了香蕉,很自然的去拿。令人吃惊的事情发生了:另外五只猴子一起跳过去,对这只新猴子一顿暴打,阻止它去拿香蕉。可怜的新猴子不明所以的就被痛扁一顿,却也不敢再去碰那个香蕉了。科学家继续试验,从最先的五只猴子中放出一只,再放一只新猴子进来。相同的情况出现了,新猴子去拿香蕉,其他五只猴子又是对它一顿暴打。所以,这只新换进的猴子,也不碰香蕉了。科学家又拿出去一只老猴子,放进一只新的……最后试验的结果的是,猪圈里的六只猴子都不在是原先的六只,也没有被水枪击过,但是都不吃香蕉了。
故事中之所以没有猴子再企图去碰香蕉,是因为在所有的猴子中产生了一种默契或者说是一个潜规则:香蕉是不能碰的,谁碰香蕉谁就会挨揍。
这是一个被视为阐述企业文化作用的经典故事,它乍一看很有意思,但现实的工作当中,确实有这样的故事在上演着。
A君新到一家公司,从入门的第一天起就下定决心好好干。进门的第一天,九点过后,同事们陆陆续续进来,一般的是迟十几分钟,有的迟近半个小时。中午吃饭一小时,一点二十分才有同事陆续从外面吃饭归来。以电话行销为主的部门几乎听不到打电话的声音,每个人座在电脑前,MSN、QQ兴致正浓,还有的看股票的走势图、网上小说。进公司第四天的下班后,好心的同事把公司的历史、来龙去脉、人际关系等细枝末节给描绘了一番,令这位本来准备好好干的朋友“一下子掉到了井底”,新人冲天的干劲消失了大半,只好随大流混吧。就这样,一个踌躇满志的职场新人在“不上进”的工作环境中很快退化成了一个得过且过的职场“混子”。
我们再来做相反的假设:这家公司人人上进,不上进者成了人人喊打的“异类”,无法在这家公司立足,那么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可以预见的结果就是:要么这个不上进者被淘汰掉,要么他也与其他同事一样上进。
这就是“道德”的约束力量。“道德”一旦形成规则,它即有了约束力,同时会对“不合作者”给予惩罚。只有社会形成了被普遍认可的道德观念,人们自然会对不道德的行为进行谴责或给予惩罚,这样,社会上不道德的行为就会受到有效的遏制。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在这里,国法与家规说到底其实都是一种道德。本来法律就是最低的道德底线,越过了这道底线,就会受到相应的惩罚。因此我们说,道德与法律一样有助于人们打破相对背叛、相互不合作的囚徒困境。
。。
第4章 纳什均衡:退而求其次也是一种智慧(1)
◆预备知识
囚徒困境、优势策略(第2章),重复博弈(第3章)
◆本章重要概念
◎纳什均衡:纳什均衡是指无论其他人怎样做,各方对于自己的策略都很满意。在纳什均衡中,你不一定满意其他人的策略,但你的策略是应对对手策略的最优策略。纳什均衡中的各方绝对不会合作,而且总是认定自己无法改变对手的行动。
◎谢林点:又被称为聚点,是博弈论中人们在没有沟通的情况下的选择倾向,做出这一选择可能因为它看起来自然、特别、或者与选择者有关。这一概念是由美国诺贝尔奖获得者托马斯?谢林于1960年在《冲突的策略》一书中提出的。
■情侣博弈:春节应该回谁家过?
所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节才是中国人正宗的“过年”,而大年三十全家人围着老人守岁的场景,那才是每个人都向往的其乐融融。但就是这样一个其乐融融的“年”,却让很多结婚没几年的小夫妻犯难,甚至为了去谁家过年的事发生争吵。孝敬父母是每一个儿女都应该做的,但很多人常年在外,一年到头春节就成来唯一的机会。结婚之前,一个人来去无牵挂,春节回家那也是不用考虑的问题,但结婚之后,小夫妻就不得不面临着“春节的选择”了。
建民与小冬是一对恩爱中的夫妻,他们就面临“回谁家过春节”的选择。二人都是独生子女,而且平素都对父母非常孝顺。建民希望回东北老家与自己的父母一起过春节,而小冬则希望回四川老家与自己的父母一起过春节。有的读者朋友会说:“那还不好办?‘各回各家、各找各妈’不就解决了?”可是问题的关键在于,建民与小冬很恩爱,分开各自回家过春节,才是他们最不愿意见到的情形。这样一来,他们就将面临一场温情笼罩下的“博弈”。
假设二人回建民家过春节,则建民的满意度为10,而小冬的满意度只有5;如果回小冬家过春节,则建民的满意度为5,而小冬的满意度为10;如果双方意见不一致,坚持各回各家,或者一赌气索性谁家也不去,则他们谁都过不好这个春节,满意度各自为0,甚至为负数。当然从常理推断,基本上不存在小冬去东北的建民家过年、而建民却四川的小冬家过年的可能性。
我们在“囚徒困境”一章曾经提到过“优势策略”这个概念:既无论对方选择什么,我选择的这一个策略总是最有利的。可是我们在上面的这个博弈中,看不到哪一方有严格的优势策略——回东北过年不是建民的优势策略,因为如果小冬坚持回四川,他选回东北的满意度只能为0,而选跟小冬一起回四川的满意度却还可以是5。也就是说,对建民而言,不存在“无论小冬是选择回东北还是回四川过年,我选回东北(或回四川)过年总是最好的策略”这一情况。同样的道理,小冬也没有绝对的优势策略。在这个博弈中,建民只能看小冬回四川过年的态度有多坚决,然后再据此选择自己的策略;小冬也是如此。
⊙约翰?福布斯?纳什
约翰?福布斯?纳什,数学家,1928年生于美国西弗吉尼亚州的布鲁菲尔德市。他在普林斯顿在学求学期间,即证明了博弈的非合作均衡(也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纳什均衡),这个理论可以用来解决静态总和博弈。
1959年,正当纳什的学术生涯如日中天之际,他患上了严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