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怎么办呢?金庸先生这样写道:
三人中法王武功最强,李莫愁最毒,但论到诡计多端,却推杨过。他一阵伤心过了,随即筹思脱身之策,心想:“郭伯母当年讲三国故事,说道其时曹魏最强,蜀汉抗曹,须联孙权。”李莫愁既不肯相助自己,只有自己去助李莫愁了,当下刷刷两剑,挡住了法王,疾退两步,突将婴儿递给李莫愁,说道:“给你!”
这一着大出李莫愁意料之外,一时不明他的用意,顺手将婴儿接过。杨过叫道:“师伯,快抱了孩子逃走,让我挡住贼秃!”奋力刺出两剑,教法王欺不近身来。李莫愁心道:“原来他想我总还顾念师门之谊,不致伤了孩子,危急中递了给我,那真是再妙不过。”她哪想到这是杨过嫁祸的恶计,刚提步要走,法王回过手臂,银轮砸出,竟是舍却杨过,击向她后心。这一招来得好快,她身形甫动,银轮已如影随形的击到。李莫愁无奈,只得回过拂尘挡架。
杨过见计已售,登时松了一口气,他顾念婴儿,却不肯如李莫愁般袖手旁观,以待二人斗个两败俱伤,才出来收渔人之利,呼吸稍一调匀,立即提剑攻向法王。(《神雕侠侣》第二十二回》)
金庸先生的这段描写对于我们每个人处于劣势时转换思维方式都是很有启发的。创造一种使对方陷入与你一样无法全身而退的困境,那么即使他本可以夺走你所有的优势,此时他也只能被迫与你合作,做出有利于自己也有利于你的决策。李莫愁本来想看着杨过与金轮法王“鹬蚌相争”,她好来个“渔翁得利”,杨过已处于绝对的劣势。可是聪明绝顶的杨过却把郭襄给了李莫愁,使得金轮法王将攻击的目标也转向了李莫愁。此时李莫愁面临以下几种情形:
第一种情形是把郭襄交给金轮法王,但她想要以郭襄交换《*心经》的打算也就落了空;
第二种情形是李莫愁把郭襄再还给杨过,还是看着杨过与金轮法王拼杀,但她又舍不得轻易到手的郭襄;
第三种情形是李莫愁得到郭襄,杨过与金轮法王都不来抢,任她把郭襄抱走——但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
第四种情形是与杨过协力打退金轮法王,至少比起与金轮法王争夺郭襄,与杨过争夺的胜算要大一些。
我们可以看到,只有第四种情形才是对李莫愁最有利的,所以李莫愁不得不选择与杨过合作的策略。而杨过正是因为看穿了这一点,巧妙地转换了自己的劣势处境,并对把自身的困境与李莫愁的困境“绑”在了一起,迫使李莫愁做出了帮助自己解围的理性选择。
第2章 囚徒困境:傻作精时精亦傻,输为赢处赢还输(10)
与上述情形类似的是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斩杀匈奴使者的故事。班超受命率领使节团出使西域,联合西域各国共同抗击匈奴。到了鄯善国,起初几天鄯善王对班超一行还很友好,可是过了几天态度突然冷淡,班超得知原来是因为匈奴的使者也到了鄯善,而鄯善一直惧怕匈奴。这时的局势对于班超很不利,很有可能鄯善王会把他们抓起来献给匈奴使者。班超当即作出决断,冒险率人乘夜杀了匈奴使者,然后拿着匈奴使者的头去见鄯善王,说:“匈奴使者已经被我杀了,匈奴一定会怪罪你。从今以后,只要你一心一意跟着汉朝抵抗匈奴,匈奴自然不敢来侵犯你们。”鄯善王见此情形,也只得与汉朝合作、与匈奴决裂了。在这个故事里,班超也是巧妙布局,把鄯善王陷入了一种没有其他退路的困境之中,从而只能选择与汉朝合作,与匈奴断交。
杨过为李莫愁设置困境以及班超为鄯善王设置困境的做法,在现实生活中对我们多有启发。比如张三借了李四钱一万元钱,李四讨要,而张三无力归还。假如这时张三对李四说:“我现在有一笔稳赚不赔的生意,但是缺少本钱,只要五千元就够了。如果你能再借给我五千元作为本钱,我赚了钱就把这次借的五千及上次借的一万一起还给你。否则那一万元钱我现在没法归还,只能等以后有钱时再还你了。”如果李四经过考察确认张三所说属实,那么作为一个理性经济人,为了收回他以前借出去的一万元钱,李四一定会做出把五千元钱再借给张三的选择。另有在商业中,如图书出版行业,发行商往往不及时给出版商结算书款,即使书卖出去了也不肯结算。只有当出版商在发行商那里有了一定的“账底”之后,发行商才陆续给出版商结算“账底”以外的书款。如果此时出版商不再与发行商合作,那么以前的账底就成了“千年不还,万年不赖”的长期烂账,出版商永远也别想再要回来。在这里,发行商就成功地给出版商制造了一个迫使其合作的“囚徒困境”。(著名出版家张静庐先生就在其著作《在出版界二十年》当中叙述了他在20世纪初做出版时所遭遇的这种困境。当然,要打破这个困境,只有期待游戏规则的改变。)
说了这么多,其实是想告诉读者:在孤立无援的时候,不要一味悲观失望,而是要想办法把你的对手绑在自己的船上,让对手和你陷入同样的困境,没有人面对危害而不自私自利的。此时,他为了保全自己的利益,就会无奈地做出与你合作的选择。
■胜利大逃亡:带你走出囚徒困境
我们已经知道,囚徒困境是每个人都在根据自己的利益做出决策,但结果是谁也得不到好处,也就是每个人在自利心理的驱使下,导致的结果是所有的人利益“同归于尽”。那么,能否打破囚徒困境,使处于囚徒困境中的人彼此协调自己的行动,从而使双方的利益都达到最大化呢?答案是肯定的,以下就是走出囚徒困境常见的法则。
1、施以报复:让背叛行为不敢发生
假如每一个拒供的囚徒都可以在刑满释放后对供认的囚徒实施报复 (比如杀他全家),那么每个囚徒就可能因担心未来的报复而在现在选择拒供,使得“拒供,拒供”成为均衡的结果。合作达成了。
在本章“囚徒困境:忠诚还是背叛?这是一个问题”一节塔克所描述的囚徒困境事例模型中,假设二人是加入黑手党犯罪,反而可以走出这个“囚徒困境”。电影与文学作品中描述的黑手党,都会对与警方合作、出卖同伙的行为进行严惩(一般情况下是处死)。为了避免被处死,两个犯人应该拒绝与警方合作,这样他们就可以只坐1年的牢(而不是双双招认结果大家都坐10年的牢)。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2章 囚徒困境:傻作精时精亦傻,输为赢处赢还输(11)
司法实践中我们的确可以看到有很多犯罪团伙的成员,被捕后拒不坦白。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惩罚机制有关。因为在犯罪团伙、黑社会中,如果出卖“兄弟”,将永远无法在江湖立足,并且其家人也将受到黑社会的追杀。正由于这种报复与惩罚机制的存在,使得囚徒间彼此合作,从而打破了“囚徒困境”的局面。这与我们前面所说的职业道德约束、战场纪律等如出一辙。
2、契约合作: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
在囚徒困境中,假如每个人都彼此相信对方不会招供,那么合作拒供的结果也可以出现。因此,合作的关键是相互的信任,也就是说,如果能够达成一种信任关系,那么也就可以达成合作。
如何达成相互信任的关系呢?一个很有效率的方案是:签订一份对双方都有约束力的、且对背约者进行严厉惩罚的契约。比如在商业领域,即使是未曾有过合作关系的人,也能通过订立合同而相互信任,进而达成合作。因为合同中会带有违约条款,谁不遵守合同,谁就将承担对自身极为不利的法律后果(如支付违约金、赔偿损失等)。
当然,签订合同与诚实信用地去履行合同是两回事,也就是说,并非签了合同就能使双方建立相互信任进而达成合作,但比起没有合同来,签订合同显然更有利于打破(背叛,背叛)这一囚徒困境。
3、忠诚文化:打造“嗷嗷叫”的团队
电视剧《亮剑》受到很多观众的喜爱。尤其是独立团的战士们在战斗中不怕牺牲、争先恐后地“嗷嗷叫着往前冲”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们知道,在一场战斗中,冲到最前面总是最危险的,相对落后就意味着相对安全,而且你不能因为某个士兵相对落后就说他胆小怕死或者临阵脱逃,因此军法是用不上的。根据囚徒困境,如果士兵有足够的理性,那么是没有人愿意冲在最前面的,因为每个人都会等着他人冲锋陷阵。
那么,李云龙的独立团战士们为什么还要“嗷嗷叫着往前冲”呢?政委赵刚的一席话道出了其中的秘密:“一支部队,也是有气质有性格的。而这种气质和性格,是与首任的军事主官有关。他的性格强悍这支部队就强悍,就嗷嗷叫。这支部队就有了灵魂。从此以后,这支部队不管换了多少茬人,它的灵魂仍在。”
这就是一个军队的忠诚文化,对国家的忠诚、对军人职责的忠诚、对战友的忠诚。有了这样的文化,战士们在冲锋时自然是争先恐后,囚徒困境的问题也不复存在。而没有这种文化的军队,在战斗中则往往一触即溃。
忠诚文化对于企业也同样适用。本来“大锅饭”中的偷懒行为是难以破解的囚徒困境,可是一旦植入企业文化,则情形就会大大改观。经济学家莱宾斯坦就曾建议培育合作的企业文化,以此来克服团队生产中的囚徒困境。
4、长期关系和重复博弈
我们都知道,吸烟可以满足一时的*,但却会导致日后的健康问题。对于只顾眼前而不管将来的人来说,吸烟将是他的最佳选择。同样的道理,在囚徒困境中,如果人们只顾眼前而不顾将来,则背叛是最好的选择。尤其是博弈只是一次的情况下,背叛简直就成了不二的选择。
可事实上,有的博弈是重复的。比如商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