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甜心》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美国甜心-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另外一次,我们请空调维修公司的工人来检查空调。来了个工人,大热天的,爬上爬下检查一番,给换了过滤网什么的,忙得满头大汗,我和先生心里就不落忍了。付款的时候,先生填写好给公司的检修费支票,又额外拿了十块钱给工人做小费。本以为很正常的事情,不曾想,那工人看了小费,立刻眼睛一亮,眉开眼笑。擅长揣摩别人表情的我立刻领会:给多了!大概一般人家不给这么多。

  看来这小费里的学问还不真少,我们还得百尺杆头,更进一步,在日后的生活里慢慢琢磨,推敲,争取达到恰如其分算的最高境界。

  说到小费,不由得想起几年前的一段与小费有关的经历。

  那是我们去黄石公园旅游的一个插曲。2003年夏天,我们一家人决定去黄石公园游玩。我们先是乘飞机先飞盐湖城,然后由盐湖城开车一路去黄石公园。

  开车从南边去黄石公园,途经怀俄明州(Wyoning)的泰腾国家公园(Grand Teton National Park),公园的南边是一个叫杰克逊(Jackson)的小镇,旅途的第二天我们在这个小镇的旅店住宿。放下行李,冲了个澡,全家开车出去找中餐馆,小镇不大,就一条街道,一路开过去,还真给我们找到一家中餐buffet(自助餐)店。

  推开门进去,迎面就看到店家的笑脸,同时听到了类似赵本山的口音,敢情在这里开店的是一伙“翠花,上酸菜!” 的东北老客。

  “客人来了,里面请!” 东北老板一见同胞,赵本山味道更足了,我们一听就乐,说:“你们是东北银(人)吧?” 老板说:“是啊!” 我们就说:“很象赵本山哪?” 那老板也乐了。

  这时候,一个中年女侍者过来端茶倒水,招呼寒喧,说这是个旅游小镇,每年从十一月初到第二年四月初,通往黄石公园的道路是关闭的,所以平时游客很少,中国人更不多,也就是这旅游季节,才看见中国人,挺亲切的。我们也说感到亲切,找到个中餐馆,可以享受一下中餐了,旅途中老吃快餐,胃口受不了。

  接下来就自己取菜吃饭,别看那个自助餐厅面积不太大,但菜肴却很丰盛,口味也挺纯正,我们全家都吃得很开心。来店里就餐的客人不很多,侍者和老板就不时过来聊天,从闲谈中我们知道这家店也就老板是有合法身份的,其它人从厨师到侍者几乎都是非法打工者。

  或许平时真的见不到几个中国人,把这几个东北客给闷坏了,话匣子一打开就收不住了,什么都说开来。尤其那个女侍者,更毫不介意地告诉我,她是用访问签证进入美国的,而后就黑下来,在这里打工,因为家乡东北太不好了,下岗了找工作困难,索性下狠心想办法办了个访问出来,黑就黑了,挣个十年八年钱,再回国去。

  我说你出来多少年了,她告诉我说有五年了,家里有老公和一个儿子,都五年没见了,想得了不得,但是没办法,为了挣钱只好忍着。说好羡慕你们一家人在一起,说着眼泪在眼眶里转,闹得我也心里沉沉的。

  吃罢晚饭,结帐付款,餐费非常便宜,先生在茶杯下压了一张现钞,几乎与餐费等值。与刚刚认识的餐馆老板侍者道了珍重,推门出来,各自上车,忽然听见身后有人招呼,回头一看是那个女侍者,追出门来,站在餐馆门口招手,说祝你们旅途愉快,多保重,谢谢你们啦!我们也朝她挥手,说你也多保重,祝你好运!

  车子开出老远,还看见那女侍者站在那里挥手。我们通过小费方式所表达的对她的同情和理解,我想她已经领会。

  相关图片请看博客

  //blog。sina。/linmeiphoenix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一个Party
那年圣诞节前的一个周末,女友燕家里举办PARTY,我们应邀前往。同时受邀请的还有六、七户人家,有大陆来的,也有台湾、菲律宾来的,虽然大家来自不同地方,但因为都是华人,可以用中文对话,所以,很快就由陌生变得亲热起来。

  印象里那一日的聚会很有气氛,尽管没有圣诞树和火鸡,但有五粮液和南京盐水鸭,有酒量的人一杯五粮液下肚,话匣子就打开了,顿时场面就热闹起来,那情形不象是过洋人的圣诞节,倒象是过中国人的春节。

  燕的家很大、很宽敞,两层楼,大约有三百平方米的样子,给大家提供了充份的活动空间。几家人的孩子聚在一起,从大到小一共十几个,追逐跑跳乐得了不得,虽然都是生在美国的ABC(America Birth Citizen);平时看那些或是金发碧眼、或是褐发兰眼的同学也都很习惯、很顺眼了,但是一旦遇到和自己长得一样的黑头发、黑眼睛中国同胞,还是会本能地感到亲切,于是,那天来参加聚会的所有孩子都显得异乎寻常地开心。

  男人们很自然地聚在客厅的一角,人手一瓶冰啤,大谈国际、国内大事,关心着布什总统、江泽*席和*的关系。华人家的男人们自小就接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的教育,即使移民到了国外,拿了美国的绿卡或者已经归化成了美国公民,也永远不改关心国家大事的嗜好,即使本人不过是个小职员,在公司干着机械而单调的工作,这辈子永远都没有成为A BigShot(大腕)的可能性,也始终不能在闲谈的时候忘记一会儿自己的匹夫身份,尽一些身为匹夫应该有的匹夫的责任和义务,固守住作为匹夫才有的匹夫本份,谈一些和匹夫身份相符的话题,做一个匹夫人应该做的梦。

  与男人们相比,华人家的妇女似乎更显得朴实一些,在外面无论多么惊天动地,回到自己的生活中,仍然能够找对自己的位置,和女同胞谈天说地的时候,也仍然能够把握住合适的话题,关心的对象和侧重点虽然不完全一致,但也无外乎是五子登科:孩子、外子、房子、车子、票子。

  那天到燕家作客的人里,除了我们夫妇是新人,其余的都是“老华侨”,他们大都来了十几年了,在美国读书、工作、生儿育女,有一大堆的生活经验和个人感受,我自认是“新同学”,觉得在这样的场合只适合扮演听的角色,因此就很识趣地收敛起平时的咋呼,装出一付温良恭俭让的样子,竖起耳朵,听她们谈天说地。

  于是,我听见她们谈孩子教育问题,谈房子的装修和粉刷,相互询问清除游泳池的办法和清洗地毯的秘诀,她们谈车子的保养,谈个人的健康,谈左邻右舍,说的都是鸡毛蒜皮的家务事。

  那天参加聚会的妈妈中有两个是职业妇女,她们叙述在美国做职业妇女的辛苦:工作压力大,没有精力顾家,没有时间管教和照顾孩子,不得不把孩子送到Day Care(日托儿所) 。

  在我们居住的这个城市(亚利桑那的凤凰城),孩子们一旦满五足岁就可以送公立学校的学前班了,那是公立教育的一部份,因此和高中以前的公立教育一样,是免费的。五岁以前呢?由于美国法律规定,未满十二岁的未成年人必须有成年人照看,否则做父母的就犯法,因此,许多上班族妈妈不得不把孩子托给别人照管。一些不热衷外出谋职的家庭妇女,就在家里开设Day Care班,接收四岁前的孩子代为照顾,一般收费是每小时四块美元左右。

  我的女友燕因为要照顾两个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又不太喜欢外出工作,因此就没有寻求在外就业的机会,而是利用家里的大客厅,在家里开了一个托儿所,平时收四、五个孩子,忙的时候会有七八个孩子在她那里托管。

  孩子们一般早上七点多被送来,在燕家吃三餐,玩耍、游戏,燕专门开辟了一块空间,花钱铺了防止孩子碰伤的地板和墙壁,配备了划梯、童车等大小玩具,算得上是设备齐全的小幼儿园了。

  那两个在座的职业妈妈都是燕的顾客,她们在孩子满两个月的时候要去上班,就把孩子托给燕照看,一来二去大家成了朋友。燕爱孩子,脾气好,照看孩子也很尽心,没事还兼管孩子的汉语教育,因此,很受妈妈们欢迎。

  我问妈妈A:“为什么没有把国内的老人接来照看孩子呀?”

  妈妈A说:“第一个孩子是姥姥给看的,现在姥姥的年纪大了,不能再麻烦她了,”至于孩子的奶奶、爷爷,妈妈A说:“也曾经写信来信誓旦旦地说要来帮忙,结果给办了手续来了,待了没一个月就走了,觉得照顾孩子太辛苦,吃不了那个辛苦,最后,还是花钱请人照看来得简单些。”

  正说着燕插话了:“是呀,我们家儿子小的时候,他的爷爷奶奶也是整天吵着要来,说是要来美国帮我们,其实他们哪里是想帮呢,他们是想来旅游而已,却又不明说,结果好不容易给办了手续出来了,光机票我们就掏了1500,那时候我们老公还在读书,拿个半奖,就是免交学费,没有生活费,所以,过日子还要靠我打工,一块钱一块钱地挣小费,我们经济本来就不宽余,可以说是月月掰手指头过日子,小孩的衣服我都自己用布做,买不起,要么就找人家有小孩的要旧衣服穿,孩子看个病都看不起,那时候我们傻,不懂得申请Medicare享受免费福利,都是自己掏钱,你想多紧!好,本指望他们来给我看几个月孩子,我好出去打打工,挣些钱贴补一下,也让他们临走的时候能带一些钱回去,结果呢?他们来了一个月就跟我提要走,我们一个劲儿地挽留,后来讲真话了,说是他们在国内就跟人家打听清楚了,听说在美国给人家看小孩一个月可以挣四百美元呢!他们跟我要这四百美元,不然他们就要去给人家看小孩!你说,我们该怎么想?花了那么多钱把他们请来,没帮上忙不说,先算起钱来了,早说就不请他们来了,我要是有那四百美元干嘛不找Day Care呢?”

  妈妈A笑着说:“上当了吧?”

  燕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