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的很多人也许不理解在美国生活的人,为什么都那么节省,有些人节省到近乎“扣门” 的地步,如果大家考虑到美国的昂贵的医疗费用问题,他们的疑惑或许
会减少。
凤凰城因为气候干燥,没有冬季的寒冷,生活费用低而吸引很多美国老年人,他们纷纷把退休后的家安在这里,常常可以看见七老八十的美国老年夫妇,开着豪华林肯、奔驰、别克、卡迪拉克出现在各种场合,看着这些老年人悠闲的退休生活,不由得会感叹和羡慕美国人的富有,曾经和燕夫妇谈论过这个话题,说看人家美国老人活得多好,都说美国是孩子的天堂,中年人的战场,老年人的地狱,但是我们看到的很多老人生活得也很美好呀!
燕的丈夫建是个很沉稳的人,他说:“你们只看到一部份,这些生活富足、悠闲自得的老年人都属于年青时很会积蓄的人,他们从二十几岁一毕业就开始有计划地积蓄了,美国经济这些年一直上涨,他们的钱就跟着涨,存够了钱,现在才开始享受它们,当然舒服了,没有钱呢?情况就大不一样了,看看那些靠养老金过日子,享受Medicare(美国医疗照顾制度) 的老年人,日子就不那么悠闲了。”
更多图片请看博客
//blog。sina。/linmeiphoenix
美国丈夫
居住在经济、文化、教育都较为发达的亚利桑那地区,多元化的环境使得身边的异国姻缘层出不穷。女朋友中嫁美国丈夫的不算少,每个人的婚姻背后都有一段曲折的经历,写成文字还真有些看头。
关于异国姻缘的描述,曾经读过一些文章,有当事人自己的陈述,也有旁观者的见证。
如果是当事人自己写的文章,虽然出自不同人之手,但都有共性,就是容易出现“当事者迷”的现象,自己迷惑也就罢了,自己吃了蒙汗药,把自己迷倒了,趁着稀里糊涂之际,捎带着把读者也迷惑一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就有些罪过了。
如果那嫁了美国丈夫的中国女人,幸运地嫁了个美国好男儿,经历一段阳光灿烂的日子,那么,在当事人的笔下,自然从此就是春光明媚猪八戒,不是花前月下,卿卿我我,便是举案齐眉,相敬如宾,一对异国情侣的婚姻,因异国情趣得到升华,最平凡、最琐碎的事情,经过当事人的妙笔生花一润色,在语言方式、生活习惯、文化背景的烘托下,也变得格外引人入胜起来。
而那沐浴爱河的一对异国配偶,在想象力的光环作用下,不是扬过和小龙女,也是张无忌和蒙古公主,终能在现实生活里找到神仙眷侣一般的感觉,让人看得心痒,迷得陶醉,羡慕得抓狂,嫉妒得吐血,渴望得眼放光,酸得牙倒……就象当年台湾作家三毛对她自己婚姻的描述,明明是与她那西班牙丈夫荷西在撒哈拉熬苦日子,拿着微薄的薪水,干着一般人都不愿意干的危险工作,过着艰难困苦的生活,但因为有了爱,所有的一切都被蒙上了旖旎色彩,暗淡的岁月也变得光彩夺目起来。
反过来呢,假如这个中国女人遇人不淑,嫁了个好吃懒做、无所事事的家伙,在加上心理阴暗,动不动来点暴力虐待之类,或者干脆就是另类《美女与野兽》的翻版,那么,这个中国女人怕是要回到万恶的旧社会,重验黄士人和喜儿的悲剧,在这种生活环境中的女人,写出来的文字多半就成了“忆往昔,峥嵘岁月愁”。没有了“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留下的只有“一江春水向东流”式的哀怨了。
所以,出自当事人之手的文字,多半带有很强烈的个人色彩,有特性没有共性,有典型意义没有普遍意义,我们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
那么,旁观者们的文字是否更客观,更实际呢?也未必!旁观者虽然因旁观的身份虽然避免了“迷”的处境,但是,因旁观的乃他人的婚姻,并且是极具私密性的人际关系,所以,旁观的人也未必能观个仔细,想个明白,悟个清楚,难免有隔岸观火、隔靴骚痒之嫌疑,是否切中主题,只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正人君子,本着“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言”处世原则,对他人闺房之事,唯恐有瓜田李下之嫌,闪都还来不及,哪里会花心思观察琢磨?
势利小人,擅长的是唯恐天下不乱,对别人的家务事,哪怕是道听途说,也免不了会添油加醋,既而推波助澜,因势利导,如此这般肥陀行┎徽耍裕怨壅叩拿枋觯捕喟胄挪坏谩?
非君子非小人的中间份子,为生活奔波劳碌,忙完自己职权范围内的事,所余精力大概也只够得上对所有的事情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多半是“难得糊涂”状态,所以,中间份子们的描述充其量就是一鳞半爪,支离破碎,以点代面,也是经不起推敲的。
我自以为不是一个君子,因为我无法做到非善小而不为之,距离君子尚有距离;我也不是一个小人,也无法做到非恶小而为之,所以还不算罪大恶极。论归属,我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中间分子,一个中间分子描述的文字虽然还算客观,但实在是无法保证精确。所以,我的关于异国婚姻的描述,是万万、绝对不可被当作至理名言,以免误导读者。
关于婚姻,每一对夫妇都有自己的处世法则,每一例婚姻也各有传家法宝,就象在植物学家的概念里,世界上没有一对相同的树叶那样,世界上也没有绝对相同的婚姻模式,因此,任何婚姻模式之间是没有可比性的,如何对待自己动手婚姻?如何认定自己的配偶?排除生物学上的限定,排除人类处于繁延本能而产生的对相近遗传基因DNA的渴望,更多的社会学、人类学方面的因素,在婚姻模式的构成中起了更为重要的作用。
如果需要用一句话来描述和概括美满婚姻的诀窍,不妨套用一句通俗易懂的话: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要亲自尝一尝。梨子味道好坏,根据个人口味而定,婚姻是否幸福,各人冷暖自知。
一个婚姻的构成,若论年龄差异,种族差异,文化差异,是问题但并不是关键问题,婚姻好坏与否,关键在个人感觉,全是当事人个人特定的主观化产物,一主观化,难免有些唯心。
有人说结婚的人因为“昏”才“婚”,同种族的婚姻当中,因昏而引发的故事就够发挥的了,更何况是异族通婚?
于是,想象力得到新的发挥空间,谎话说一万遍就成了真理,就有了坊间那关于与异族通婚的种种神话。
比如,当一个中国女人与一个美国男人结婚之后,假如中国女人因迫切希望证实自己婚姻的正确性,或者因为真美满而想晒一晒幸福,而碰巧还会舞文弄墨,便少不了渲泻一下多余的情感,通过媒体散布一些信息,这类信息大致包括:美国男人如何英俊潇洒,如何温柔体贴,如何浪漫豪爽,如何健康单纯,如何傻得可爱,如何通情达理,如何热爱妇女儿童,如何幽默风趣,性如何能力强等等,于是,经过渲染的美国男人好象不是人,是天使。
曾经在网上看到一个跟美国男人结婚的中国妇女写的文章,讲述她与她的美国老公的故事,几个故事经她一总结渲染,就变成了美国男人的特色和美德,言之凿凿,被当事人描述为至理名言了。
写文章的中国女人年四十多岁,在中国吃了中国丈夫的苦头,离婚了,想再嫁人。说老实话,中国是一个阴盛阳衰的社会,客观现实造成中国妇女,尤其是高龄、高知、高个儿的三高妇女择偶困难,没有婚史的知识妇女择偶难,有婚史的知识妇女则偶怕难度更大一些,看看相关的社会婚姻调查,就不难得出以上结论。
四十岁多的妇女中国妇女在社会中的位置比较尴尬,更何况还带着一个上高中的女儿?这个离了婚的中国知识妇女想再婚,但约会几次都无功而返。考虑在国内找对象困难,正好有朋友给介绍了个美国男人,经过一段时间的网恋,双方算是有了些了解,女人觉得对方条件尚可,有诚意与她结婚,便嫁了过来。
美国丈夫也是 失婚的,有房子有车有工作,是一个典型的中产阶级。女方带着女儿嫁过来,因为以往的经历,按照中国人的概念,一个离过婚的中年妇女,又带着一个托油瓶的孩子,过去怕是苦大仇深得厉害,心理上难免有些自卑,美国丈夫对她们母女彬彬有礼、平等相待,这在美国受过教育的好男人中是最普通平常不过的事情,但在这个中国妇女眼里,却是圣人一般的举止和态度,心中对美国丈夫的好感油然而生,于是,丈夫的一言一行就成了圣举。
首先,说到美国夫妇的经济关系,这个嫁了美国男人的中国妇女以他们家的例子下结论:美国丈夫要求妻子经历独立,这是美国男人尊重妇女的态度,因为,自从结婚那天起,她们家夫妻双方的经济账是分开的!
自这个中国妇女嫁给他的美国丈夫,丈夫就鼓励她外出工作,然后,夫妻双方各有各的收入,相互之间经济状况互不过问,双方各有各的信用卡和银行帐号,双方财产婚前公证并分开,生活里双方开销各自付帐,分摊煤气水电费、电话费等各种费用,不象夫妻,象合住在一起的房客,一毛钱都算得非常清楚。
女方有朋友来访,他们打的去飞机场接,出租车费十块钱,美国丈夫支付了,也会当众找太太要回来,理由是这是来接你的朋友,当然你要付出租车钱!跟男方父母外出吃饭,美国丈夫只为自己家付账,不为父母付帐;女方的孩子上大学交学费,中国妇女想尽一切方法凑学费,美国丈夫也不过问,直到中国妇女实在为难了,才象施舍一样帮她把学费凑齐。
美国丈夫以上种种行为,在我们的眼里可以说是不怎么厚道的,甚至是有些小儿扣的,但是在他中国太太的笔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