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中国人?他重复。为什么都是中国人,他又问。
在那以后的几天里,我先生发现赛蒙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沉思状态,令他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是,他心目中的最尊贵的圣殿,他以为必是由象他一样的白人精英占据主导地位,却没料到,在那里,占据这座理工科圣地的竟然以亚裔为多数,亚裔?他们是谁?他们就是那些多年来被他轻视,被他嘲笑,被他不以为然的那些人,为什么,为什么,还为什么?难道他们是最优秀的,他们才是精英,他们最聪明?他们?我们?上帝啊,回答我。
从那以后,我先生发现赛蒙如同被霜打过了的茄子,蔫了!从伯克利参观回到凤凰城后,赛蒙沉默了好久,从此,不再热衷上网看所谓Jinglish的笑话,下巴也不再往上扬了。 txt小说上传分享
美国老兵
去邮箱拿信,经常收到白色大信封,上面有蓝色字样和图形,里面是一个黄色塑胶袋,那熟悉的图形和字样使我立刻知道这个信封的出处和塑胶袋的用途:那是来自美国越南老兵基金会的捐赠求助信,黄色塑胶待是用来放捐赠品的。
信封上用蓝色书写的内容如下:
美国越南老兵基金会
(下面是小字):他们给予了很多,你能给一点吗?
黄色的塑胶袋上也印有醒目字迹:请用这个袋子来装你的丢弃物
内容包括:各种型号和样式的衣服(男士、女士、小孩、婴儿)
服装的附属品和配件
婴儿用品
家庭日常用品和玻璃制品
书、玩具、自行车
音响、录音机、电视机
床上用品、布料、窗帘
厨房用具
可以使用的小家俱和地毯
小型家庭工具
工具(各种各样的)
珠宝首饰和化妆品
所有的任何东西
另外附加一条:我们特别需要衣服!
再下面有两个大方框,一个里面写着:我们的卡车将会在预定的时间停留你家所在的街道,时间在信封上。另外一个大方框内写着:如果你发现其它的非VVA(VIETAN VETERANS OF AMERICA美国越南老兵)组织成员拿了捐赠品,请立刻通知我们。
两个注意事项想要表达的意思很明显:一个是提醒捐赠者留心捐赠品收集时间,不要错过;另外一个是让大家提高警惕,防止有人顺手牵羊,盗窃捐赠品,虽然这种事情很少发生,但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既然捐赠品是善心人捐赠给美国越南老兵基金会的,就应该物有所属,保障捐赠品顺利运送到该基金会的同时,也保障捐赠者的善心得到体现,防止捐赠品外流。
大方框的注意事项看完了下面有一排小字,上写:请把这个袋子(其它的袋子也欢迎)和其它有标志的捐赠品,于上午8:30之前放在你住所街道视线清楚的地方。我们的司机从上午8:30之下午5:00开始收集捐赠品,您无需在家等候。
然后是一排巨大的黑体字:谢谢支持,美国越南老兵基金会会标。下面还有一排小字,字体很小,不认真看几乎会忽略,但是我的视力很好,且观察仔细,所以我把那小字也给看见了,小字写着:谢谢你记得那些已经被遗忘了的越南老兵。
有些悲凉,有些伤感,更有些无奈,我看了眼睛有些涩,我怎么能不给捐献呢?
我的眼前浮现出一个形象,那是我在ASU(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校园附近的一个社区公园认识的一个退伍拉兵,我不知道他叫什么,但是我记得他的面容。
那是多年前的事情,那时,我家先生还在ASU(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读博士,我们在校园附近的一个学生公寓租了套一卧室一厅的房间,安顿下来。平时先生上学,早出晚归,家里就我和大女儿,那时大女儿只有两岁多,家里就那一室一厅的空间,局促而狭小,孩子小的时候还好,孩子长到开始满地跑的年纪,便需要更多的活动空间,需要更多的视野了。
于是,我就带大女儿到公寓附近的一个社区公园玩耍,那个公园很大,很新且设施齐全,篮球场,网球场,儿童娱乐场,烧烤炉,野餐桌椅,一应俱全,更有趣的是,那里还为养狗的住户开辟了溜狗场,狗场以钢网全封闭,有小门供狗主和他们的宠物进出,狗主们把狗狗们带来放进狗场,狗狗们就可以轻松地撒欢了。
我的大女儿嘉禾从小就是一个动物爱好者,她特别爱猫猫狗狗等各种小动物,因居住环境狭小,且公寓规定不允许养宠物,所以,我就经常带她到这个公园,看看别人的宠物,过过眼瘾。
每次到公园,都会看到一个瘸腿老头,推一辆旧自行车,车后架上是两个大旅行袋,装着老头所有的家当,老头每天上午准时出现,在公园晒太阳,看报纸,喝水吃东西待上一天,下午太阳下山之前准时消失。
看老人的样子象无家可归者,但是又不象一般无家可归的,因为,通常无家可归者多半蓬头垢面,衣衫拉蹋,不是无所事事,魂不守舍,东张西望的,就是举个牌子,上书乞讨目的,向过往行人讨小钱。
这个老头有些特别,他衣着整洁,头发胡须修剪干净,为人态度彬彬有礼,不卑不亢,规规矩矩,并且他既不喝酒也不吸烟,不乞讨也不寻衅闹事,只是一个人安静地待着,做一些自己的事情,有时候看看报纸,有时候听听收音机,有时候拿出个什么东西研究研究,然后戴上老光眼睛修理修理,态度平和安静。
我们都是公园的常客,去得次数多了,大家彼此眼熟起来,从一开始的简单打招呼慢慢发展到聊天。后来,我就知道老头的简单来历,原来这是一个一曾经参加过越战的退伍老兵。
不知道他是否属于美国电影《第一滴血》里的兰博一类,但是,我想他一定患有和兰博一样的毛病,那是因参战而造成的“战争后应激障碍”,因为从他的叙述中我得知,战争结束,他回到美国后,已经无法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身体残疾了,精神也垮了,家庭破裂了,工作丢失了,最后,一切都没有了,他成为无家可归者。
因为是美国公民,无家可归的他,每个月可以从政府福利部门领取几百美元的福利费,靠这些钱,他维持着自己的温饱。白天他无所事事,就到公园闲逛,晚上,他会去一个固定的教会避难所,吃饭,洗澡,然后在避难所提供的床上睡一觉,第二天,再周而复始继续他固定的消遣。
我曾经问他,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生活方式?他说,这是他唯一的选择,因为,他的脑子坏了,他无法集中精神做任何事情,什么也干不了,什么也不想干,所以他只能这样。
这是一个典型的美国退伍老兵中的无家可归者。看着他茫然无助的脸,我无言以对。
记得在社区英文报纸上看过的一篇文章,内容是一个市政议员对无家可归人的生活一天体验。
一个年轻的市政议员为了体验无家可归人的生活,脱下笔挺的西装革屡,穿上破旧衣服,乔装改扮,一大早从家里出发,然后推着旧自行车来到无家可归人聚集的凤凰城中心公园,加入流浪汉行列,与他们为伍,和他们谈天说地,了解他们的生活现状。中午十分,市政议员又来到教会免费食物供应点,与所有等候免费午餐的流浪汉一样,排队领取慈善机构的免费午餐。饭后,他模仿那些乞讨的流浪汉,站在一个合适的地方,拿着一个写有“homeless(无家可归)”的牌子乞讨,那里早有两个人同路人等候,他和他们交谈,知道对方都是越南老兵,因这样那样的原因成为无家可归者,他和他们成了朋友。太阳下山,他们结伴去慈善机构为无家可归者提供的避难所,在那里他们可以洗澡,吃一顿热饭菜,并有一个干净的床铺睡觉。
市政议员一天的体验下来,感受颇深,他是专门从事社会工作的,工作范围包括慈善事业和妥善处理安排无家可归者,因此他需要获得第一手资料,需要了解无家可归人的现状和人员构成,需要理解他们的需求和感受,需要懂得这些生活在社会边缘的人内心的恐惧和担忧,需要清楚他们遭遇的危险和伤害,以及他们的疾苦和安慰。
在市政议员公布的调查报告里,我骇然发现一个数字,原来在无家可归者里竟然有26%是美国的退伍老兵!这个数字深深地震撼我的心。想想那些曾经为国家利益,为民众利益浴血奋战的热血男儿,参加军队,奔赴前线,在水深火热煎熬挣扎,他们中的一些人随销烟飘散,成为异国他乡的孤魂野鬼,大多数虽得以保全性命,离开硝烟战火回到家乡,但经历生死,血与火洗礼的他们,从心灵到肉体已经面目全非。他们有的满身伤疾,有的虽然身体完好,精神却已崩溃,而更为残酷的是,等待他们的不是锦绣前程的灿烂,不是衣锦还乡的荣耀,往往是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颓废和沮丧。战争中的勇敢也许给他们带来几枚勋章,但是勋章的光芒无法遮盖战争留给他们的创伤,按照东方的说法这也许是报应,他们杀了别人,他们也毁灭了自己。
很多曾经的越南老兵在回到美国以后,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变得茫然、消极,甚至走向堕落。
在美国当兵的人虽不是绝对没有来自精英阶层的后代,或者世家子弟,但从普遍角度来看,是只有穷人才去当兵。
在美国上大学是非常昂贵的,至于申请到奖学金,那也是凤毛麟角的事,只有那些智力超群,能力超前,运气超好的人才能获得的机会。普通美国人,高中毕业或者没有毕业,上不了大学,或者没钱上大学,找不到工作,或者找不到好工作,看不到前途,或者不知道什么是前途,干什么呢?当兵!好歹算个职业,好歹算个正途,好歹有吃有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