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甜心》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美国甜心- 第6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超级市场和杂货店,摆放在人们的餐桌上,并左右着人们的食品选择,因此,哈里斯的存与美国西海岸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高密度养殖模式不仅为哈里斯牧场带来财富和荣誉,也同时为哈里斯赢的了一个";Cowschwitz";的臭名,所有见识过哈里斯牧场的人,都会被那蔚为壮观的牧群震撼,而那刺鼻的气味也同样令人终身难忘。

  
  联合国粮农组织报告指出,一头牛每年要排出9千克雾状污染物,其污染程度甚至超过一辆小型汽车。

  
  科学家表示,牛、羊等反刍动物在消化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气,主要成分是甲烷,通过打嗝、放屁的方式排放到空气中,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污染。此外,牛的排泄物也能产生出100多种污染气体。而全球畜牧业约有亿头,想象一下,这么多头牛一起放屁效果如何?调查显示,牛排放的废气,占全球二氧化碳总排放量的18%,甚至超过了汽车、飞机等人类其他交通工具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另外,报告还指出牛群消耗了大量的水,因为奶牛每产1公升牛奶要消耗990公升的水。

  
  针对牛放屁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西方国家已开始采取限制牛放屁的措施。英国科学家已为牛设计出环保餐单,以减少牛群打嗝放屁时排放的甲烷含量;美国加州官员也宣布,为了减少空气污染,政府将制定法规,要求养牛业者引进新技术保证牛打嗝和放屁不污染环境;而新西兰则决定向农民征收牛、羊的“放屁税”,以控制对大气的污染。

  
  各种措施都有效果,而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引导民众减少对牛肉、乳制品的需求量,说来说去,追根究底,环境污染的最大问题并不在于牛和牛的屁,而在于人类对物质的过度索求。

  
  自从有了这段经历,我对“牛放屁污染大气”一说心悦诚服,对此仍抱有怀疑的朋友最好去趟牛场,闻闻牛屁味儿,就知道稻米香了,立竿见影。

  
  暂时还无法去牛场的,不妨到Lowe”s、 Homedepot这样得家居仓库或者苗圃跑一趟,买两包牛粪,

  装在车后箱,关紧车窗,坐车里待着别动,不消十分钟,一定痛下决心,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以上做法不建议老人妇女儿童和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朋友尝试。

  
  相关图片请看博客

  //blog。sina。/linmeiphoenix 。 想看书来

其实美国人不那样………美国老人不给子女看孩子
说到美国,美国社会,美国人的生活,美国人的婚姻家庭关系,美国的人际关系,美国的社会问题,诸如此类的话题,不知道是因为受媒体的诱导,还是依中国人固有思维模式的延续,国人总会归纳总结出一些结论,然后,大家又顺着这种结论开始发挥想象力,充分演绎一下革命的浪漫主义和革命的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效果,既而勾勒出一幅幅看似生动,其实也许与现实风马牛不相及的画面,久而久之,大家都按这个以情节或许也不真实,细节干脆就是虚拟的中国电影创作道路,制造出一个个伪现实主义的版本,然后再口传心授流行推广下去,逐渐就形成许多固定流传的说法。

  
  以下为中国人对美国人的固定说法。

  
  说法一:美国老人不给儿女看孩子。

  说法二:美国青年十八岁就独立了。

  说法三:美国老人很凄惨,很孤独。

  说法四:美国离婚率高,所以大家都很随便,尤其在性方面。

  说法五:美国是资本主义社会,纸醉金迷,灯红酒绿,醉生梦死。

  说法六:美国孩子读书很轻松,根本不用学。

  说法七:美国掀起学中文热,大家都学中文。

  说法八:金融危机之后,美国人都要饭了。

  
  暂时想起这些,还有没想到的,请大家接着想。

  
  关于说法一,没到美国的时候也以为是实情,美国人嘛,独立自由惯了,享受惯了,父母儿女间感情归感情,义务归义务,美国老人不给儿女看孩子好象清理之中。到了美国后才发现,其实美国人不那样。

  
  我怀孕老大的时候,我的产科医生叫夏洛克,是一个自己开业的产科专家,年龄与我相仿,却已经是三个孩子的妈妈。美国医生自己开业,周一到周五要在诊所上班,除此之外,周末他们要到医院当班,遇到自己的病人生产,无论何时,即便是深更半夜,他们也要到医院产房负责接生或者进行剖腹产手术,工作强度是相当的高,这样的工作节奏下的职业妇女,绝对是没有精力照顾家庭和孩子的,那么,夏洛克的三个孩子都是谁照顾的呢?

  
  我父母。夏洛克说,我的三个孩子都是我父母帮忙照看大的。

  
  夏洛克出身医学世家,父亲是神经病学专家,母亲是护士,老两口退休前各有工作,后来夏洛克学成创业,父母便过来帮她照看孩子,假如没有父母的帮助,夏洛克是无法做到事业家庭两不误的。

  
  无独有偶,当我怀孕我家老二的时候,由于搬了新家,我换了一个产科门诊,经常给我做检查的女医生叫巴巴拉,她是一个单亲妈妈,当时她有一个十六岁大的儿子,而小女儿则刚满18个月。我问她女儿这么小,她要外出工作,谁来帮她照看孩子?送day care(日托)吗?她说:哪里?我妈妈帮我照看着呢?交日托我可不放心。

  
  又一个妈妈给看孩子的!

  
  看着我好奇的表情,巴巴拉告诉我,一个星期她要工作五天,五天里有四天她妈妈帮她看宝宝,有一天是她姨妈来替换她妈妈,让她妈妈处理一些自己的事情,比如老太太要做头发呀,修指甲呀,买东西呀或者去看牙什么的,周末两天她自己照看孩子,妈妈就可以轻松一下。我说这个安排很好呀,大家轮流照看宝宝,谁也不太累。巴巴拉说她妈妈其实很享受这种跟孙子孙女近距离相处的天伦之乐,有时候她表示是否把孩子送日托,好解放她妈妈时,老太太立刻一口回绝,生怕与小宝宝分开。

  
  我怀老二时已经属超级高龄产妇,因此,诊所规定我一星期三次要做B超检测,我就经常往诊所跑,和诊所的医生护士都混熟了,大家无话不谈。诊所每次接待我的护士叫尼娜,是一个有墨西哥血统的年轻妇女,尼娜告诉我她的儿子三岁,是被婆婆带大的。从孩子两个月起,每天早上送婆婆家,晚上接回来,婆婆不仅帮她看孩子,还帮丈夫的其他兄弟姐妹看孩子,所以,他们与婆婆家的人感情特别亲,因为婆婆支持她干工作,孩子长在婆婆家,所以也跟老人很亲。

  
  在美国住久了发现,美国老人都不帮儿女看孩子说法不成立,不给看的多半有客观原因,比如父母还在工作,没有时间;或者父母身体不好,没有精力;再一个情况就是父母和儿女不住一个城市,没有条件。其实,就父母而言,美国人给我的印象是,只要父母有可能,都会在儿女需要帮助的时候,当他们学业、工作和照顾孩子无法兼顾的时候,伸出手帮儿女一把,充当孙辈们最理想的保护伞。

  
  有一次到银行办事,遇到一个五十多岁的妇女,一手提包,一手提婴儿椅,打扮入时,干净利索。

  
  我们都在休息室等人,就聊起来,我问她是那孩子的妈妈还是grandma,或许我的问话有赞扬她年轻的成分,所以她笑得很开心,说:这是我女儿的孩子,我是grandma。然后她滔滔不绝地跟我介绍,说女儿在土桑(亚利桑那另外一个大城市)上大学,还没毕业,也没结婚,但生了这个孩子,为了支持女儿完成学业,她与丈夫就担负起照顾外孙女的工作,一个负责白天,一个负责晚上,现在她丈夫正在家睡觉呢,晚上丈夫要当班。

  
  我们爱我们爱女儿,我们也爱女儿的孩子。

  
  这位妇女的话让我好一阵沉思,我想假如换上我,没结婚没毕业还生个孩子,孩子自己不能看让我妈妈看,我妈会怎样?还不把我骂个臭死?一脚踹出门外登报断绝关系也未可知。

  
  可人家这美国妈妈呢?乐呵呵地给看着。

  
  我先生还在ASU读书的时候,我们有一个友谊家庭,男主人老麦克长得象麦克阿瑟,女主人长得象撒切尔,我们跟他们开玩笑说他们夫妇是强强联合。

  
  麦克退休前是一个公司的高级管理,太太是全职主妇,他们有两个女儿,麦克自己的家在西雅图,两个女儿先后都在凤凰城北部安家,结婚生子后,老两口就开始两地跑,帮女儿们照顾下一代,后来他们干脆把西雅图的房子出租,搬到凤凰城来,为的是更好地帮助女儿照顾孩子们。

  
  看了这么多父母帮儿女照看孙辈的实例,我不得不对“美国老人都不帮儿女照看孩子”的说法表示怀疑了,传说中德这种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模式;在美国并不是一种流行惯例,而仅仅是一种生活类型而已。

  
  其实,在美国帮儿女照看孙辈的老人还真不是少数,小到平民百姓,大到美国总统,看孙族大有人在。仔细阅读一下美国总统生活报道,不难发现,近三届美国总统当中,没有哪一届总统,他们的孩子不是祖父母带大的。

  
  克林顿的宝贝女儿是希拉里的妈妈帮助照看的,彼此感情深是不用说的了,所以,克林顿当选后,岳母才理所应当地跟着进住白宫,克林顿访问中国,也不忘了把老太太带上,本来人家就天天在一起,跟着出访是很正常的。

  
  再看小布什,他多次在公开场合发言表示感谢岳母帮忙带大了他的一对双胞胎,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至于当今美国总统奥巴马那就更不要说了,跟岳母情同母子,看到奥巴马当选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