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医生告诉我先生,你这个有病的肩膀上的筋脉都淤住了,所以才很痛,首先需要减轻你的痛苦,我先给你打通你的筋脉,然后我们再逐步治疗淤住的肩囊。
我先生说,行啊!你说怎么治疗就怎么治,我信得过你,就交给你了。
臧医生一口气给扎了十几针下去,一边扎一边跟我先生用南京话聊天,不知不觉一个小时下来,我先生没有再象做运动理疗那样疼得鬼哭狼嚎,却感到整个肩膀象通了电一样。
针灸完毕,胳膊火热,反应强烈,我先生凭直觉感到有希望!
第一次针灸完毕,医生嘱咐,回去后尽量不要太活动肩膀手臂。我先生一听,哎?这中医跟西医真是南辕北辄啊,西医运动理疗那儿要求是要不停地活动,这边中医针灸禁止频繁活动,真是各庄有各庄的高着,各自有各自的一套。
三次针灸下来,疼痛减轻,我先生开始喜形于色,说这祖国医学真奇妙,立竿见影,比那运动理疗见效快多了,且不用上刑,减少不少皮肉之苦。一受鼓励,跑臧医生那里更勤快了,本来一周两次,跟医生商量改为一周三次。在以后的针灸治疗过程里,臧医生又增加一些新的穴位,并施以艾草炙熏、拔火罐等传统中医方法,老公肩膀后背多出几个紫红的淤血印子,肩膀的疼痛感降低到零。
针灸出诊费每次45美元,拿着臧医生给开的收据,我先生抽空给保险公司打了个电话,询问针灸治疗费用报销问题,答复是;中医针灸保险公司不cover(覆盖),说明白了就是病人如果进行这类治疗,保险公司不支付诊费,全部要自费。自费就自费吧!只要能把病只好,花多少钱都值。
十次针灸一个疗程下来,我先生个人感觉折磨已久的肩膀疼痛完全消除,肩臂也开始松动,治疗效果非常明显。这时候我先生的手可以抬到“毛主席挥手指方向”只是手臂上抬还不能恢复到正常位置。
“为什么我的手臂还不能完全抬起来呢?”他问臧医生。
臧医生说,根据她的经验,针灸治疗所谓的“五十肩”,一般一个疗程十针肯定会痊愈,我先生的病有些耽误了,就是说治疗迟了,如果是刚发病就来针灸,立竿见影,效果会更好。
早知道当初---不说了,吃一堑,长一智。
又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我先生的右肩膀完全恢复,以后几年下来,再没复发过。
回想起当初治疗“五十肩”的全过程,感觉就这一个具体病例有机会比较一下中医和西医的治疗方法,医疗理念,真的是一段耐人寻味的经历。
有时候,我们家人说起这事,我忍不住会拿当时的一些典故说事,与先生打趣,说:“啊?当初那个整天嗨黑特肋的人怎么样啦?”
每当此时,我先生都会夸张地咳嗽一声,然后左手叉腰,右手高高扬起,满脸自豪和欣慰地环顾四周,做神采奕奕状,然后字正腔圆地发表声明:“列宁同志已经不咳嗽啦!”
相关图片请看博客
//blog。sina。/linmeiphoenix
小费Tips
没到美国之前,就听说美国的服务行业是收小费的,所以对小费有那么到的了解,至于具体谁该给小费?给多少?就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到了美国以后,对小费多少有了点感性认识,意识里有了点概念,但概念归概念,习惯上还是有些接受不了,经常就如何支付小费,支付多少头疼。
在美国上餐馆吃饭,是要给侍者小费的。小费打赏得多了,人家waiter(侍者)、waitress
(女侍者)当桓咝耍艘桓咝肆硕喔α常佬唬笄谥艿剑谑潜鲋骶』丁?
笑脸、道谢和殷勤服务是我喜欢的,但是要多掏钱我就不喜欢了。
因为我不是大款,不是富姐,我也没中power ball(动力球彩票),我在美国甚至连工作都没有,只是一个靠丈夫收入生活的家庭主妇,我有两个孩子要养,一所房子要pay,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那样也不能少,外加水电汽油电话费,哪样也无法缺,低头一算都是钱,每天精打细算,开源节流是我的主要工作之一,所以,我的钱是需要计算着用的,绝对不敢假装百万富翁玩潇洒,更不敢充大头摆噱头找一掷千金的感觉,我的钱绝对是要计算着用的。
刚来美国那几年,我和我先生只不过是靠奖学金维持生活的穷留学生,正儿八经、货真价实的美国贫困线以下的无产阶级,好不容易省吃俭用略有结余,月底改善一下生活,增加点生活情趣吧,一咬牙一跺脚去个餐馆,看着菜单上的价格点菜,一边吃一边就有割肉的感觉,完了还要给小费?当然有点心不甘情不愿。
既然穷困,是否可以不给小费,不行!于理说不通!穷是你的事情,不是人家服务生的错,没有理由让人家来承担你的困难。人家给你服务了,笑脸相迎,嘘寒问暖,端茶倒水的,按照人家的规矩,你就该给人家一些实际回报,这是于理;于情来说,在餐馆工作的服务生工资都很低,有些中餐馆的侍者甚至没有底薪,小费收入是他们养家糊口的主要来源,你不给人家小费,等于变相剥削人。
不给不行,少给了也不行,一来怕亏待人家,二来也怕给人家骂,说你个中国人,怎么这么抠?门也给你开了,茶给你端了,小孩用的high chair(高椅)也给你准备了,菜也给你上了,还满脸堆笑给你解闷了,该做的都做到位了,你不给钱?你懂不懂规矩,不懂规矩你会不会学?
我自认是那种脸皮特薄、心理承受能力特差的人,属兔子的,天性诚惶诚恐,特怕被人家骂,更怕因自己的小气拖累了全中国人的荣誉,责任重大,担待不起呀!为保全民族的面子,尤其为了给我们中国人争气,不给别人轻视我们第三世界穷酸的机会,也坚决不给人家背地里偷偷嘲笑我们的理由,再穷也得给小费!还不能少给!
不给不行,少给不行,多给我心疼,我从生活里充份体会出了所谓瞻前顾后,左右为难的感觉。为了几全齐美,我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出英明的判断和决定,并付之以行动,我的心智在这关键时刻面临考验,所以,我就不得不发挥我本来就不太灵光的心算能力,用心盘算一下,这一盘算,着了我的软肋。
我从来就不是一个善于算计的人,一看数字脑袋就发大,玩脑筋急转弯我总输,为了避免出丑,一遇到数字问题,我就装傻充愣,顾左右而言它,避重就轻,曲线迂回,能不直面的绝对不往往前冲。
在我的理财概念里,有句格言:凡是可以用钱解决的事情,就不要太费心思!所以在来美国之前,我们家的财务大臣之重要职务一直由我先生担任,我只管挣钱,至于跑银行,付账单水电之类的事情,则由他全权处理,我一向很少操心。到了美国却赶鸭子上架,为个支付小费而精于计算,功于心计,烦哪!几番权衡下来,就有了死要面子活受罪的感觉,唉!都是让穷给闹的。
给小费多少算合理呢?刚到美国的时候心里真没数,于是,赶紧找老华侨们请教。老华侨们指的是那些在美国住了些年,熬出了头,扎了根,落了户,有身份、有家庭、有工作、有财产、有房子、有车、有社交圈子,在地方上或业内算是地头蛇的人,这类人在社会上有头有脸的,算是融入美国社会了,他们对这个社会的游戏规则已经基本掌握,因此他们的指点大都准确可靠。
于是我就对小费有了充份必要的了解。
美国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社会分工协作相当细致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生活,只要于人打交道,只要涉及消费,涉及消费,就无法避免地要接受别人为你提供的服务。美国的众多服务机构为顾客提供的服务当中有些是不需要支付小费的,而有些则约定俗成必须支付小费。
美国信用卡的普及率已经到相当程度,连路边卖饮料糖果火柴的便利小店都进入有信用卡网络,你就不难想象美国人平时的付款习惯了。所以在普通美国人的钱包里并没有多少现金,倒是有许多卡,所有消费一律刷卡。钱包里仅有的几块现金多半是为了应付小费。
美国服务行业收取小费有些约定俗成的规矩,有些以消费水准的10%…15%计算,而有些则随行就市,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在美国上餐馆用餐,小费的标准是餐费的10%…15%,有些顾客则喜欢以人头一块的标准支付小费,两样都不为过,大概就那么个概念,具体支付多少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感觉上下浮动。家人小聚,吃的不多,可以少给一点;有朋友聚会或者办生日满月派队,菜肴丰富,气氛热烈,小费当然也多给一点,家人、客人、侍者大家都讨个喜气。
在美国打出租车,支付车费以后还要给司机一些小费,其标准跟餐馆差不多,一般大家都以车费的15%为标准。美国人拥有私家车的比例很高,因此,在美国除了各个超级大城市纽约、洛杉矶、旧金山芝加哥之外,其它城市的出租车生意并不那么好做。开出租车的属于劳动阶层,收入相对较低,工作时间长,工作辛苦,对司机来说,顾客支付的车费大部份要交给租车公司,只有小费部份才完全属于自己,因此,他们的收入多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费。
有一次我先生到外地出差,叫出租车送他去机场。出租车准时到达,司机是一中年白人,动作干练,态度热情。路上我先生和他闲谈,听他侃出租车生意经。他问我先生是干什么的,我先生告诉他说是工程师,出租车司机很羡慕,说你有技术多好,工程师职业挣钱多,收入稳定,时间规律,不象我们干出租车这行的,整天早出晚归,风餐露宿,勉强养家,因为没什么技能,所以干不了别的。原来这司机是一个东欧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