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天皇之所以野心十足,强悍雄霸,正是因为他是在凶悍的群“狼”簇拥下,喝着“狼奶”长大的。
日本天皇的权力是通过武士集团与幕府的长期斗争得到加强的。最终,改革派武士通过武力从幕府手中夺取了权力,并全力拥戴天皇。光绪的身边只是一群手无寸铁软弱无权的书生,而拥有强大后盾的明治天皇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这是他们之间的根本区别之一。
日本的武士类似于中国古代的侠客,但他们不是独行的游侠,而是一个独立的阶层。正因为他们既个体又集群的存在,因而渐渐形成了极大的势力,并长期控制日本的政局。镰仓幕府时期,日本武士吸取中国宋代儒学与禅宗观念,形成了“效忠主上,重名轻死,崇尚勇武,廉耻守信”的“武士道精神”。这种“武士道精神”发展成为日本建设制度的思想支柱,更对日本人的精神世界产生了永恒久远的渗透影响。日本武士阶层正是以此砥励天皇,为明治的性格中增加了坚强的钙质。
其实,明治天皇的童年遭遇并不比光绪好多少。日本幕府统治末期,将军和幕府操控一切,被架空的天皇处于虚君地位,权利被剥夺殆尽,境遇凄凉。明治天皇的父亲孝明天皇一直仇视对外开放,极力维护落后的德川幕府体制,立场极为保守。当时他已沦落为一个软弱无能的失势天皇,和公卿们一样都穷得可怜,孝明天皇有时兴致勃勃想绘画,却买不起宣纸;公卿穷得没有办法,画纸扇、做纸花去卖。明治维新元勋、公卿岩仓具视竟在家里抽头摆赌(因为公卿家是幕吏不能擅入的)。
1852年初冬,明治出生于京都皇室宫墙外的一间冷清的小屋,其母亲中山庆子只是孝明天皇几十个宫妃之一。当时正逢倒幕派与幕府进行殊死血战,谁都想“挟天子以令诸侯”,势单力薄的孝明天皇夹在中间左右摇摆,朝秦暮楚,处境艰难,惟求自保。贫苦动荡的童年使明治天皇天性胆小,1864年倒幕的长州藩士兵与幕府军激战时,炮轰宫廷,竟把十二岁的明治吓昏了过去。朝臣们十分担心,如果新天皇即位以后再发生类似的事情,“虚弱的君主必定马上被吓死”。他们意识到对天皇实施“强健其体魄,野蛮其精神”的武士教育势在必行。武士出身的西乡隆盛是著名的“维新三杰”之一,也是明治身边掌握军政大权的重要人物。他担任明治的老师以后,把宫廷变成了演武场,让他接受军事化的训练,凡剑术、马术、角斗术,都教给了明治。身怀利器,杀心自起。到二十岁的时候,年轻气盛的明治已经由一个文弱书生变成了崇尚武功、争强好胜的武士。。 最好的txt下载网
光绪皇帝向左,明治天皇向右(5)
光绪十七岁亲政,明治十六岁亲政,同样是少年登基,勤于学习,本来都应大有作为。然而光绪在慈禧的控制驯化下成长,明治则在武士的拥戴下即位。光绪对慈禧敬之若神,又畏之如虎,明治则崇尚勇武,好勇斗狠,对身边的武士师傅佩服有加。光绪长年生活在慈禧的冷酷威压下,养成懦弱动摇、乖戾任性的矛盾性格,明治则在武士们的精心塑造下成为果敢勇武、具有强烈武士道精神的新型天皇。截然相反的性格,埋下了他们后来同途异运的人生伏笔。
二 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
§谁是老师,谁是学生
光绪与明治,两人都接受了极其严格的宫廷教育。光绪比明治晚生十九年,但光绪的勤奋好学,孜孜不倦,比起明治来,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清代的十位帝王中,光绪的勤学精神可直追其先祖康熙皇帝,而且他们对中、西学都有广博的兴趣和研究,达到了较高的造诣。此前,道光帝直到鸦片战争爆发时,还昏聩无知地询问臣下“英吉利距内地水程,据称有七万余里,其至内地所经过者几国?该国地方周围几许?”不成器的同治皇帝更是荒嘻无度,不学无术,十六岁了还“读折不成句”。这使同治皇帝的母亲慈禧太后大为羞恼。如何避免重蹈覆辙,把自己费尽心机扶立起来的光绪培养成为既有真才实学,又称心如意的听话国君,是慈禧反复思考的头等大事。
光绪六岁上学,慈禧经过慎重考虑,给他选了两位师傅,一位是内阁学士翁同龢,另一位是侍郎夏同善。翁同龢主要教光绪读书识字、四书五经,夏同善主要教他写仿格练字。还指派御前大臣,教光绪学满语文,蒙古语文和骑射,翁同龢身为两代帝师,出于传统士子的道德良心,对光绪在宫中的生活与教育给予了极大的关怀。他不仅在学习上积极开导光绪,而且在身体成长和心理成长上给予光绪极大关爱,可谓“抚之则如慈父,诲之则如良师”。光绪深深地依恋这位师傅,视他为森严冷酷的深宫之中惟一的亲人和知已。
翁同龢对光绪进行了传统伦理、帝王之学、经世时文和诗词典籍多方面的教育,刚开始时幼年光绪极不适应枯燥乏味的读书生活,时常嘻戏啼呼,哭闹不止。渐渐地,出于对慈禧严厉叱责监督的惧怕和对老师翁同龢的感恩之心,光绪自觉培养起了勤奋好学的习惯。看书学习成为他寻找精神慰藉的乐园,他开始沉醉其中,陶然忘返。翁同龢记载光绪学习状况的日记中经常写道:“读极佳,一切皆顺利”,“读甚佳,膳前竞无片刻之停”,“读甚发奋,功课虽未照常,亦复*矣”。每逢宫中节日庆典,慈禧偏爱看戏,而光绪却对此不感兴趣,常常一个人躲到书房读书、写字。他对师傅翁同龢说:“钟鼓雅音,此等皆郑声”,“随从人皆愿听戏,余不愿也”。连慈禧也承认:“(皇帝)实在好学,坐、立、卧皆诵书及诗。”
此外,翁同龢还注意培养光绪的帝王美德,“濒以民间疾苦,外交之事诱勉载湉”,强调为君治国要有“仁爱”之心。民惟邦本、兢兢求治形成了光绪早期思想的精神源头。他提出“治世莫若爱民”的主张。光绪十一年,十五岁的光绪在一篇声情并茂的御制文中写道:“(君王)必先有爱民之心,而后有忧民之意,爱之深,故忧之切,忧之切,故一民饥,曰我饥之,一民寒,曰我寒之。”光绪的仁爱之心可见一斑。在光绪早年写成的诗文中,有相当多的篇幅是描写百姓疾苦和农事辛劳的——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光绪皇帝向左,明治天皇向右(6)
当他漫步太液池畔,欣赏清光千里的明月时,不由自主联想到“遥怜村舍里,应有不眠人”,想到“畿辅民食尽”,“菜色多辛苦”;
当他在幽窗翠竹、云淡风轻的荫清斋独坐纳凉时,遥想到“知有锄禾当午者,汗流沾体趁农忙”,并发出“荷锸携锄当日午,小民困苦有谁尝”的感叹;
当他在大雪纷飞、寒风凛冽的严冬围坐红炉时,更是想到宫廷的豪奢与民间的疾苦,在一首叫《围炉》的诗中写道:“西北明积雪,万户凛寒飞,惟有深宫里,金炉兽炭红”。一个专制帝王,能在自己享受的时刻,想到边塞苦寒的老百姓,难能可贵。
在日本,拥护明治天皇登基的维新派也特别重视加强对他进行思想文化的哺育。他们先后任命平田铁胤、加腾弘之、西村茂树等名流学者为天皇“侍讲”,向明治讲授中国古典《大学》、《诗经》、《资治通鉴》、《贞观政要》等。辉煌博大的中国文化对明治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他善使中国毛笔,对中国传统的绘画和书法都极感兴趣,醉心不已。他的居所长期悬挂着中国水墨画——松、竹、梅“岁寒三友图”。
追根溯源,其来有自。日本人自隋唐以来,就纷纷慕名渡海而来,尽一切可能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无论如何发达,其文化中都渗透着中国文化的烙印和影响,难以超越中国璀璨发达的文明和悠久深厚的历史。连“明治”这个年号也取自中国古籍《易经》中“圣人南面听天下,向明而治”之意。
如此看来,在饱受儒学熏陶的光绪面前,明治天皇充其量只能算是个“小学生”。事实上光绪也确实是个博学多才、聪明向上的好皇帝。甚至连解放后的电影《清宫秘史》还要为不幸的光绪掬一把同情之泪。然而,明治十四岁即位时,年轻的天皇同样面对的是一个内忧外患、危机四伏的国家。那么身为“学生”辈的明治如何远远超越“老师”辈的光绪,带领日本远远跑在了中国前面呢?从中日两国不同的文化形态,似乎可以找到光绪与明治成长之路的差别。
正如一位学者所说,日本人是把“外来的东西当饭吃”,积极消化,强壮了自身;而中国却把“外来的东西当衣穿”,虽然抵御了一时寒冷,却无从改变根本体质。从两国文化的心理传统来看,日本文化的基本形态是“利我即存型”,中国的传统文化则属于“非并存型”; 从文化的摄取形态来看,日本是“全面摄取型”,中国则是“部分摄取型”。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说:“日本人既是保守的,又是欢迎新东西的。”这种以“无我”为中心型文化的心理传统,为近代日本吸收西方文化奠定了思想基础。明治维新主要摄取西方的科学技术,但也未忽视法律和制度等方面的建设,包括欧美的近代思想和文学艺术。这种“全面摄取”方式,是日本文化能够后来居上,迅速跳出封建囚笼跨入资本主义世界的一个重要原因。
光绪学习的课程和内容,都是严格按照培养一个皇帝的要求设计的。他的老师如翁同龢、夏同善都是通过科举正途而博取功名的文职官员,是典型的旧式学者,虽然具备很深的传统思想文化修养,却对世界大势、近代文明知之甚少。李鸿章就曾嘲笑翁同龢:“目不观西籍,但知善奔走东华门耳。”明治的老师大多有过留洋经历,文武兼备,不但有像平田铁胤这样的国学大师,还有加腾弘之、西村茂树这样学贯中西的启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