貌含拙润境透清奇,视钱财若粪土。“只看文章千古,愿把黄金弃。”曾国藩官当得再大也不忘捧卷夜读,“腹有诗书气自华”,以致成为湖湘学派的一面旗帜。他在湖湘文化中摸爬滚打,擦亮朱程理学。曾公曰:“吾心知有限,万物之分无穷,不研乎至殊之分,无以洞乎至一之理。”通俗说来就是,人的认识是有限的,不研究和认识具体的事物,也就无法认识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的一般的理。从认识具体事物入手,然后在此基础上经过抽象和条析而认识事物一般本质,即“理”。他在肯定“天命”的基础上强调“事在人为”,穷极了湖南男人的“征服欲”。又曰:“鄙人阅历事变,但觉除得人事以外,无一事可恃。”即强调事在人为,勤奋出天才,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些“实事求是”的精神,与坐等天赐的程朱理学相左,时年湖湘学子对此推崇备至。在“知行”关系上,曾公强调“格物,致知之事也;诚意,力行之事业也。”即脚踏实地,身体力行,而妄谈虚言,切忌大话。可见,曾国藩在实践中对理学融会贯通,兼收并蓄,是位集大成者。
曾国藩的理论见诸实践中,便表现在他倡导与鼓吹“洋务思想”,是洋务运动的首创者之一。他身边有岳麓书院的同窗好友如魏源、贺长龄、陶澍、郭嵩焘和左宗棠等,主张面向世界,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兴办军工。在外交方面,曾国藩一方面痛恨西方人侵略中国,认为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并反对借师助剿;另一方面又不盲目排外,主张向西方学习其先进的科学技术,如购买外洋器物……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关于山:激凸南蛮呈刚烈(3)
在文学史上,曾国藩自成一家,是“桐城——湘乡派”的盟主。他继承桐城派方苞、姚鼐而自成一家,创立晚清古文的“湘乡派”,他论古文,讲求声调铿锵,以包蕴不尽为能事;所为古文,深宏骏迈,能运以汉赋气象,故有一种雄奇瑰玮的意境,能一改桐城派枯淡之弊,为后世所称,又选编了一部《经史百家杂钞》以作为文的典范,非桐城所可囿,世称为湘乡派。清末及民初严复、林纾,以至谭嗣同、梁启超等均受他文风影响。著有《曾文正公全集》、《为学之道》,尤其是曾公的家书流传甚广。毛泽东说过:“曾国藩是地主阶级中最厉害的人物。”蒋介石特例把《曾胡治兵语录》当作教导高级将领的教科书,自己又将《曾文正公全集》常置案旁,终生拜读不辍。
看似并不轻松自如,实则*倜傥走四方。宠辱不惊坚如磐石,永远不会被风潮所左右。一杯清茶一缕烟,笑看世道沧桑人间冷暖。我自吟风咏月解颐破典,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这些可以说是曾国藩这个湖南男人的绝妙画像。
三山五岳数下来,岳麓山是排不上座次的。但这种深含不外显的神秘色彩却是其他名山无法企及的,正如此,与岳麓山血脉相连的曾公,如麓山一样充满神秘,神奇得不无道理。
气壮山河武陵源
湖南的山系“马蹄得得”,向西北与东北扩展而来,奔腾而去,就有了湘西北的武陵山脉,湘东北的罗霄山脉。
地处湖南湘西北的武陵山脉,可考历史已有些年月。武陵德山发现了世界最早的稻田,中国最早的城市。从那时算起,已有近万年的历史了。湘西武陵山脉中还散佚了不知哪朝哪代的“天书”,扑朔迷离的人物与事件等着去解读与破译。
就像天书一样养在湘西闺中的张家界、武陵源这些仙风道骨的景致,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才从画家吴冠中先生的调色板上哗啦啦地从境外辗转传来。当时被奉为奇迹,至今这“奇迹”锦上添花,已成为规模宏大,集游山、探洞、漂流、民族风情表演等内容于一体的5A级游览胜地。
武陵山这片波涛着的陆地,因云贵高原隆凸的内推,洞庭湖沉降的牵制,地表水割风蚀以及岩溶地貌的发育,形成了眼下盆景式的看点:凹洼耸峙、奇峰林立、万石峥嵘、溪谷纵横、溶洞幽曲。精精瘦瘦的山有钻不透的洞,清清秀秀的水有流不断的河。这山这水,那峰那岭,便衍出说不完的事件结不了尾的掌故。一座山或一支峰,如春笋耸立,无法攀沿,因之叫“穷山”;一股泉,像练,飘忽不定,由此叫“恶水”。“穷山恶水”中集簇着汉、土、苗、白、回等20多个民族。各民族的繁衍、发展、承传,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社会文化和风俗习惯。
一盏昏黄的灯,游离于大山肌体里的溶洞。一身黑布袍,一张幽蓝的面孔,一阵沉闷的鼓点……“赶尸”的湘西人来了。令人不寒而栗的僵硬的尸首,说不准呼地给你一枪——那是借赶尸行劫的湘西土匪。于是,湘西与湘西的土匪,湖南与湘西土匪,以“捆绑”的形式出现在大众跟前。20世纪20至40年代,穷乡僻壤、穷山恶水、溶洞幽曲、信息闭塞,官逼民反,诸种因由让湘西武陵山区,20万山民出家为匪,占洞为王。湘西每4人中就有一个为匪。共和国最后一对土匪夫妇,直到60年代中期才在湘北武陵山脉被剿灭。职业、世袭、宗教、组织、时尚以及智慧成全了湘西土匪。在湘西最大一股土匪中,他们将曾国藩办团练约束湘军的那些条文发扬光大,后来竟发展为“N大纪律与N项注意”。解放初投诚过来的土匪,被改编为一支志愿军,在抗美援朝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 想看书来
关于山:激凸南蛮呈刚烈(4)
在湘西北武陵源头钻出来的男人,凭着菜刀杀出条血路,最后躺成张家界天子山第1万座高峰。这男人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武陵山石敢当,一把小小的菜刀对付着各类魑魅魍魉,由南到北,由北到南,“重整河山待后生”。这男人性情开朗,胸襟开阔雍容大度,在人生征途总能够化险为夷,化敌为友,一份心境一枚胆,决胜负于掌中。这男人喜抽烟斗,留短须,好骑马,体格健壮,枪林弹雨几十年,却从未负过伤。在这样的男人身边,会感到安宁和温馨。这个湖南典型的湘西男人就是元帅贺龙。
贺龙,原名贺文常,字云卿。1896年出生于武陵山中桑植县一农民家庭,少年时赶过马帮。1917年12月,贺龙与另外一名青年手持两把菜刀,袭击了护送县长的卫兵,夺得两支“汉阳造”步枪,尔后组织起武装。贺龙当上了红军军长,带领几千湘西弟子转战武陵山脉。在贺龙的影响下,他一家人参加了革命,大姐、二姐、妹妹与弟弟等先后牺牲。抗日战争期间,贺龙曾同蒋介石有过一面之见。蒋随口问起贺龙家人可好。贺龙颇有些激动,他回答说:“我家的房子被烧了,全家80多口人全被杀光了,只剩下我一个拿枪的。”蒋介石十分尴尬,一时无言以对。这就是袖里“菜刀”胆气粗的贺龙,一个如湘西石笋般顶天立地的湖南男人,一个一生酷爱体育活动,散打定能夺金摘牌的男人。
正是这样一个男人,率武陵山与罗霄山遥相呼应,成为中国工农红军的左膀右臂。在罗霄山脉三湾里,湖南人毛泽东对秋收起义部队进行整编。毛泽东即兴用“贺龙两把菜刀闹革命”的故事鼓舞战士们,他说:“贺龙同志两把菜刀起家,我们现在不只两把菜刀,我们有两营人,还怕干不起来吗?”
豪情万丈罗霄山
还有一类湖南人,胆从火中生,路遇不平就像火山一样不可抑制地喷发出深埋在地下的岩浆,熊熊的火焰一泻千里,以此展示自己的杀力和不可抗拒,充满着生活的刺激和发泄的*。风雨过后回归最初,葱绿如是。这让人想起罗霄山,想起湖南东方与江西毗邻的罗霄山,想起曾有过火山活动征兆的罗霄山,想起出入罗霄山脉的那些人以及关于他们的前天与昨天。
武功山为罗霄山脉最高峰,往北便是风景秀丽盘绕300里的烟花浏阳大围山。围山脚下飘荡着无边植被,放逐着惊险滩头。再往北是平江黄金洞,盛产高度橙色的黄金。往南是湖南攸县的酒埠江。明月山上一眼温泉,喷倾着繁忙中惬意与宁静中的和谐。酒埠江畔盛产3种农产品:蒜、姜和辣椒,称“湘东三辣”,这三重辣味足以抵御北来的风寒,给人以极大的耐力与韧性。再往南就是800里井冈山,一片绿色的汪洋。罗霄山的最南,是浩瀚的东江水库,号称港澳饮水池。优美的空气,洁净的水质,足以满足以对环境苛刻著称的银鱼生长繁衍,也衍生出湘南著名特产郴州坛子肉、临武鸭和东江火焙鱼……
罗霄山横亘在华东和中南之间,绵延数百公里,仅有个口子,交给萍乡与醴陵相邻处的一块肥沃的盆地。这个决口盆地,当仁不让地成了人流物流和多种文化会合的承载点。江南历经数次血洗之后,政府与民间组织过多次湖广填四川大迁徙活动。罗霄山成为移民必须逾越的第一道障碍,山口要道也就必然成为祖堂宗庙最为集中的地方,从江西吉安到湖南醴陵,萍醴孔道的两侧成为江南能够和赣粤交界的梅山古道相媲美的祠堂宗庙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 。。
关于山:激凸南蛮呈刚烈(5)
“老子本姓天,生在大山间,当兵与吃粮,要死卵朝天。”这是当年革命的湖南人,在罗霄山脉湖南段一个山头上用石灰写下的誓言,厢桶大的字20个。罗霄山脉孕育了众多的天地精英。一位位在近代革命历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从这里走上历史舞台。
谭嗣同,浏阳市城区人,是中国3000年封建社会第一位试图改良社会,并竭力寻求出路,最终为自己的理想慷慨捐躯的革命志士。士大夫出身的他,没有贪图高官厚禄,没有安于现状,而是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鼎力革新,以延续千疮百孔的清朝的命运。
宁太一,醴陵人,面对同样病入膏肓的晚清政府,他选择的是另外一条道路:奋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