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在看西医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你还在看西医吗-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好一点的大概是:不要浪费金钱,三餐正常,多吃蔬菜、水果,营养一点就够了(很笼统吧!)
  不客气的就会用轻视的眼光、高傲的态度,权威地说:“不要乱听,维生素过量会死人的,这些脂溶性物质很容易累积”;“维生素A?噢!100万单位会发生猛爆性肝炎,维生素C吃多了会尿结石,维生素E没有用……”;“β胡萝卜素会产生肺癌”;“我们的祖先都没吃维生素……”!
  听到这样的意见时,大部分民众显然一脸茫然、无所适从。事实上,由于主流医生在接受医学教育过程中,只有药理学而无营养学的学习与训练,对使用药物自然是深切了解,驾轻就熟,但对营养补充却几近一窍不通,因此除非能开放思维,不断进修与训练,并且客观地接受其他领域的知识,否则勉强取得的营养观念实在与一般民众无异,碰到病患提出有关营养问题时,几乎就自动转介“营养师”的标准营养处方。难怪前美国Tuft大学校长,也是营养学专家的JeanMayer教授曾说:“……看起来,一般医生的营养知识比普通的秘书多一点,不过当秘书出现体重问题时,就可能懂得比医生多了……”,真是“一语中的”!
  

“多吃”不等于“营养充足”
另一个让主流医生轻视营养补充的因素,是错误依赖所谓的“每日建议摄取量”(RDA)。这个由“美国国家科学院”在二次世界大战时提出的每日营养建议,只是针对当时的平均健康成年人,为了避免因缺乏某种营养素而致病,订下的每天需要的各种基本分量。这个建议于1997年修正为“每日参考摄取量”(RDIs),不过大部分医生把这个建议误认为就是最佳摄取量,反而忽略了现时的种种退化性、衰老性毛病是因为长期慢性的营养素不足而非急性缺乏。更重要的是,谁是“平均人”?即使如此,依美国农业部最新统计,美国人口中仍然有37%缺乏维生素C、70%维生素E不足、3/4缺锌、2/5维生素B12偏低,40%铁质不足,绝大部分人欠缺重要的omega鄄3脂肪酸等(作者近年来所经验的上千华人之抗氧化维生素检测中,常见缺乏的维生素就包括A、E、胡萝卜素及辅酵素Q10等)。
  此外,许多人以为食物吃多了就不需要增加补充,但事实却刚好相反,撇开前述的食物品质早已走样外,食物吃多了,也代表体内的燃烧多了,能量增加了,但废物(如自由基)也相对增加,因为食物就是最大的自由基(请见第二篇)来源,这好比汽车燃烧汽油(食物)产生动力,也产生热与废气(自由基),这些自由基过量而未能适当处理时,就会出现所谓的“氧化压力”(如同生锈)状况,引发各种慢性毛病。因此,不是食物多吃就一定营养。事实上,目前唯一被科学界公认可延长寿命的方法,反而是减少热量(食物)的摄取!
  在年销售金额2000亿美元的食品工业中,高达3%(60亿美元)是用作行销推广,而其中大部分广告费用是花在“加工食品”,像薯片,各式糖果、饮料、口香糖、方便面等全无营养价值的化学产品上,对象更是瞄准社会的未来主人翁。这种排山倒海的洗脑方式,当然也意味着当代人类正在进行史上最大规模的饮食实验!作为目前地球村的一分子,难道您还愿意以身试法,甘愿成为“食品产业”的世纪小白鼠?
   。 想看书来

1。 从自我觉醒开始:先扭转观念(1)
任何新观念的建立都要历经轻忽、蔑视、质疑、批判到接受的过程,新一代医学概念也同样面对这种考验。近代的主流医疗模式,靠着庞大的资金堆砌,政经力量的左右,成为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产业”,这种处处强调效率与科技化,以疾病为中心,药物作基础,机械式的当代生命事业,是否就是最符合我们的健康需求的方式呢?的确,以今日的医学科技,可以很长期地维持人类生命,让百病缠身者苟延残喘,甚至依靠各项昂贵机器维持生命迹象,但这种缺乏人文气息、人性尊严,毫无生态修为的当代蓝本,与生命的真谛相比,差别就在“品质”,所谓品质包括了生命的乐趣、精神及功能的发挥。
  事实上,我们正处于人类医学史上最怪异的年代,一方面平均寿命从3000年前的26—28岁上升至19世纪末的46岁,再增加至现在的76—78岁。但另一方面,寿命虽然延长,各种功能性、退化性疾病,却是许多人挥之不去的长期梦魇,能增加的岁月,全靠与各种药物长相厮守,又或依赖各式仪器维持,但难道“长寿”是医疗标杆的唯一选项?对大部分人来说,显然,重点应在于“健康岁月”而非单单寿命延长,要做到这一点,改变思维,更新观念恐怕是必须而非例外。
  由于传统医疗观念主要是在“治疗”,所有的人力、资金几乎都是放在疾病上,从各种最新的研究、突破、发现就可见一斑,因此绝大部分都离不开新的药物或新的疗程。只可惜,这些成果并非惠及普罗大众,与拥有健康的意义相比,更只是消极地弥补伤害,而非积极地促进提升健康。正因为焦点不同,大多数人对所谓“预防”的见解,大概就只能停留在预防注射、多做运动、多休息、注意饮食、多吃蔬菜水果等普通常识,对于已失去健康者而言,则只能人云亦云,任随摆布了。
  其实,通常的医疗病例,大约只有25%可通过各种医学诊断,经由药物、手术等方法而有效治疗,也只有这部分是现代医疗的最大贡献,其余绝大部分的75%情形是靠身体自行逐渐改善。这种自我痊愈能力,早在2500年前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就称之为“自然疗愈能力”。
  因此第一个要树立的观念,就是相信有“自愈力量”!不过这种与生俱来的“力量”,却并非理所当然,特别是在这个病态年代,许多人早已不知不觉中挥霍殆尽,为什么?因为“它”会受到各种“病态”状况左右(参考第八章),所有那些“变数”都会直接影响身体功能的发挥。亦即必须先修正那些“病态”状况,才可能重新把这种 “自愈力量”找回来。
  第二个要树立的观念,就是对健康与疾病的重新认识,打破“无病是健康”的落伍想法。早在百年前,被称为现代医学之父的SirWilliamOsler曾说:“知道什么人会得这些病,比知道这个人得什么病重要。”其实,这含义就像印度医学中的一句名言:“想知道一个人过去的生活方式,检视他现在的身体;要预测他未来的身体,则看他现在的生活方式。”
  所谓生活方式就是建立在一个人一生的环境、生活形态及饮食方式上,因此,许多毛病的发生都有脉络可寻,而事实上,疾病应看做是生命旅程中,遭受不利健康因素干扰的一种动态过程,揪出这些因素予以矫正,比一味压制症状,更能达到健康的目标。最能彰显这个观念的就是疼痛、发烧、咳嗽、腹泻等情形(参见第三章),这些都是为了保护身体所发出的信息,亦即生命过程被干扰了,不能忽略,但亦无须像现行的当作“疾病”的做法去立即压抑,相反的应努力寻求原因。 。 想看书来

1。 从自我觉醒开始:先扭转观念(2)
许多各式各样的症状,往往只是告诉你身体需要调整,就像冰山水面下的变化,需要积极了解,因为当真正看到“疾病”时,已是冰山水面上的一角了。由于现行医疗观念,对“病”之定义是根据冰山上方的“那一角”,对于酝酿中的变化反倒鲜有关注,所以如果奉行“无病即健康”的话,就难免陷入只依靠药物治疗的医疗瓶颈。其实,真正的预防,就是要看水面下的情形,避免形成“一角”,亦即从日常生活中,找出个人的不利于健康的因素,这些状况往后会陆续提到。很明显,拥有生态修为就不必处处采取攻击消灭手段。
  第三个要树立的观念,就是“药物并非唯一可治疗疾病的方法”。从上一篇的真相迷思中,已清楚点出药物的迷思。基本上,除急救外,任何疾病几乎都有另一种“非药物”的治疗方法,从营养矫正、食物调理、草本植物到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补充,甚至“松弛反应”、“针灸”等的使用,都有不同程度的治疗效果。例如有慢性炎症时多食用消炎、高抗氧化食物(参见表9鄄5、9鄄6),避免发炎及高升糖指数食物就是最基本的治疗方法,加上草本植物的应用等,就构成很好的另类治疗选择。又像压力大时增加维生素B、C摄取,“铬”可改善血糖代谢,“镁”调节肌肉紧张抽搐等。
  第四个要树立的观念,就是“健康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真正的疾病预防,并非只是定期照照X光,做一些胃镜、超声波或切片检查,冀望提早发现或侦察出一些病灶而已,真正的预防是“不要发现疾病”!是从平常生活、饮食上扎根,针对个人特别需求(体质、环境、工作背景),以“全人”考量,应用营养方式增加健康本钱(器官储备),提升健康层次,并树立起健康须自我负责的态度。新一代的医学思维,是从过去着重找出疾病,转移至关注得病前之“功能性”变化,这些变化其实与我们的生活环境及饮食营养息息相关,亦即掌握在个人的行为选择上。许多人愿意花大笔金钱购买“人寿保险”作健康保障,但效果却不是“益寿”,更无健康可言,难道目的就是为了等着理赔?等着治疗不幸的“危疾”?还是让受益人伤心欲绝?因此,唯有争取健康“知识”而非巨额“投保”才是真正的健康保障!
  第五个要树立的观念,就是要有改变观念的决心,这大概是最难的一关。为什么?因为先入为主的“认知”往往已成为“信念”,难以动摇,大部分人通常认定常看到、常听到的就是事实,这也是广告业能成为全球最大产业之一的重要原因,单是美国,广告业每年就有高达2300亿美元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