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到北京出差,父母就问我来干什么,要我抓紧时间,不要耽误工作。父母说你们已经工作了,工作的任务是很重的,必须尽心尽力的把本职工作做好。父亲建国后进入水利部领导岗位,组织上给配车了,但我们从来没有享受过,路要靠自己走,始终和人民群众在一起,最后给我们形成的是责任不是光环,在我们身上就是怎么把工作做好。每次回到家里见到父母就要汇报工作,父母问工作做得怎么样,如果不汇报工作老人还不高兴。
听我母亲讲过(我爷爷和我奶奶的事情,这些事情)表现了我爷爷他们的理想信念,为了事业非常坚定。他先是(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后来是教授,他的生活水平应该是比我们现在讲的小康之家略微富裕一些。但是我奶奶是一个很善良的中国妇女,家里面的事她都理解我爷爷的行为。我爷爷为人作风是很好的,当时社会反映都是公认的。当时我祖父把钱资助贫穷的进步学生,资助党的事业,实际上是帮助了中国革命。所以蔡校长和会计打招呼说要给我奶奶留下一部分生活费。
老一代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新中国60周年,物质是极大丰富了,但是这种精神是值得学习的。
(我爷爷和我奶奶感情很好)这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在他身上具体的体现,使他的人格魅力更加完美的表现出来。
(我们家)没有家规,从我父母对我们也没有什么像几条几条的,没有。我们对子女也没有家规,就是按照父辈对我们的要求我们对后代提出要求,就是言传身教,可能身教重于言教,道理也讲一些。现在年轻人接触的事物比我们多,道理点到就可以,用实际行动像以前我们的父母影响我们一样影响他们。
青年人的想法是正常的,包括我的小孩是共产党员,是部队上的讲师,接触的事物比较多。当时我们说有“代沟”,我们尽量消除掉,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发展,青年一代接触的事物比较多,我们接触的事物比较慢一些,所以对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认识。对于党的事业、民族精神这样大的事业是一致的。
刚才谈了很多,尤其归结到爱国主义,这是我们的精神支柱、民族脊梁,我们今后一定要继续保持。
二 鄢圣华:我们的信仰没有问题
题记:2009年10月30日晚十点,王少农电话采访了老子专家与政治学者鄢圣华老师。作为多年的朋友,二人知无不言。鄢圣华老师就信仰的有关核心问题进行了解答,并且充满信心地说,“我们的信仰没有问题”,这是让我们深受鼓舞的。
王少农:鄢老师,请问信仰是什么?
鄢圣华:信仰就是一个不懈追求的目标,是一个人的精神归宿。有的人有,有的人没有,区别不明显。比如有人信菩萨,有的人不信。我们中国人有很多信仰,但很多人信得急功近利,把信仰当成工具。有的人信得比较理性,靠信仰过得挺好。信仰有两种:宗教信仰、政治信仰。宗教信仰是对创世者的皈依,或对神的向往,比如说信佛、神、道等。中国古代的《老子》(也叫《道德经》)里面有对创世者、人类本源的探索,也有国家秩序的研究,虽然被后来的道家人物尊为道家之祖,但本质上与宗教无关。宗教信仰关切精神、提供安慰;政治信仰,比如说我们的共产主义信仰是对现实的关怀。不但关怀现在的现实,也关怀未来的现实,一直到实现共产主义。中国从来就是一个世俗化的社会,西方社会中世纪后有一个世俗化的过程。说中国是一个世俗化的社会不排斥中国人有宗教信仰。《道德经》、《南华经》等中国经典著作中,虽然被宗教界当成思想资源,但其实老庄都很现实,比如庄子说的“逍遥”,“与天地精神共往来”,都是现实的生活方式。
王少农:既然我们有两种信仰,有没有纯粹的信仰?
鄢圣华:没有。两种信仰没法统一。历史上有的国家,当代世界中的某些国家,搞政教合一,但在中国不可能。中国人很现实,这是中国的民族性。孔夫子也是这样,不像佛教一样关注来生,而是说“未知生,焉知死?”
王少农:是否政治信仰高于宗教信仰?
鄢圣华:没有。如果说有,就只限于共产党员。但任何宗教信仰,国家都要进行管理,世上没有无限的自由,有秩序的自由是真正的自由。这里的管理指监管。对宗教活动进行监管,是说允许宗教自由,但要防止利用宗教活动妨碍个人自由及做其他非法的事情。宗教活动不得伤害人们的生命权、财产权等基本人权。
王少农:信仰是我们天生的情结,与生俱来的本能。信仰是件美好的事情,本质上它并不分这样信仰,那样信仰,信仰就是信仰。我们从未失去信仰,但是我们现在要重建。其实不是重建,而是重提。
鄢圣华:没有“重建信仰”一说,这其中有个体性、差异性的问题。信仰是自己的事情。
王少农:请您再谈谈国家与信仰的关系。
鄢圣华:国家保护每个人的信仰自由。
王少农:我们应该信仰什么?
鄢圣华:共产党员应该信仰共产主义,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我们反对激进改革,同时推动理论创新,避免有些人制造矛盾。一个国家要走自己的路,不能硬搬西方理论。要有现实关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的国民普遍向往大同社会,强调“天下为公”,如孔夫子所讲。共产党员要为实现一个没有压迫、剥削的平等社会而努力。我们搞市场经济要克服西方国家资本主义发展早期的弊端。有信仰总比没信仰好,什么信仰都没有,人就可能去做坏事,允许人有自己的宗教信仰。
王少农:我们国家从未丧失信仰。共产主义信仰从未失去。国家历来保护信仰,信仰是国家之魂。这是我们的动力,前进的因素。
鄢圣华:是这样的。
王少农:您刚才把信仰分为宗教信仰与政治信仰,这种“一分为二”的作法,是否老子的思维?您是一位共产主义的理论家,同时是老子研究专家,这真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
鄢圣华:一分为二是我自己的,也是老子的。
王少农:一分为二之后,还有二合为一,这即是和谐。和谐是价值观,同时是信仰。我们信仰什么?我们信仰和谐。我们的信仰特征是什么?我们的信仰特征是和谐。和谐不是方法,是结果。好比乐队,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情感,都能保持心情舒畅、生动和谐的局面。孔夫子说“和而不同”,我绝对赞同,既有个性,又有统一。“礼之用、和为贵”,礼是规范。从这个层面讲我们要去管理,我同意您的观点。您觉得我们的信仰有什么问题吗?
鄢圣华:我们的信仰没有问题。十六大以来,我们国家越来越务实,没有左倾,没有冒进。面对着从未有过的盛世,我的心情无比喜悦。
王少农:谢谢鄢老师。
。 最好的txt下载网
三 炎平:学习儒学的诀窍就是信仰(1)
题记:2009年10月30日,王少农拜访了传统文化学者炎平老师,向炎平老师请教和谐文化的渊源,学习儒学的方法。炎平先生是和谐文化的传播者,主要谈了两点:一、和谐是善的真理。二、学习儒学的诀窍是去信仰。炎平老师自白说:“自幼生活在曲阜,亲身感受着儒家文化的古风流韵,对于儒学,对于先师,内心是非常留恋的。”他谦虚地说其著作“由当代儒家学子集体撰写”。我们趁此机会,表达对圣城曲阜的仰慕,对曲阜儒者联合会、孔氏宗亲网、华夏复兴网、木铎论坛的问候,对所有正在为复兴中国文化努力工作的人表示崇高的敬意。
王少农:炎平老师,去年端午节我们在北京电视台做汉服文化的节目时有过愉快的合作,这次想请您谈一谈和谐文化与传统信仰。请问:为什么说和谐是善的真理?
炎平:世界上只有一个真理,她就是宇宙运行的根本规律。伴随着真理有两种力量:一种是善,和谐而美好,能带给人幸福;一种是恶,表现为残酷的争斗,最终把人引向深渊。真理是判断善恶的唯一标准,顺应者即是善!违背者便是恶!真理面前善恶分明。善的力量生成和谐文化,恶的力量产生斗争文化,两种文化分别控制着人的大脑,决定人的命运,影响着国家与社会。两种文化此消彼长,相互对抗,又相互渗透。当善呈优势的时候,社会就能够健康发展,人类生活和平而安定,邪恶的东西躲藏起来,不敢见人;当恶力占据了上风,社会就会动荡,战乱不息,恶势力在世上横行,好人倍受屈辱,生计艰难。人类在远古时代曾经生活在同一个大家庭中,后来才逐渐分散到各大洲。来到东方的人带来的是和谐文化,因为他们勤奋开拓,较早开始建设新的家园,摆脱了内部的纷争。斗争文化随后散布开来,四处侵占他人果实,引发了不息的争斗。和谐文化总是要保护自己而斗争文化总是在不停地扩张。斗争文化初期发展非常缓慢,因为战争太过频繁。当各种力量逐渐平衡之后,社会进入冷战阶段,物质追求和战争技术会快速发展,带动起整个社会的生产。表面上好像很繁荣,看似“进步”得飞快,可一旦力量失衡,随即又会爆发生新一轮的战争,很快就会再次衰落下去,而且一次比一次悲惨。和谐文化的发展则是稳步前进的。因为内心和谐的人追求利益的动力不如斗争者那么强烈,面临矛盾时也不像斗争文化那样你死我活,不会大起大落。和谐文化符合真理,尊重自然规律,与宇宙运行保持一致。所以和谐文化的历史都非常悠久。如果没有外来恶力破坏的话,都能稳步发展繁荣起来,民众生活非常富裕幸福,就像唐代时的中国社会。幸福、富裕、和平是和谐社会的特征,和谐文化充满了希望。斗争文化再发达,等待它的也只能是灾难。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