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遗憾》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帝国的遗憾- 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他多么想告诉陈东,这个残破的国家所面临的真实情况,赵构觉得非常有必要。后世的史书透露了这个秘密细节:

  ①:建炎元年(1127)七月,史斌率部攻克兴州(今陕西略阳县),登基称帝。帝国最精锐的陕西兵,赵构无法调动。

  ②:建炎元年(1127年)八月,胜捷军校尉陈通作乱于杭州,活捉了大臣叶梦得,杀死了负责漕运的大臣吴方。来自帝国最富庶的江南的物资,赵构接收不到。换句话说,赵构如果北伐,就是孤军一支,没有任何的外援。

  ③:建炎元年(1127年)十一月,军贼张遇陷池州。

  ④:建炎元年(1127年)十一月,军贼丁进围寿春府。

  够了,没什么好说的。此时的赵构,正是坐在一座正在喷发之中的火山口上。 

  如果他应合民众、士林与主战派大臣们的意愿,和陈东一起抬着棺材杀奔开封,与金人一决生死,那结果是显而易见的,他这位帝国的新皇帝会上演一幕极其悲壮而轰轰烈烈的殉国序曲,他和他的支持者们将会在血战之后尽为金兵所屠。

  等到了那时候,帝国的腐儒们又要遣责他不能够忍辱负重了,身肩帝国中兴之希望,万金之躯却不知爱惜,复国所谋之大,却不知高居庙堂运筹帷幄,而征战沙场身死敌手。他赵构肩上的历史责任是如此的重大,岂是他如此率性妄为的呢? 

  赵构很难办,因为陈东和他的信仰完全不同,谁也无法说服谁。

  事情总要有一个解决的办法。

  李纲的所为,给了赵构很大的借鉴,你李纲可以擅杀无罪之臣宋齐愈,我赵构,难道还不能够用鲜血表明自己的主张吗?

  陈东死 ,主战派集团第一牺牲品,一个士人的悲剧!

6赵构的谋略
赵构是一个很有谋略的人,从人质到帝王的转变,完全可以论证这一结论的正确性,说明赵构是一个很善于谋身的人。

  成为帝王之后,考验赵构的就不仅仅是谋身的问题了,他要从一个优秀的亲王转变成一个成功的帝王,必须善于谋国。

  事实上,赵构也很善于谋国,只是效果不怎么样而已。成为帝王之后,赵构一面任命李纲为相,准备依靠这个名满天下的主战派领袖来巩固自身的政权,重塑皇权尊严,让天下人认可;另一方面他卑辞厚礼不断的派遣使者赴金,以“看望二帝”的为名,同金国和谈,希望金国能承认他领导下的赵宋帝国。为达到目的,赵构不顾朝廷中强大的反对力量,决定向金国让步,不仅让出黄河以北的土地,而且愿意向金人称臣。

  赵构需要的只是一纸合约和一个金国当权者的承诺,一个暂时不进攻南宋的承诺。因为他迫切需要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以便于他腾出手来治理国疆、扫平叛乱,这至少需要八至十年的时间;如果还要考虑战争中持续不断的物资、器具和粮食的消耗,那至少还要再准备十年。

  为了得到这个承诺,赵构可以说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不仅割让土地,而且还屈膝称臣。这在当时是需要极大的魄力,需知“华夷之辩”的观念在当时深入人心,向异族蛮夷低下高贵的头颅,那是不可以原谅的事情,注定要遗臭万年的。

  但是,赵构顾不了多少,屈膝称臣又何妨?唐高祖起义之时,不也向突厥屈膝称臣,最终唐太宗不是一举扫平了突厥,成就了千秋功业吗?别人可以,我赵构难道不行吗?

  只要将来赵构能够收复失地,甚至光复幽燕,那他赵构不就是赵宋帝国最伟大的帝王,那他的“屈膝称臣“不就是“韬光养晦”。

  可惜,赵构想错了,他的谋略遭受了重大失败,不仅没有收复失地,而且就一步失地丧师,从他离开中原的那一刻起,收复失地永远成了一个梦想,一个永远实现不了的梦想,直至赵宋帝国的覆灭。

  在朝廷内部,主战派李纲党同伐异,对伪楚官员大挥屠刀,甚至乱杀无罪之臣,朝廷内部人心惶惶。整顿内政,无从谈起。

  金国内部,完颜宗翰一眼就看穿了赵构阴谋(谋略)。也算赵构倒霉,这位金国名将史称“内能谋国,外能谋敌,决策制胜,有古名将之风”,和宋人打了多年交道的他,对宋人的作风是完全了解,他知道宋人一般是先装孙子、再装爷爷(也称韬光养晦),先让你揍得七荤八素,然后趁你疏忽之际,重拳出击外加黑刀,务必一击必中,踩死你让你永远不能翻身。

  在宗翰看来,赵构就是最狡猾宋人的代表,完全不能小看他。他主张趁南宋立足未稳,立即挥兵南下灭掉南宋,再立一个“张邦昌式”的政权,来帮金人巩固中原的统治。

  早在南宋建立之初,宗翰和希尹搞不清楚宋人的态度,于是派遣牛庆昌等八人,带着完颜希尹写给张邦昌是书信,以出使伪楚政权为名,赴开封刺探南宋虚实。

  这八个衰人浩浩荡荡开赴开封,正巧撞到了主战派宗泽的枪口上,来的正好,这八个倒霉蛋一到开封立即进了战俘营。

  当宗翰得知自己派的人被南宋扣押之后,大怒,居然有没经过孙子阶段就装爷爷的,不要命了。宗翰灭宋之心更加坚定,而且没有回旋的余地。

  建炎元年(1127)十二月,金国以宋高宗废弃张邦昌为由,大举南攻。

  金国兵分三路,宗翰率中路军由河北路南渡黄河,进攻中原;三太子完颜宗辅以及四太子完颜兀术率东路军,进攻山东;金国骁将完颜娄室率西路军由河东路南渡黄河,进攻关中。

  结果结局十分让金人意外,当年百战百胜、攻城略地无数的金兵,这次居然栽了大跟头。

  以铁心灭宋的东路军完颜宗翰部为例,宗翰攻宋从来都是胜多败少,这次居然险象环生。

  先是在濮州,一个小小的郡,在宗翰看来当然是不在话下,从以往的经历来看,宗翰有太多轻视这个国家的理由。所以他也没怎么在意,例行公事,先围城后扎寨。没想到濮州的将官姚端也是个狠角色,当晚即夜袭金营,而且眼睛贼的要死,居然就摸到宗翰所在的中军军营,把不可一世的金军打的哭爹喊娘,宗翰这厮连鞋子都没穿好就仓皇出逃,据史书记载宗翰“仅以身免”,好不狼狈。

  好不容易攻下濮州,宗翰准备到开封和老将宗泽喝喝茶、谈谈心,没想到连开封墙角都没摸到,就接二连三的被宋兵偷袭,被打的七荤八素。

  西路军完颜娄室进攻关中,关中宋军和金军打起了游击,你来我走,你走我来,完颜娄室始终无法真正占领关中。

  东路军也是如此,一时间和宋军打来打去,今天你攻下我几座城池、干掉你几个将领;明天我偷袭你军营,砍死你几千士兵,始终处于拉锯状态。

  没办法,宗翰很没面子结束了这次南侵。

  想来就来,想走就走,你们当大宋是什么地方?宗泽生气了,后果很严重,他准备反攻,对于反攻河北、河东路,收复被占领的旧土,宗泽充满信心,他的信心来源于他的实力和威望。

  宗泽的实力,从《宋史》上的记载,我们可以了解个大概。据说,当时开封城内有百万大军,河东巨寇王善有七十万大军,好汉杨进有兵三十万,王再兴、李贵、王大郎等各拥兵数万,他们都愿意服从宗泽的领导。

  宗泽的实力不仅仅是这些,大败金军以后,宗泽的威望上升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河北、河东的忠义民兵也归宗泽节制,最后连陕西、河南的兵马也表示愿意在宗泽的领导下和金人开战,收复失地乃至灭掉金国。

  仅仅是开封府尹的宗泽,一时间成了抗金前线最重要的统兵大臣。

  实力和威望都足够了,就差赵构的命令了。宗泽遂上书赵构,要的只是赵构的一句话,一句消灭金国、收复失地话。

  当赵构发现自己的谋略被金国人识破之后,就已经预料到金人是决计不会放过他这条赵宋帝国的落网之鱼的。那么他应该怎么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政治博弈呢?和金国人拼命,这种不要命的做法赵构很快就自己否决了。求和,人家不答应;拼命,不是人家的对手,纯粹找死。那么只好跑路了,跑到南方,我先抓住南方,后来再回家来收复中原。对,就这么办!

  于是赵构准备放弃一切南逃,其实在赵构看来,南逃也是基于赵氏王朝的最高利益的。聚集在赵构身边,赵构可以直接指挥的兵马,只有御营司的数万人马。宗泽麾下的兵马大多数是忠义民兵,宗泽可以相信他们,但是赵构不能相信他们,当年磁州军民在赵构的眼皮底下殴死王云,给赵构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赵构出身皇宫,一生所学无非是驭人之术,他比任何人都清楚民众的力量。他们既可以帮助赵构巩固政权、扫平金兵,收复固疆;亦可推翻赵氏另立政权。对于这股十分不可靠的力量,赵构绝对是不会用的。

  而且赵构并不是彻底的了解宗泽的真正实力,宗泽的实力是否真的如宗泽自己说的那样有百万大军?或者这百万大军是“注水猪肉”实际上并没有战斗力?我想一直不愿意回开封的赵构,肯定有想过这个问题,毕竟这关系着一个国家生死的大事。宗泽的真正实力,在当时一直是个谜,赵构注定无法获得答案。

  后世的一本叫《林泉野记》的野史解开了这个谜底,据它的记载,当时“王善以兵五万,丁进以兵十万,杨进以数万众,皆来降”说明当时宗泽的兵力不过十余万。这笔人马在宗泽的领导下,要守住开封应该是绰绰有余(前提是宗泽必须在,宗泽已经69岁了),但是要反攻中原,恐怕就不太现实。

  宗泽很郁闷,他实在想不明白,为什么赵构一直不愿意收复失地,自己明明具备足够的实力。终于有一天,他自认为想明白了,于是他又给赵构上书。

  这次上书,宗泽没有说什么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