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 序
书架上的长篇小说《当代英雄》;好像是本薄薄的不起眼的小书;文学发展史上的《当代英雄》;却是〃高耸在当代文学沙漠上〃的〃茕独的金字塔〃;〃这样的长篇小说;在任何一国的文学中都会是一个重要现象〃(别林斯基语)。文学泰斗列夫。托尔斯泰为之倾倒;说〃假若莱蒙托夫尚在;那我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也就显得多余了。〃语言大师契诃夫为之倾倒;竟说他恨不得〃像中学生们那样分析。。。。。。分析各个句子;分析各个句子成分。。。。。。恨不得那样学习写作。〃
小说中故事赖以开展的高加索的山山水水写得那么美;小说的朋友别林斯基赞它如诗;是对〃富有诗意的地方的最富诗意;同时又是最正确的描写〃;小说的〃公开敌人〃舍威廖夫也称赞它;说它如画;画得〃情趣高雅〃;不图艳丽。俄罗斯一代画师列宾;则因诗人莱蒙托夫让小说中的城市〃沐浴着一层奇特的光华〃而无限陶醉。也许正因为一处处悬崖深谷;山溪海浪;明月晨曦;狂飚暴雪无不动人魂魄;一旦置身其中;便〃万般宠辱得失;统统置于脑后〃;而山人车夫;军旅市民;以及社交界的达官贵妇;即便芸芸众生;也显一方风土人情;所以故事讲述人才有资格说:〃我写的不是小说;而是游记〃。不过他虽言之无愧;但谁也不会以此断定作品的体裁。书中比自然风光写得还要出色的是人;是足迹遍及山坳水泮;军营市井的形象出众的主人公们;所以作品恰恰不是游记;而是美得如诗如画;结构微妙。跷蹊;艺术形象卓尔不群的长篇小说。
小说结构表面看似乎一目了然:以故事讲述人(作者)的游踪为线索;穿联着五个故事。。。。。。他从同路人马克西姆。马克西梅奇 口中听到的第一个故事《贝拉》;随后在客栈中他亲身经历的第二个故事《马克西姆。马克西梅奇》;这个故事快结束时;他得到了〃毕巧林记事簿〃;里面记着第三。四。五个故事;即《塔曼》。《梅丽郡主》。《宿命论者》。他给〃记事簿〃加了个序;把它献给了读者。我们依次阅读;似乎先来后到;顺藤摸瓜;故事前前后后就是这样发生的。
其实不然。首先;既然是在第二个故事快结束时得到的现成的〃记事簿〃;那么里面记的三个故事就应该是前此的往事。其次;《宿命论者》临结束前;毕巧林有段回忆:〃回到要塞后;我对马克西姆。马克西梅奇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和目击的一切。。。。。。〃可见他当时正在要塞任职;《宿命论者》与《贝拉》两个故事交叉错杂;当在同一时。再次;《梅丽郡主》中毕巧林也有一段回忆:〃我在N要塞已有一个半月。。。。。。我将继续写我的记事;那么多奇奇怪怪的事情把它断得七零八碎〃。这里〃记〃的什么〃事〃?记的是决斗前夜他心猿意马的胡思乱想。我们明白了:《梅丽郡主》是他在N要塞边忆边记的旧事;又因是决斗〃第二天早晨〃调赴要塞的;所以至今恰好一月又半。最后;既然《塔曼》先〃记〃簿中;它想必也最先发生。正是小说中游离于跌宕起伏的故事之外;不大引人注意的这些插白式的寥寥数语;像一个不肯抛头露面的向导一样;指引我们摸清了小说中迷津般的结构网络;实情是:年轻军官毕巧林因事来到塔曼;搅乱了走私者〃宁静的生活〃;自己也几乎被溺入海底;随后他到矿泉疗养区;发生了与梅丽。维拉。葛鲁希尼茨基的纠葛恩仇;决斗次日;他辞梅丽;赴要塞;在那里引发了山间少女贝拉的悲剧;此间偶然涉足左翼阵地;经历了乌里奇中尉〃阳寿〃的终结。然后由要塞赴E团;由E团去彼得堡;这都一笔带过;在由彼得堡赴波斯途中;与马克西姆。马克西梅奇客栈重逢;即第二个故事的情节。后由波斯归国殒命;作者要发表〃毕巧林记事簿〃;为其加了序言。全书的序;则是小说二版时对人指摘的答复与感言。
全书的故事讲述人〃我〃是作者;〃毕巧林记事簿〃的讲述人是毕巧林;作者藉里面的序把他介绍给读者后;自己便消失得无影无踪。各个故事中;结构最复杂的要属《贝拉》。里面的故事讲述人。。。。。。作者时现时隐;一任另一个故事讲述人马克西姆。马克西梅奇回忆往事;他则屈作一位听众。现在当他把自己的《贝拉》讲给读者听时;马克西姆。马克西梅奇则只是故事中的一个人物;他的回忆;是套在作者回忆之中的一段回忆;他讲的贝拉的故事;只是作者的《贝拉》的故事的主体。小说中的五个故事都各有相对的独立性;《贝拉》。《宿命论者》和《塔曼》还都单独发表过。但它们又都由一个总的故事讲述人作者的回忆;联结成一个整体。比这根情节线索更强有力的粘合剂则是:几个故事都在以不同的手法;从不同的侧面;塑造着同一个人。。。。。。当代英雄毕巧林。读书时;我们与作者一起;在《贝拉》中听了朴实可信的老兵回忆的。他昔日与之朝夕相处的毕巧林;在《马克西姆。马克西梅奇》中;拂去岁月尘埃;驱散语言转述的薄雾;我们亲自目睹了眼前的。现今的毕巧林;《塔曼》。《梅丽郡主》。《宿命论者》中;又听到了毕巧林对他生前所作所为;所思所虑的自白。这样一来;主人公的过去。现在和由此预示的未来;其貌;其人;其心;就都大白于读者面前了。作家不以主人公的生平为序;而将五个故事巧作安排;良苦用心也正在于此。
〃我发现;人的外貌和他的心灵之间;向来都有一种奇怪的关系;似乎人体任何一部分一旦丧失;心灵就会失去感情。〃这话出自毕巧林之口;却表露了作家的心迹;所以他十分注意外貌的刻画。尤其是眼睛;作者更是在心;因为;如毕巧林说的;〃从一副没有眼睛的脸上我能看出什么呢?〃不是眼大眼小;睫长眉短;而是注重眼神。而且不只是客观描写;还要伴以〃评头品足〃。毕巧林看人是这样;作家看他也是这样。毕巧林的眼睛;也许天下仅此一双:〃当他笑时;这双眼睛却不笑〃。在这种客观描写后面;附以抽象的评论:〃或意味着心狠手毒;或显现了久埋心中的忧伤〃。在〃透过半掩半 露的睫毛;发出一种磷火的反光〃后;附之以〃不是心情激动或沉于幻想的反映:因为它〃〃宛若光滑钢板所折射出来的那种反光;耀眼;却冰冷〃。这双眼睛如此〃怪异〃;若无这些解释性的点评;定因不可思议而掩卷即忘;而有此评品;则忽感茅塞顿开:天下竟有这样的眼睛!惊愕之后;永难忘却。莱蒙托夫笔下这位主人公容貌之〃怪异〃;也许像歌德的《威廉。迈斯特》中的米娘之貌美;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中撞钟人之丑陋一样;都能给人们留下过目不忘的印象。毕巧林这种外貌的〃怪异〃;又与这个〃心灵残废者〃的内心世界恰好相合。
他的心灵怎样?毕巧林有段自白:〃我是一个除了女人在尘世上什么都不爱的人;。。。。。。我是一个时刻准备为她们牺牲自己安宁。功名。生命的人。〃这是他的肺腑之言。他在狂热追求贝拉的日子里的所作所为正是如此。然而为了他;梅丽红颜憔悴;声誉扫地而一无所得;维拉重病在身;已不久于人世;贝拉更是久受冷落之后惨死于芳龄。看来;他不是女人们的福星;而是她们的灾星。原本真心的爱;却结出这样的恶果;其原因;毕巧林的另一段自白可以作答:因为〃我是为了自己才爱别人;为了满足自己心灵中的一种怪癖的需求。〃舍生忘死的爱也是〃为了自己〃?是!他是要在爱的苦苦追求中消磨时光;在爱的废寝忘食中排遣苦闷;一旦得到了女人的心;也就弃之如敝屣。
毕巧林的行为还不只殃及女人。卡兹比奇因他而痛失宝马;贝拉的父亲因他而惨死血刃;马克西姆受他冷落而凄然泪下;葛鲁希尼茨基失去〃爱得发疯〃的女人又尸挂山崖;因为他的〃成全〃;乌里奇中尉〃必死〃的恶兆也终于应验。人间悲剧的〃成全〃者。。。。。。这就是毕巧林给人留下的最初印象。仔细打量一下他周围的人们;这个印象还因添上了一层感情色彩而更加强烈。贝拉是书中最可爱的形象之一。她俊美而无轻佻;纯真而不逊聪慧;刚强而不倔犟;善良而不怯懦;纯洁得一尘不染;忠贞得至死不变;充分体现了外貌美 与心灵美的统一。老兵马克西姆。马克西梅奇敦厚朴实;心地善良;诚以待人;忠以报国;外在气质如高加索的崇山峻岭一样粗直;犷达;内心感情似山间晨曦一样温暖;柔和;是俄罗斯军人的典型;其代表性之广泛;使他的名字可作普通名词;而非专有名词。葛鲁希尼茨基不太讨人喜欢:脱离实际;追求虚荣;沽名钓誉;哗众取宠。但他不像他的决斗保证人那样凶狠与卑鄙。他无意决斗;却咽不下梅丽被毕巧林夺走这口气;他不想杀人;虚荣心又不容他当众收回对毕巧林的诽谤。总之;恶也做不来;善也做不来;悲剧性地结束了自己年轻的一生。这是当时的许许多多年轻人的化身;作为艺术形象同样出类拔萃。唯梅丽。维拉的形象比较模糊。尤其维拉;自己两次与他人结婚;似又与毕巧林难舍旧情。所以读者对她既爱不起来;也恨不起来;但毕竟因毕巧林而苦果梗喉;日近黄泉。
单这么说;毕巧林真是十恶不赦。小说出版后道学家们正是这样同声喝斥的。但若听听他的自白;发现他远非那么可恶;甚至不无可怜。可敬之外。自白中他不止一次为自己成了〃心灵残废者〃而无限哀痛;为〃心变得又冷又硬〃。风华正茂的岁月失之无踪而无限悲戚;所以连活下去的〃好奇心〃都没有了。对这样一个人;怎能指望他与贝拉天长地久;白头到老呢?怎么苛求他与梅丽。维拉大礼观成;喜结良缘呢?还说什么他对马克西姆。马克西梅奇的热情与冷淡呢?无庸置疑;毕巧林的行为不合道德规范;然而倘若不加分析地一味责备他;如别林斯基所说;〃这正像责备一个乞丐;说他没有金子一样〃。天下之大;可惜竟无一人理解他。贝拉千好;无奈幼稚单纯;不谙世事。更可叹的是马克西姆。马克西梅奇;他与毕巧林朋友一场;人又那么善良;怎奈行伍出身;半世鳏夫;硬是不解人意。至于其他人;那就更是不在话下了。
读他的自白;气消之后还难免为他不平;因为我们从中还听到了他痛苦的呻吟与嘶哑的呐喊:要知道;〃如果我是他人不幸的原因;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