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平街头的茶馆反其道而行之,不仅不是清净之地,甚至常常是喧哗且热闹的。
这跟北京人的性格有关,他们怕冷清,爱交流,尤喜扎堆儿聊天,其实这都是一种心理精神的寄托和对未来美好的向往,茶馆便给人们提供了这样一块谈天说地,呼朋唤友的雅致社交场所。
老北平人借助一杯清茶,怜惜着自己的影子。
在茶馆的热闹气氛里,他们忘却了亡国,孤独,在泡茶馆的轻松感觉中,他们获得了瞬间释放的自由。
在这远离琐事与俗务的时刻,他们是属于自己的,他们真正成了自己的主人。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老北京人的礼儿多这是出了名的,尤其是满族在旗人家,特别有讲究。
王庆华是出身于一个文化气息氛围相当浓厚的老北平家庭,父亲王兴韬是北平师范大学的化学系教授,他是胡适先生的忠实信徒,和坚定的支持者。
他主张:“要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他说“我们的国家为什么受欺侮,那是因为广大人民百姓愚昧无知,没有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他们思想自私,狭隘,落后,所以只有振兴国家的科学和教育才能改变民族之现状,而从根本上拯救中国。”
王庆华的母亲袁文殊是北平市立女子一中的老师,则完全不同意王兴韬的看法,她认为:“国强则民强,国弱则民弱。
如果,我们的国家经济,军事上都很强大,就不会受小日本的欺侮,这些年来军阀连年混战,国家千疮百孔,民不聊生,经济难以为继。
小日本所以才能如此轻易地打进中国,那些外国列强才敢如此地肆无忌惮地欺侮我们的民族和国家。”
同时她还是一个热烈的“强国论”“ 女权主义”鼓吹者。
如果说情感是人的衣服。
那文学就是人学,因而亦是真实情感的载体。
读书总是和某种特定的味道有关,因为那是构成记忆里最灵魂的东西。
书香门第旧谓读书之风气,本意为延续读书之香火,多指其中家世门第而言。
在文学作品中给人们带来愉悦体验和快感的题材语言风格及表现技巧。
所以书籍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和知识性,当社会里人们的精神寄托欣赏情趣普遍升级,那些描写表现积极争取自由,推荐西方先进科学的作品逐步增多,于是学会品味优秀作品的意味便成了每个人读书的一项内容。
他的姐姐王秋惠是清华大学物理系的高才生,她的主张却与父母完全不同,她是坚决主张只有科学才能救中国,她认为只要我们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不受制于人,才可以从根本上改变现状,她非常崇拜居里夫人,把她当作自己的行为偶像。
而家里王庆华又是坚定的马列主义者,认为无产阶级只有解放自己才能够解放全人类,要和敌人奋勇抗争,不能甘心做亡国奴。
他是燕京大学中文系的大二年级学生,又是地下党大二年级支部书记
再加上王兴韬的世交好友梦云泽的实业救国论,他们这个小小的四合院简直就是一个万国文化之沙龙。
他们感觉每天能吃饱饭喝碗豆浆就挺不错的了。
条件是不太行,可日子却过得很火热,平淡之中,老北平人悠悠地渡过旧中国那风起云涌的苦难岁月。
战争尚未正式,时局变幻莫测,他们对此早已不抱希望。
他们非常关心国事,然而他真正珍视的是生活本身,老北平人所住在简朴却异常温情的四合院里,使他们心中涌起无限暖意。
二.
北平人最突出的秉性是忠厚仁义,讲究帮助别人,委屈自己。
为人保个媒,撮合个事儿,东南西北城地跑细了腿,还自掏腰包打点各种应酬,办成办不成都是一乐儿,也是最大的精神享受。
还有干什么的都追求有手儿绝活。
老北平人确有其京味特色,既是满汉民族为代表的多民族的融汇,又具有北方地区民俗特点。
他们在汉文化的北平沃土上培育出来更加精巧,雅致,适度,温和,悠闲,气派的“京味文化”。
王庆华的家在北河沿大街银闸胡同这小小的四合院里,这是一所祖传的老四合院儿,它是中国传统住宅建筑的典型代表。
它是北京的历史,也就是我们中国的一段过去的历史,
北京城百年来的传统住宅形式。
人们在缓慢的生活节奏中失去了对贫苦生活的恐惧感,因为一种强烈的亲情氛围和充沛的阳光使他们获得到了真实的快乐人生,更何况北京人有的是事情可做,只要人勤快点,吃饱肚子简直不成问题。人这一辈子图个啥呢?
不就图过得舒适点快意点吗!
老北平人仿佛感觉自己是个永远幸福的自由之身了,
梦梅这天很早就来到银闸胡同王庆华家这小小的四合院里,她的来到很快给院内带来了欢声笑语。
她没好意思直接去找王庆华,虽然她们从小就定了娃娃亲,她们之间不仅互相爱慕,而且志同道合,但毕竟她已经是大姑娘了。
她先与庆华的妈妈袁文殊和姐姐秋惠聊了些女人的家常,又说了些玩笑话,这才拐弯抹角地提起了王庆华,秋惠笑着说:“这个懒虫还没起床呢,就在偏院他房里,你来了,看他还敢不起来。”
梦梅红着脸,笑着离开她们,径直奔向偏院。
王庆华的小屋,房间不大,虽然只有十四平米,但整个屋内却充满了书本的气息,古今中外的史书,小说,应有尽有。
不愧为燕京大学中文系的高才生,和那些纨绔子弟就是不一样。
果然,王庆华还在睡觉,梦梅伸出细嫩的小手照他屁股上打了一巴掌,她那一口甜亮调侃的“京腔”,嘣响溜脆,那浓浓的丰厚的北地民俗风韵,都从她的“京片子”嘴里淌了出来。
梦梅笑着说道:“起来,大懒虫,太阳都晒屁股了。”
王庆华幽默地回应道:“每天,都关在家里不问事事,人都长毛了,不晒晒哪成。”
人们在缓慢的生活节奏中失去了对贫苦生活的恐惧感,因为一种强烈的亲情氛围和充沛的阳光使他们获得到了真实的快乐人生。
更何况北平人有的是事情可做,只要人勤快点,吃饱肚子简直不成问题。
人这一辈子图个啥呢?
不就图过得舒适点快意点吗!
老北平人仿佛感觉自己是个永远幸福的自由之身了,
他们最美妙的特质是纯朴而灵敏,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它既有着成年人的智慧,又能够过着如孩子般的一种心灵生活。
历史毫不吝啬地把美好的瞬间记忆连成一片后,又把这一切献给了京都韵味文化,以至于今天人们记忆深处的老北平仍是如此的引人入胜,美不胜收。
第三章。奋力不屈的抗争
一.
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内忧外患,蒋介石为了加强政府内部控制,对日备战和镇压共产党革命运动。
但是,蒋介石不顾外敌,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国策,使其国内的政治支持度大大下降,也给不同派系的反蒋力量提供了口实。
在日本的步步进逼下,蒋介石一退再退,一让再让,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无比愤慨和极端不信任。
全副武装的警察,宪兵以及身着便衣的特务密探遍布在市区内各个交通要道,严密地盘查过往行人。
鹰犬们的目光紧盯着每一张脸,竭力想在过往行人中发现被通缉的青年爱国学生。
因为这些青年爱国学生差不多每个人的头上都悬赏有一笔令人垂涎的巨额奖金,警察、宪兵和密探们谁也不想放过这升官发财的绝好机会。
警车不时在街头呼啸而过,凄厉的警笛令人不寒而栗。
车站路口上更是岗哨林立,暗探的眼睛在四下搜索,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
蓝衣社是国民党中统复兴社的核心特务组织。
蓝衣社成立初期,组织严密,纪律森严。
第一条铁律就是“生的进来,死的出去”,“飘泛着恐怖组织的残暴气息”,他们拟定的条例既是法律,触犯者或监或斩。
闻听法西斯,纳粹,人们还隐约着感到不寒而栗,伴之油然而产生的无比仇恨。
但更多的人不知道,也不会想到在旧社会的中国,也曾有过这样一个形神俱似的法西斯特务组织。
它就是民国时期国民党的一大派系中统-蓝衣社。
蓝衣社,这个鲜为人知的名字,颇具墨索里尼黑衫党的阴损而神秘的色彩,而它的确有着与它们极为相似的深重痕迹。
一幅厚厚的窗帘将屋子外面的白色恐怖世界暂时隔开。
室内充满了呛人的劣制烟草的味道。
几十个青年学生围坐在一张桌子前,每个人讲话时都尽可能地压低声音。
开会的屋子附近,蹲着几个卖香烟,水果的小贩。
他们的目光警惕地打量着街口的动静,不时还有肩挑混饨豆腐脑担子的小贩吆喝着从开会的屋子前面走过。
这些都是负责保卫会议的警卫和流动哨。
“同志们,眼前这点挫折算不了什么!”
“高粱叶子青又青,九月十八来了日本兵。
先占火药库,后占北大营。
杀人放火真是凶,杀人放火真是凶。…”
这首作于1935年的新“九一八”小调,老辈儿的东北人,都曾听过并且能够哼唱。
听着,唱着,眼里不觉已流下泪来—这悲愤的旋律里饱含着他们多少血和泪!
尽管现在唱的次数太多,演唱的场合太杂,唱的歌手很多时候毫无感情。
但想想几十年前,有多少抗日好儿家郎,就是唱着这首歌别妻离子,义无返顾的踏上抗日征途,还是不禁使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