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以往一样,新学期开始前,老师会召集队干部们先开会,布置下学期的工作。点点早早地来了,找到大致是自己的座位,坐着往外看。教室外面没有建筑遮挡,可以看到伫立在天主教堂拱型大门上面的耶稣塑像,甚至还能看到更远。天主教堂的北面,是修女院。点点视力好,能看到阳台上做祷告的修女,双手合十,走三步退两步。好半天,一直在小小的阳台上进进退退。
点点还想看看气象大楼的自鸣钟。她觉得,这座大钟比教堂和修女更具可看性。传说这座钟里有黄金,所以钟声宏亮而悠远。点点一直想仔细看,但站在远处看不清,站得近了仰起头就只能见到一只扁扁的钟,仍然看不清。点点坐在教室里,想起了这口钟,但是走遍教室的每个角落,又走到走廊里在每一扇窗口前驻足,都看不到大钟。气象台离得太近,反而看不清它的真面目了。
“看什么呢?”一个愉快的声音,问点点。
点点抬起头,这才发现面前站着一位男老师,高高的个子,戴着副眼镜,头发整整齐齐地往后梳着,很年轻,笑容里却透出成熟和儒雅。点点平常不太关心身边的事,所以只知道眼前是位老师,教高年级的。平时常能在操场上看到他,很活跃。但是不知道他姓什么,所以,就朝他笑笑,说:想看看气象台的大钟。
老师: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学校和气象台就像在一座山里。
这位老师像在对朋友说话,很随和,很平等。点点被打动了,在陌生人前的羞涩消去了一些,说:我知道。
老师:你知道?你知道什么?
学校每年都有校史展览,在大礼堂里,用照片、书画、文字介绍等等的方式,介绍学校近百年的历史。学校不是孤立的,和周边的天主教堂、气象台、藏书楼、中学等一样,都是当年西洋文化刚进入中国时造下的,风格相同。点点每天在乒乓队训练,训练休息时就看展览,近水楼台,渐渐的,对学校以及周边的历史了如指掌。所以,她明白老师说的“我们学校和气象台就像在一座山里”这句话的意思。
点点把自己知道的简单地对老师说了说。老师赞许地说:你很关心学校。
点点:我喜欢。
老师:很好。应该对母校有感情。有了感情,才会有感恩。
点点感到很新奇,第一次,有人对人提及“感恩”这个词,并且是那么的随意,那么的理所应该,而不是像点点的印象中的,多多少少和封建意识、江湖义气之类关联着,应当加以回避。
老师:来开干部会的?
点点:嗯。
老师:再玩会儿,熟悉熟悉。开完干部会我们有得忙了。
点点愉快地答应了。她没有注意到老师说的是“我们”。
回到教室时,班级里的中小队长差不多到齐了。还在暑假中,但大家已经算是五年级的学生了。这次干部会议是新班主任召集的,大家既兴奋又好奇,都早早地来了,教室里喧闹了起来,都在猜测谁是新来的班主任。消息灵通的水梅英一开始就卖了个关子,肯定地说:我知道。见大家争论了好半天却没人关心她的关子时,只得悻悻地宣布:告诉你们,是成老师。怕别人不信,还加重语气,大声说:肯定是成老师。
听说是成老师,有人高兴,有人害怕。有人说成老师会和学生一起玩,有人说成老师比余老师还严厉。
就在教室里一锅粥似的议论纷纷时,门口响起一个声音:都在说我吗?
瞬间安静了下来,大家的目光齐刷刷朝门口看。
原来刚才走廊里的是成老师。原来他就是新班主任。
成老师仍然是轻松愉快的口气:说,继续说。我听听。
暑假是放松的日子,学生、老师都是。但大家已经养成了长幼有序师生有序的习惯,有老师在,就不再自由议论。同学们都静了下来。
成老师走进教室:尽管说。放心。今天,一直到以后,只要你们不惹是生非,每个人把自己该做的事都做了,我不会吃了你们。
大家都笑了,重又无拘无束起来。
成老师说今天来和大家商量一件重要事情。他正要往下说,四周一看,奇怪地“咦”了一声,说:我们是开干部会议,讨论事情。坐成这样,怎么讨论?
原来成老师进门后,大家马上按着上课的座位,坐到自己的位置上,面向黑板,听课似的看着成老师。
成老师:来来来,我们围着坐。
成老师边说,边搬出一张凳子放在讲台前的空地上,又指挥着学生把凳子搬来,放成一圈。很快做完了这些,成老师左看看右看看,打量着这些今后的学生,满意地说:这样好。干部会议嘛,就要有干部会议的气氛。
成老师找大家商量的事是,布置光秃秃的走廊,营造出一种氛围,把学习气氛从教室里延伸到教室外。成老师说,新学期,要有新气象。并且,大家都是高年级学生了,要有一个转折,要有一个激励。每个人一踏上三楼,立即受到当头一喝,啊,我高年级了,不能再糊里糊涂。
成老师的话,包括语调,充满感染力。大家都新奇而又激动。
成老师说:我们给这条走廊起一个响亮的名字。
显然,成老师是有备而来的,没让大家在起名字上过多花费时间,说:我们是五(1)班。五一嘛,是红五月的第一天,很有象征性。我们每天都要经过的这条走廊,就叫红廊。大家看行不行。
这个名字确实好,又好听,又好记,叫起来琅琅上口,还很有意义。红色,代表着先进。大家一致同意。成老师站起来说:那好,我们就——白手起家,建设红廊。
说干就干,两天时间,走廊就变成了红廊。
走廊里的窗户擦得一尘不染。成老师一直和大家在一起,擦窗基本是他的活,他说他个子高,他看到秦万余拿着抹布正在爬上窗台,一把抢过抹布,说擦窗是高个子的活儿,他当仁不让。
成老师站在窗前,抬起右腿踩在窗台上,左脚一蹬,人就稳稳地站在了窗台上。一边叮嘱秦万余和所有的人,以后不许擦窗,楼高,危险。
他擦窗很特别,先用湿抹布把积了一个暑假的尘土抹去,再用旧报纸把玻璃擦干,一会儿功夫就擦好了一扇窗。同学们已经和他熟悉了,秦万余说:成老师,那里还有灰尘。
成老师按着秦万余手指的方向,又用力抹了几下,嘴里却说:你眼睛里要容得下沙子。事情不能十全十美。大扫除也一样,皎皎者易污。懂不懂。
成老师说话不仅愉快,平等,还带着清新、独特的气息,让大家对他充满了好感。
走廊的墙壁被窗户分割成一块一块的。每块墙壁上,都布置了一个专栏,用红色的皱纸围着。现在还是空的,只是写着“语文”、“数学”、“俄语”等红颜色的美术字,每个美术字都让会让人惊叹一阵。当然,都是计言其写的。成老师虽然还没有上过一堂课,但对学生的特点知道得一清二楚。他让计言其什么也别做,就负责美化。
以后,红廊里就不定期地布置学生的各科优秀作业。这些作业不仅代表个人,还代表班级,所以,走在红廊里,哪个班级好哪个班级差,一目了然。如果有人发现在这些优秀作业里有错误,那说明老师批改不认真,学生作业不认真,都会受到批评,而发现的同学会受到奖励。也就是说,红廊激励的不仅仅是好学生。
成老师说:这么做,是为了带动一个班级、一个年级,快马加鞭,一齐进步。一花独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嘛。
成老师又说:一花独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这句话意思很好,但作为诗来说,不是最好。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这时候,红廊已经初具规模,没什么事可干了,大家在一起闲聊着。无人回答成老师的问题,大家都对这句诗耳熟能详,都只引用它的意思,而从来没去深入探究。
见没人回答,成老师说:一首诗里,一般不用相同的字,而这里两句里就用了两个春字,这是个毛病。
大家恍然大悟。季蔷找碴,说:新课文有一首诗,“树老根多,人老话多,莫嫌我老汉说话罗嗦”,有两个“老”、两个“话”、两个“多”。
成老师朝季蔷看了一眼,说:你记得挺清楚的。
季蔷得意地说:我把新书都看了一遍。
成老师赞道:好。这叫预习,是种好习惯。以后要坚持。
季蔷更得意了,忘了自己的问题。成老师没忘,说:那是民谣,和新诗一样,不受字数约束。
同学们更有兴趣了。成老师说:以后我会慢慢教你们。现在,回家!
最后两个字说得不容置疑。大家想起成老师是老师,他简短、有力、不容反驳的话就是命令,便纷纷起身回家。
晚上乘凉时,这些中小队长们,已经在各自的周围传开了红廊的故事。口口相传中,他们回忆起了一个白天里被忽视的名词:联合行动。红廊不是五(1)班(已经是五年级了,这一点也让大家都深感自豪)一个班级的,而是在三楼的所有班级、也就是整个年级的联合行动。听起来像是有意思的军事行动,让学生们好奇而又兴奋。
哪怕是最悚读书的学生,也对即将到来的红廊充满期待。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守信很重要
点点沮丧极了。要知道,她也不想丢三落四,况且丢的还是她心爱的口琴。要知道,为了买口琴,点点花了两个月的零用钱,还泡在新华书店,一本一本地找学习吹奏口琴方面的书,弄得好脾气的哥哥也差点发了脾气,不耐烦地告诉她:口琴不是乐器,没有技巧,怎么可能有书。但点点不放弃,硬是大海捞针找到一本。她照着书练,已经能吹成调,甚至还能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