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插队的村子,张艺谋忙着给全村四五十户人家每家照一张全家福。有的要求给家中老人单独照,以备后用;有的托人来说儿子要相对象,想单独照一张给对方看。张艺谋全都满足了他们的要求。
也许在张艺谋看来,为村民们照相比为肖华的女友们照相要有意义得多,让人兴奋得多。这一点说明张艺谋很念旧,对那些相处过的村民还是很有感情的。
彷徨有时,浪漫有时(1)
1982年,张艺谋该毕业了,他自然想留在北京,可北京人满为患。
整个北影摄影系有26名毕业生,单北京生源就有15人,而留北京的名额只有10个,至少有5个北京生需要分到外地。当初入校的时候,人家贴大字报揭露张艺谋搞不正之风,可临近毕业的不正之风才真正叫严重。家在北京的,怎么都有这样那样的关系,就算无法留在北京,也一定会选北京以外最好的单位。
张艺谋认真衡量了一下自己,全班最没根基的就属他了。留在北京不可能,最好的选择是回西安。西影厂在当时还算有一定名气,除了北京、上海、长春等几个厂之外,西安电影制片厂排得非常靠前。西安却只有一个名额,生源却有6个。如果凭成绩,张艺谋觉得自己肯定有戏,可分配时成绩的作用好像不大。他只好打消了这一念头,将全国的版图看了又看,目光盯在了长沙。
正式的分配方案还没有宣布,消息灵通者已经知道了。张艺谋、何群等人得到消息,他们被分到广西。拿出地图一看,天啦,当时差不多要昏过去了。南宁在中国的顶南边,差不多要到越南了。张艺谋等人听说学校有一批要分配去长沙潇湘电影制片厂的名额,就一起找校方,可校方的态度非常坚决,不会因为某几个学生强烈要求就改变方案。
张艺谋眼见无望了,大概有点听天由命的感觉吧,就给肖华写信叫她到北京来结婚。
其实,结婚证他们早就拿了,所谓结婚就是举行婚礼。
学校领导挺照顾肖华,特别批准她所教的英语课程提前考试。考试一结束,她立即买好前往北京的车票,上车前给他拍了一封电报。据张艺谋说,他接到电报是在第二天的上午###点钟,这有两种可能:一是电报在邮局耽误了。那个时代这类事情并不鲜见。二是电报在学校耽误了。学校接了信件什么的,只是写一个公告,恰好有认识的人看到便会转达。如果这封电报是头天晚上到,学校的门房或许写了公告,可当晚并没有人看到。
张艺谋接到电报时,知道根本没有时间赶去北京火车站。想到肖华在车站没见到自己,可能直接去她姐姐家;张艺谋将一大包为肖华准备的东西送到她姐姐家,见肖华还没到,便又返回学校。
肖华下了车,以为张艺谋肯定在站台上等自己,岂知找遍了站台连影子都没见到。她想,或许张艺谋舍不得买站台票,一定在出站口等吧。她走出车站,来到车站广场,还是没有。她带着满腹委屈来到姐姐家,原以为张艺谋一定等在这里,可还是没有。她开始不高兴了,半天不肯说一句话。倒是姐姐很能为张艺谋着想,说张艺谋已经来过了,见你不在就又走了。
直到晚上,张艺谋才从学校赶来,进门就是一连串的解释,肖华才稍稍消了些气。不消行吗?大老远赶来结婚的,婚还没结成,就惹了一肚子气,这往后日子还怎么过?
几个人坐着说了一会儿话,肖娜突然站起来说:“对了,我得给你们搭床去。”
一句话说得肖华和张艺谋特别难为情。
新婚并没有给张艺谋带来轻松,为了毕业分配的事,他的心情特别沉重。有一天晚上,肖华醒了,却发现张艺谋并不在床上。她转身去找,看到他独自一人坐在黑暗里抽烟。毕竟是新婚,两人在一起的生活才刚刚开始,肖华第一想法是不是自己做错了什么。她走到他的身边,问他到底怎么回事。
他第一次向她谈起了毕业形势,去广西似乎难以避免。他的年龄偏大,当初人家之所以不肯招他,有一个原因:摄影系毕业后只能担任二助理,两三年后才能升大助理,再熬两三年才能当副摄影,要成为独立拍片的摄影师,还得拍上好几部片子熬上好几年。如此一来,毕业后想独立拍片,没有十年八年根本不行。张艺谋入校时28岁,毕业时31岁,按常规步骤等真正能够担任摄影师已经过了40岁。这一点,张艺谋进校后就意识到了。所以他对肖华说,分到广西也许并不是一件坏事。广西电影制片厂是个小厂,职位空缺较多,他或许不必像分到其他大厂的同学那样,前面排了一大堆人。这种说法确实有一定道理,同时也多少带点精神胜利法的感觉。张艺谋觉得,自己在班上各方面并不差,之所以被分到广西,很可能与入校时和校方的不愉快有关,他们始终觉得他是后门生,对他存有偏见。他暗暗发誓,一定要发愤努力,尽快干出成绩来,让学校以他为荣,并且出面请他回来,证明他们当初错了。 。 想看书来
彷徨有时,浪漫有时(2)
其后的一段时间,张艺谋开始为毕业作准备,准备提前将行李托运到广西。肖华毕竟是在休婚假,没什么事干,就帮他忙活。一个月后,学校放假了,姐姐一家3口决定去西安探亲,将房子留给了他们。
张艺谋每天陪着肖华逛北京,去了圆明园、八达岭、颐和园、北海,照了很多照片。也就是在这段时间,肖华开始明显挑食,特别想吃酸东西,每次去饭馆总要一盘酸黄瓜,还没等饭菜上来,酸黄瓜早就一扫而光。最初,肖华也没意识到有什么,后来觉得不对劲,仔细一想,脸就红了。她将想法告诉张艺谋,张艺谋大喜:“酸儿辣女,一定是个儿子。”又说:“这几天要好好看球赛,培养儿子的兴趣,长大了让小子踢足球。”显然,张艺谋骨子里有点重男轻女。
这大概是肖华一辈子最快乐和幸福的时光。接着,他们一起回西安。回西安的途中,张艺谋对肖华有过一段深情表白:
学校生活的结束,就意味着开始奋斗了。我知道自己有许多困难和局限,但就是要闯一闯。我对自己有信心,不信干不出个名堂。在学校我一点也不比那些小我七八岁甚至十岁的同学精力差,在许多方面我还优于他们。现在把我分到广西厂,看起来不太理想,但什么都是有利和弊的。厂子不好,缺人,反而会提供机会使我早日出头。说实在的,我只是放心不下你,你现在怀了孕,最需要照顾,而我却远在广西,无能为力……
也许人们不太相信张艺谋会说出这样动情的话来,但如果谁觉得张艺谋不懂浪漫,那就大错特错了。
肖华在回忆录中,提到张艺谋为她所做的两件最浪漫的事,一是写于1972年的一封血书。肖华说:
从张艺谋给我写第一封信起,到1982年他电影学院毕业止,整整14年,其中3年的农村生活,7年的工厂生活,4年的学校生活,我保存了他写给我的大捆书信。搬家到西影厂的时候张艺谋见我还保存着这么多的信,就让我把信全部都烧掉,还索回了他在1972年写给我的一封血书。记得当年我收到他的血书后,约他回西安,见面时我发现他的右手中指上裹着胶布,立刻明白了血的出处。我查看他的伤势,他告诉我,他下决心后,先拿针扎了两次,出血不多,写了两个字就凝了。后来他用木刻刀使劲捅了一下,这才血出如注,写这封3张纸的血书,他在手指上共捅了3次……从那时候起,我就在心里发誓,再不使他流血,不管他心灵上的还是躯体上的。说实话,为了表达坚定的信念和赤诚的爱情,我一直认为血书这种形式不一定有必要,尤其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本身的自信和能力就足够了。所以当他向我索要血书时,我很理解地还给了他。但他要我烧掉14年间全部的信件时,我却痛苦了。
肖华在回忆录中并没有说明张艺谋为什么要写这封血书。从时间上看,1972年肖华已经是工人了。这是否说明此时他们的感情出现过一次危机?有没有一种可能,比如肖华的家里坚决不同意女儿和张艺谋恋爱,张艺谋在争取肖家无望的情况下用血书来挽回肖华?
血书的事不必去探究,但另一件事就更浪漫了。
有一天,张艺谋骑车到兴平看望肖华。肖华非常高兴,同时又觉得有些突然,因为通常情况下都是她去看他。当宿舍里只有他们两人的时候,他从背包里拿出一大本影集递给她:“这是送给你的生日礼物。”
肖华接过来一看,这本影集是她从小到大各个时期的照片,每张照片下面都用规格统一、色彩各异的彩条纸标着时间和地点,影集的每一页上都有一两个可爱的小动物插图,有小猫、小鹿、小猴、小斑马、熊猫等,其中猫最多,占了1/3。那是因为张艺谋曾把肖华比做猫,说她说话的声音和对待人的性情就像猫一样温顺。正因为如此,他成了一个爱猫的男人。
整本影集中,这些还不是最特别的,最特别之处在扉页的右下角贴着3枚精美的邮票,呈品字形,每张邮票上都有一只憨态可掬的猫,模样极其可爱。看到这些邮票时,肖华有些奇怪,这些可爱的猫邮票自己怎么没见过?再仔细看,发现这3枚邮票的面值也极其奇怪,最上面那枚是21分,下面两枚分别是11分和14分。以她对邮票的了解,中国当时的邮票面值最小的是4分,其次是8分,往后有10分、20分以及50分等,除了4分和8分票属于分票,其余的都属于角票,根本没有过分票和角票一起的,更没有11分票、14分票这样怪异的数字。
张艺谋早就知道肖华不一定能完全明白自己的用意,多少有些得意地笑着说:“21是你过了这个生日就是21岁了,11和14是你生日的月日。”
她这才明白:这3张邮票原来不是真的邮票,而是张艺谋“制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