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来我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你来我走- 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媳妇儿是个爽快人,知道大势已去,哭过了,闹过了,也就同意了。郭子明把买下的房子,所有的存款都留给了他们,心中的一块石头落了地。
  郭子明自由了!他把下半生的自由和幸福交付给了安妮。
  郭子明一口气讲完了他来加拿大的经过,纷杂的,交织着复杂的情绪。窗外已是灯火交相辉映了。“我得走了,每天都是安妮陪着,今天一个人出来,回去晚了她该着急我是不是丢了。来,咱们留个电话,改天让安妮邀请你们来我们家玩。”郭子明说“我们家”的时候轻松无比。
  安妮和郭子明住在北边一片僻静的小区中,有三个车库,人一走进,宽阔的driveway(车道)前就亮起了灯,明晃晃地讲述着主人的富有。我带着向东和肖梅来赴约,肖梅也想来开开眼,看看加拿大上层华裔的生活,顺便也结交一些上等人。
  安妮拉我们上楼,参观他们的卧室,粉粉的,到处都是暧昧的颜色。不管走到哪里,安妮都是一副依赖着郭子明的样子,两个人亲热得让我们显得多余。在安妮家吃了顿家宴,是她家的住家保姆做的,味道果然比我们平时瞎凑合的好。
  回来的时候,我不无感慨地说:“命呀,真是命呀。你说郭子明的命怎么这么好,同是来加拿大,我们就得打工受气,人家就能这么享受?”
  向东是不爱听这话的,男人嘛,总是有些妒忌:“吃软饭的,有什么可羡慕的。”
  “人家一不偷,二不抢的,软饭就软饭吧,有这软饭我也高兴吃。”我说。
  “我倒是觉得安妮那样子挺假的,亲热得太夸张。安妮这个人呢,应该不能把她归为中国人这类了,她是这里长大的。”肖梅说。
  “那又怎样呢?”我问。
  “她的恋爱观是西方的观念。她一看就是生活在感觉中的人,感觉来了,万事都好,感觉走了,就不知道会怎样了。你看郭子明处处小心谨慎,甚至连穿衣的颜色都在讨好安妮。现在不是郭子明想不想娶安妮,而是郭子明要看安妮的脸色嫁不嫁他!再说了,未婚夫签证好像只能管三个月,三个月内要是不能结婚他就得返回原居住地。”肖梅说。
  我对他们给郭子明幸福的评语半信半疑。
  

一生一扇门(1)
推开了那扇门,我才知道这家里还有一扇门。Adam一生都在等着那个女人为他打开那扇门,那扇挂了一只铜铃的门……
  周一的例会上,公司派了我一个活儿,为一个私人出书者的回忆录设计封面和插图。作者执意要找一个中国设计师来为他绘制插图,因为这本书主要是描写他早年在中国的生活经历。不巧的是那阵子我正和另一本书的设计方案较劲,就拖了和作者见面的时间。
  一拖就是一个月。
  一个月后的一天,老板把我叫进了办公室。“你还记得那个回忆录的作者吗?”老板问。
  “我正准备开始设计他的书呢。”
  “他中风了。”
  “死了?”
  “没死,也活不好了。人抢救过来了,但留了后遗症,说不清话了。他还想着他的书呢,看在上帝的分上,你抓紧时间去处理一下这本书吧,他住在North York General(北约克总医院)。”
  Adam(亚当)躺在重症监护室的病床上,一缕淡淡的阳光从格子窗泻进来,洒落在他苍白的脸上。他的脸因为中风而变了形,嘴歪到了一边,呼呼地喘着气。
  “你……好,很……高兴……见到……你……”Adam很艰难地说。
  “我是Ginger, 很高兴见到您,您感觉怎样?”
  “不……好,孩子。我……我的时间……不……不多了……”
  Adam举起右手颤颤地指了指小桌上的一个信封。我走过去拿起信封,Adam点了点头,示意我打开。里面是把钥匙。
  缠绵的小雪中,我推开了Adam家的门。这是个有着很深中国情节的家,昏暗的灯光下弥漫着欧式家具的棕红色,架子上点缀着大大小小的青花瓷瓶、落了色的佛头和零零碎碎的古玩摆设,诉说着主人游历东方的经历,也给房间披上一层神秘的魅力。书架上码了不少中国书,泛黄的《新华字典》,掉了皮的《红楼梦》,线装的中文《圣经》…… 一架古式三角钢琴孤零零地停在落地窗前,落了灰,琴键也短了几个,像掉了门牙的老者。
  我在房间里踱着步,木地板“吱吱”地尖叫起来,回声在空空的客厅里响起。古钢琴上,几只铜锈斑斑的铁相框吸引了我的目光。我扫了一眼,是一些黑白的风景照片。钢琴上遗落了一只椭圆形镜子,它银色的边和祖母给我的那只很像,中西合璧。我拿起那镜子,窗外刺眼的白光在镜子上投出一道银光,恍惚中,我从镜子里看到一个女人,她的脸在反光中朦胧地忽隐忽现。我转过身想锁定那张脸,却没有任何线索。顺着光源找去,果然,一个穿旗袍的女人在一张古堡的照片后浮现了出来圆脸,羊角辫儿,无袖旗袍,一个年轻女人抱着书倚在门前。黑白光影间,她的笑仿佛春天的桃花。
  昨天临走的时候,Adam说我长得很像一个人,我想他说的一定是这个中国女人。有篇文章说,种族越近看出的差异越大;种族越远,能看出的差异就越小,就像我们看蚂蚁都是一样的,洋人眼里的中国女人也都是一样的。我就没觉得我和相片里的女人像,至少我的眼睛就比她大许多。
  按照Adam的吩咐,我在他书房的抽屉里找到了他的书稿。房间里很暗,好像要故意隐藏什么秘密。我旋亮了桌上的台灯,又随手开了CD唱机,肖邦的钢琴曲回荡在书房里。时间还早,Adam那褪了色的藤椅看起来很舒适,坐上去,咯吱咯吱的。
  我翻开了书稿。
  今天推开了Adam家的门,才知道这家里还有一扇门。这扇门后藏着一个美丽凄婉的故事。Adam一生都在等着那个女人为他打开那扇门,那扇挂了一只铜铃的门……
  Adam是六十年代去中国的。他名义上是去中国教英文,实际上是替他的教会传教,这样他可以得到教会的资助以还清他上大学时欠下的学费。他在北京的一所大学教英文,不久便爱上了一个叫文月的女学生。文月的家是北京的书香门第,她父亲是当时一个赫赫有名的学者。文月的家住在什刹海烟袋胡同的一座小院里,这是北京少有的二层楼的院子,坐北朝南,乌瓦的房檐,青灰的院墙。天气不好的时候,雨水从房檐上滴落下来,砸在小院中的太湖石上,发出美妙的声响。文月家的门口有两个小狮子,残破了,大概是明清时的遗物。
  。 最好的txt下载网

一生一扇门(2)
夏天的时候,文月家就把一缸金鱼和几缸荷花搬到街上来,任邻居家的孩子来玩。夏天的天长,Adam总是在晚饭后骑着自行车,沿着什刹海边的小路,按着车铃,一路丁当地穿过乘凉的人群,一脚踩住停在正在玩儿鱼的文月身后。他们就沿着什刹海的河边遛着弯儿,一直走到月亮躲进了云层,一直走到各家各户都点起了灯,一直走到文月的妈妈在二层的阁楼上呼唤女儿的名字。Adam又骑上自行车,长发般的垂杨柳拂过他的脸,好像文月温柔的手。
  Adam是文月家的常客,却从来没进过文月家的门。文月的父亲很重视家族的脸面,不经他应允的人是不能随便踏入他家的。文月和他父亲提了Adam,并说大学一毕业就要嫁给他。
  他父亲没回应,也没说不。他父亲说:“你嫁了他,迟早是要和他到国外去的,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世界上都是一样的。既然早晚要去,他就必须要有一份能养得起你的工作。你还没有毕业,还是等到他回去后在那边找到了工作再来问我的意见吧。”
  天色渐晚,我拿了书稿,锁了门,搭上公车的时候,人在车上,心仍在Adam的故事中……
  1964年底,Adam在中国的任教期满,他就回了加拿大,一心想尽快找到工作,好回来请求文月父亲的应允。临走时,文月就站在门口送他。文月说等他找了工作回来,她要亲自来为他开门,她要领着他的手去见她父亲。文月掏出一只小铜铃递给Adam。Adam让文月把它挂在了门上,说他有一天要亲自来摘。
  Adam回到了加拿大,六十年代的加拿大经济不算坏,Adam 很快在一家银行找到了一份职员的工作。他没有急于回中国,他想努力工作,存一些钱,买一所房子,买一辆车。他每天都给文月写信,倾诉他的寂寞,表达他的爱。Adam完全沉浸在他的东方情节中,全然不知1966年的中国发生了怎样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到家了,洗菜,做饭,吃饭,准备第二天的午饭。上了床,心里仍是放不下那故事,一翻身旋亮了台灯。向东就问:“你今天怎么了?”
  “一本书稿,是讲一个加拿大人和一个中国女人的爱情故事。”
  “这么有意思?给我讲讲。”
  “我已经看到快结尾了,你只能听个倒叙了。”
  借着台灯的灯光,我给向东念起了故事的结尾……
  Adam在加拿大根本无法想像他雪片般的信给文月的家在文革中带来了多大的灾难。文月的父亲本来就是一个不知深浅的学者,文革开始没多久他就因为一篇反映“共产党人应当实事求是地检讨自己的错误”的文章而被扣上了反动文人的帽子,大字报贴到了家门口,红卫兵来抄了家。文月藏在床下的小纸箱被翻了底儿朝天,那些写着洋密码的海外来信自然就成了文月家里通外国的有力证据。
  文月家的下场是Adam坐在加拿大的公共图书馆查阅资料写出来的。文月离开什刹海之前给Adam发过信,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命都快丢了,一封信的命运就显而易见了。文月的父亲被送到农场改造学习,他知识分子单薄的身体没能经得住新时期的改造考验,两年后就在农场莫名其妙地病逝了;母亲带着弟弟去了乡下,住在亲戚家一间久置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