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善于发现孩子自发表现出来的想象力,然后予以热情的鼓励。
第四,和孩子一起编故事。
第五,即使是知识教育,比如认汉字、学简单的算术等等,也尽可能通过形象的方法,让孩子在愉快中不知不觉地掌握知识。
第六,对孩子进行诗歌教育启蒙的时候,也尽量让孩子展开想象,把诗词中的文字变成孩子眼前的画面。
第七,和孩子一起做游戏,在游戏中让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
我抱着晴雁玩的时候,爱引导她观察周围景物,并引导她想象。
比如,晚上我会让她看天空的下弦月:“晴雁,你看那月亮像什么?”
“像香蕉。”
“还像什么?”我又问。
“像被小朋友咬了一口的饼干。”
“还像什么?”我继续追问。
“像幼儿园小朋友们睡的摇床。”
女儿这样的想象,当然很幼稚,但我仍然不住地夸奖道:“晴雁真聪明!”
有一个晚上,天上没有月亮,我又问女儿:“晴雁,你看天上有没有月亮?”
“没有。
“月亮到哪儿去了?”
“到云里面去了!”
“到云里做什么去了?”
“月亮在云里睡觉觉。”
就这么三言两语,就蕴含着智力(特别是想像力)开发的意义。因为这几句对话,实际上就是我和女儿一起在“创作童话”。
晴雁是两岁半开始学认汉字的,她认的第一个字是“人”。当然,这种“教学”也是和日常生活非常自然地融为一体的——牵着她的小手走在街上,便给她说店铺招牌上的字;我在读报,她凑上来看,我便给她说标题上的字……而且这种教学都是很形象的,比如“人”字,我就问她这个字像什么,然后引导她想,这个字是不是多么像一个站着的人呀?结果,她兴趣很浓,便又缠着我们教她认新的字。
我的日记——
1990年7月16日
最使我高兴的是,妈妈教你认了第一个字:“人”。
在街上,你不停地指着某处报上或商店招牌叫道:“人!人!”
我非常高兴,便又教你认了一个“工”字。
于是,今天你总喜欢在书上、报上找“工”“人”二字。
1990年7月22日
最近,你对认字产生了兴趣,自从你认得“人”字后,只要走在街上,便东寻西找,不停地喊:“人!人!……”我们顺着你的小手所指,总会发现在某一招牌、某一标语上的“人”字。有时你还认“半边字”,比如看见“认”,也大叫:“人!人!”
晚上看电视,屏幕上有“中央电视台”几个字,你会大叫:“中!中!”现在你能认五个字:“中”,“国”,“人”,“工”,“大”。
1990年12月12日
昨天傍晚,我和你在操场上赛跑,你跑得飞快,我赞叹道:“晴雁,你长大了!”
你一本正经地点点头:“是的,以后我长大了,你又长小了,我还要抱你呢!”
我笑了:“爸爸长不小了。”
你急得直说:“要长小,要长小!”这几天,我们编了好几个这样的故事了。
珍视孩子的第一句诗(2)
今晨,我用自行车搭你上幼儿园,透过薄雾,一轮朝阳正与我们一起前行。
“晴雁,太阳是不是和我们一起走?”
“是的。”
“太阳要到哪儿去?”
“要去上幼儿园。”
到了幼儿园,太阳不见了。
“晴雁,太阳呢?”
“太阳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了。”
下午,我接你回家,也没太阳。
“晴雁,太阳呢?”
“太阳睡觉觉了!”
1991年8月4日
你又认识了许多汉字。为了增强你认字的兴趣,我采用了“形象动作认字法”教你。比如,我展示“站”字,你便做出“站”的姿势;出示“哭”,你便装出哭相;展示“笑”,你便嘻嘻地笑。这种识字法还有助于你吃饭呢,有时你吃饭(或面条)不乖,我便说:“我们来认字。我出一张卡片,你不要读出声,只按卡片上的字去做,好不好?”
“好!”你很高兴。
我出示“面”字,你便使劲挑面吃;
我出示“肉”字,你便夹肉吃;
我出示“菜”字,你便挑面中的菜吃;
我出示“汤”字,你便喝汤……
晴雁三岁多的时候,我调到成都工作,对她的教育更多的便由她的妈妈和她的外公、外婆承担。她妈妈每天晚上,都给她讲一则《365夜故事》上的故事。外公是退休语文教师,教她背了不少古典诗歌。每次我从成都回来,都会发现晴雁的进步——
1992年6月24日
昨天晚上,我又从成都回来了。你已睡着。今早你醒来,一看见我又惊又喜,兴奋不已。当时我靠在沙发上,你连忙从小床上翻到沙发上与我睡在一起。
“爸爸,我会背唐诗!”你很得意地对我说。
“真的?”
“是的。你听嘛——”
于是,晴雁摇头晃脑地开始大声背诵了——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你非常严肃、认真地背了一遍。
“好,晴雁真聪明!”我夸你。
你更得意了,说:“我还可以很快地背——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你非常快地背了一遍。我故作不解地问:“那么这首诗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你开始耐心地解释了:“嗯,就是春天来了的时候,睡觉睡着了不晓得就天亮了,醒来的时候到处都听到雀儿在叫,昨天晚上又刮风下雨,不晓得花儿打落了好多好多!”
你说的完全正确。我问:“哪个教你的?”
“公公。”你又说,“我还可以背《静夜思》……”
于是,你又开始背了起来——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1992年7月20日
你已经能够背十来首古诗了:《春晓》、《静夜思》、《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绝句》(“迟日江山丽”)、《八阵图》、《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小池》、《回乡偶书》、《咏鹅》、《登鹳雀楼》、《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悯农》……
这些诗都是公公和爸爸教你背的。说是“教”,其实是在游玩时或者爸爸带你上街时的路上吟给你听,你听了几遍熟悉了,便慢慢会背了。我们也没有强迫你,有时你不想背,我们也就由你去。
的确,我在引导女儿背诵古诗的时候,特别注意尊重她的兴致,绝不在她不愿意的时候强迫她背,如果幼儿感到了学习是一种负担,这就是为她今后的学习埋下了隐患。我从来认为,求知探索是儿童的天性,因此任何一个儿童最初的时候对学习都是充满兴趣的,但为什么到了小学和中学却开始厌学了,这是需要家长和老师研究的。许多教育者(老师和家长)面对孩子不愿意学习的现状,便研究“如何培养孩子学习兴趣”的问题,而在我看来,我们更应该研究的是孩子的学习兴趣是怎样一步一步丧失的。
我对晴雁想象力的诱导,常常通过游戏来进行。
日记选——
1992年7月25日
这几天,我与晴雁一起玩游戏,即每人拿一叠识字卡片,一人出一张,然后把两张卡片上的内容编成故事。这需要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你对此很感兴趣,而且很会编故事。有时两张卡片好像毫无联系,你也能编成故事,比如“屏风”和“鱼”,你这样编:“有一天,一个叫小红的小朋友到饭馆去吃饭,进了馆子,看见门口立着屏风,屏风后面有一盆鱼……”
我记不下你讲的所有故事。总之,你很有想象力,我很高兴。
1993年2月1日
这几天,我们“发明”了一个新的游戏:编故事。就是出一个题目,晴雁和爸爸你一句我一句地轮流编。
今天晚上我们上街去,回来的路上,你出了一个题目《小兔和小狗》。于是你开始编了:“小兔和小狗是好朋友,他们住在一个树林里……”
珍藏趣事稚语中的纯真
当然,在我的日记中,也记载了许多晴雁的趣事稚语。孩子的这些趣事稚语也许在旁人看来是不屑一顾甚至不足挂齿的,但在爸爸妈妈心中,应该是值得记录和珍藏的,因为这是孩子原汁原味的纯真童年。记录下这些趣事稚语,就是提醒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不要丢掉童心。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不可能永远幼稚,但成熟本身也意味着对纯真的守望。我们不可能永远停留在幼年时代,但真正成熟的人,完全可以在更高的年龄段上,将童年的纯真以新的方式体现出来,并让童心伴随终身。
所以,我在为女儿写成长日记的时候,尽可能多地记载一些孩子的趣事稚语。我想给孩子的未来留下可供她回眸的鸿爪雪泥——
1990年1月13日
“晴雁,这是什么?”我拍着你的小屁股蛋问道。
“股股!”
“股股是干什么用的?”
“用来洗澡澡的。”
“哈哈……”我忍不住笑了。
因为每次妈妈给你洗澡都要搓你的股股,你就认为股股是用来洗澡的。
1992年2月11日
妈妈的眼睛有点近视,去医院配了一副眼镜,妈妈带你一起去取眼镜。赶公共汽车时,妈妈对你说:“今天上街不许叫买这样那样的,如果该买的……”你赶忙插嘴:“如果该买的,妈妈晓得给我买。嘎!(注:方言,意为“是吗”)”一副懂事的样子。
从医院出来,你发话了:“妈妈,我不喊你买东西,但是,我的肚子饿了,你问我想吃啥子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