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世界“言之必称希腊”的文化冲击全球的时代,我们不妨把希腊神话与中华民族的神话做一个比较。希腊神话与我们中华民族神话有一个共性,那就是神人同性同形,尤其在祖先神身上更能体现这一点。唯一不同的是希腊神话中的神像人一样还得娶妻生子、生老病死,而我们中华民族的神就没这样幸运,他们形体强健、长生不老;而且,希腊神的统治地位是可以取代的,形成的是诸神地位基本平等,我们的神就是有严格等级观念,完全像一个人间的统治官僚等级制度在天庭的再现;希腊的神主在奥林匹斯山,与人居住在一起,而且还与人发生战争,中华民族的神可是住在与人间隔离的天庭或者地下,也与人间发生一定摩擦,甚至出现人神互配,神可以向往人间的冷暖亲情,人也可以去神的世界去过安静、祥和、衣食无忧的生活。希腊神与人交配后,生下的后代往往具有超越人间的力量和权威,但中国神就没有这样的幸运了,他们往往违反了天庭严格的等级制度和法律法规,不但后代无法继承他们的神力,而且往往因为来路不正而被人间和天庭遗弃,生活相当贫困,甚至连性命都无法保存。这与中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就连男欢女爱的爱情也会打上门当户对的烙印。所以说,希腊神是自由的、平等的,中国神是受限制的、有秩序的。
在阴阳学说发展到祖先神、自然神统治的时代,阴阳学说就变成了用神、斗神、驱神、祭神的行为当中,神给人们带来心灵的恐惧。祭神,是人们对神完全的一种被动行为,是神在主导着人们;驱神,是人们对神的一种主动态度,虽然只是一种本能的驱赶,并没有加害神的意思,但也算是一种进步了;斗神,是人们对神的一种进攻姿态,把神杀死斗败,洒洒脱脱地体现了人的力量和尊严;用神,那就是一种更高的姿态,用神者完全在玩弄、驾驭神,为其功利目的服务,或者说是利用神争名夺利。在这样的外衣下,阴阳学说其实就像是在创造与破坏的循环中,这恰恰也是阴阳学说中阴阳对立、互根、消长、转化的应用。
但,任何一种学说一旦进入这样的循环中,它自身的发展就必然带来致命的弱点,阴阳也是一样,它被统治阶级利用了,虽然人们在生产生活当中也是很广泛地利用阴阳学说,但在接受被统治的地位这样一件大事上就变得无能为力,尤其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统治思想已经阻扰社会进步的时候,在人们意识当中形成的阴阳思想很难突破记忆的桎梏,就是在现在也是一样,“君权神授”思想还是我们民族无法突破的障碍。
在周朝中后期,其他思想产生后,很顺利地接受了阴阳学说的思想,虽然阴阳学说还是很独立,但毕竟不是完全独立于其他学说的理论,儒家学说、道家学说、兵家学说都已继承了阴阳学说,阴阳已经根于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思想当中,以至于我们无法找到纯粹的阴阳学说。阴阳已经与我们的生活生产联系到一起,这也就是我们还能维持民族传统的根本。
进入中央集权制国家统治时期,阴阳也就变得面目全非。在思想演化推进中,阴阳学说的继承人只能从《易经》《易传》中寻觅答案,有一大批学者成为专门从事预测、卜卦、图畿的职业,在泰始三年(公元267年)西晋的开国皇帝司马炎下令禁止传播“天文、图畿”,遭受来统治阶级第一道封杀令。但以朴素的唯物辩证法著称的阴阳学说已经深入民心,再也无法根除。
阴阳学说来自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是为劳动人民服务的,任何禁令只是消除不利于学说的内容和流派,它不会因为有禁令而消失,因为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灵魂和彼此间交流的最直接的语言,也就是我们无法知道的共同心灵。 。 想看书来
世界只有一个真理——九九归一
欧洲最著名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应该是一个幸运者,他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在我们现在看来确实是一个很光辉的里程碑,就像是一个巨人从公元前四世纪高举着火把,照耀着我们人类前进的光芒,但是,他与我们的祖先相比,还是迟到了三百多年,他的所有思想产生的年代大概与庄子、孟子他们一样的时代(公元计时),在我看来他仍然只属于后来人,就像我在探讨儒家思想时一般不谈论孟子一样。我对中华民族最早的思想认识一般的看法是只观察那种思想的奠基人,也就是说之谈论最原始的思想基础,不去看后来的改良主义,孟子就是儒家思想的改良主义者。曾经我这样对别人说:“孔子和他的儒家思想就好像是一个瞪眼闭嘴堵心的老人,老子和他的道家思想就好像是一个迷眼闭嘴敞开胸怀的老人,而法家思想就好像瞪眼堵心开嘴的老人。儒家思想是不会允许任何人来疑问的,有的只是教您怎样怎样;法家思想也不会允许任何人来怀疑,只是站在那里舞动鞭子;道家却不同,他只是告诉您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您怎样猜想都无所谓,所以道家理论实质上是被篡改最多的思想意识。”
我不要求任何人必须承认我的这种观点,但道家只给了我们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思想意识形态,这是一个不用争论的的事实。“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可以解释为客观规律以及自然规律,同时又有着“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绝对的本体意义。因此,对于《老子》一书以及老子本人历来都有很多争论,中华民族古代文人基本是以儒家传人为主,这样的争论我道觉得很正常——维持儒家思想的正统和远源,建立自我陶醉的学术环境。
老子,相传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一种说法是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孔子曾问礼于他,后退隐,著《老子》。另一种说法是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莱子,他并没有著书立说,但承认孔子曾问礼于他。从这两种说法和我们中国古代文人的习惯,我还是比较相信第一种说法,这是因为《老子》中包括着某些朴素辩证法因素,他提出了“反者道之动”的命题,猜测到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面,并意识到对立面的转化。这样的命题和思想在社会发展中渐渐被证实,作为正统思想的儒家传人们怎能不对他产生怀疑,怎能不怀疑老子本人的真实存在,“比孔子的思想还有生命力,而且还是孔子的老师,还了得?”这明显与孔子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思想不一致吗……
还是看司马迁怎样来评价道家思想的吧。
“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俊,故能为万物主。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史记——太史公自序》
我无法说到底是先有思想家还是先有哲学家,反正现在的人看老子与孔子总是说:老子是哲学家,孔子是思想家。但老子是孔子的老师,这是一个不用怀疑的事实(于丹会跳出来的,千万不要着急,心急是孔子徒子徒孙的特长,但我却不会给您任何解释,历史就让他归于历史,这应该是我们共同拥有的心态)。“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什么是道?也许谁也说不清出,但道就是一种真实的存在,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美,丑的观念也就产生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恶的观念也就产生了。所以有和无相互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相互显现,高和下相互充实,音和声相互和谐,前和后相互连接相随——这就是永恒的。人们观念的更新和变化,尊崇的依然是圣人们的“礼”。(这儿的圣人就不会包含孔子这样一位不知稼穑的读书人)
老子说:“天之道,其犹张公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天下事,其实道理就是如此,他就像张弓射箭一样,既不能高一点点,也不能低一点点;既不能左一点,也不能右一点。只要失之毫厘,就会远远离开目标,飞得无影无踪。
天道高深莫测,在老子的思想里,他是怎样知道天道?其实原因很简单,老子是一个善于学习和观察,并且善于思考的一个人,他用学习来的指示再加上自己对世间万物规律的思考,就形成了他的“道”理论。一般我们将人的思维分为两种:一种是逻辑、理性、数理分析;另一种就是形象、直觉、模拟的。越是深奥的道理,精巧的逻辑数理就越是没有办法,必须靠抽象感悟能力。但不能因为精巧逻辑数理思维描述不了就假设这些道理根本不存在。现实的存在就是最正是的答案。
你看,上天有好生之德,为了催生万物,所以春天就悄悄来了。上天珍惜生命,为了万物生长的好一点,于是夏天就紧接着悄悄来临,雨水充足,气温适宜,好好的繁衍生长吧。但是,夏天带来的雨水丰沛后,就会让万物过渡生长,那么就来点秋天的萧杀,抑制一下,在紧跟着来点寒冷的冬天,令万物得到休眠,以便清除一些不健康。长期的冬天是不利于生命生长的,天太寒冷,长久以往会让生命灭绝的,于是春天就又悄悄来了。一枯一荣,一阴一晴,一涝一旱,一冷一热,这就是“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的真正含义。一年之内,白天约十六时,夜八时左右,夏夜短而冬夜长,以冬至为界满满的阴阳推移,自然黄金分割。其实,我们中国的“数”的理论来源很早,而且都是自然天成,源于客观自然的数量比例关系,非人为的数字化。推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