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事实上如佛学家言:“广义的定不单指禅定,定的修持意在培养人之定力,有定力的人,正念坚固,如净水无波,不随物流、不为境转,光明磊落,坦荡无私,有定力的人心地清净,不被假象所迷惑,不为名利而动心,定学修持到一定程度自然会开慧,定是止,是放下,在配合观,是看破,是慧”。*米*花*在*线*书*库* ;http://book。mihua。net
当然,将“定力”放在佛学的背景中,难免有一些高深难懂。在日常生活中,大部分人首先是要谋生的。如果说佛家所追求的“大彻大悟”是一种精神的境界,那么,一个普通人的谋取生存的意念则是一种物质上的境界。如此,世俗就同样需要拥有定力,而这种定力,说白了,也是一种心态。
那么到底何为定力呢?从内外的角度来讲:一方面,定力是对内心欲望的克制力,即精神上的意志力——食欲、性欲为人的两大基本欲望,但人不仅有基本需求,更有贪欲,有很多贪欲都要克制和放下,“得失得失”,有得必有所失,失后才能有得,定力,掌控内心的平衡;另一方面,所谓定力,表现在与外界的接触中,就是不盲从、不浮躁,沉得住气。放在人生上,就是善于思考、观察,看准了再行动。用时下流行的话说,亲,“HOLD”住。
定力的庐山真面目(2)
在社会的大染缸中,你是能完美地把握住自己,通过考验,实现事业乃至生活的涅槃,还是为一时的失足扼腕叹息,止步不前?多少人用尽青春,奋斗一生,却因小小的冲动前功尽弃,后功尽毁。放眼观今,瞬息万变、波云诡谲的投资市场,真正的大家,从不跟风于市场行情,讲求的是——稳,准,狠。因此,若想要与狼共舞,若无超乎常人的定力,只怕到头来只是博弈中陪玩的散户。
所以说,定力是成功的导师。若要做一番大事业,非有定力不可。学文习武需要定力,从事科研、艺术、体育等等莫不如此。即使是工于下棋、作画这样的专门技艺,也要靠过人的定力,方可出类拔萃,艺压群雄。
青年画家前去拜访法国著名画家门采尔,并向其提出一个问题:“我常一天能做出一幅画,可卖出去却总要一年的时间”。门采尔笑了:“为什么不反过来试一下呢?”。年轻人略有所思,然后似有所悟地回去了。从此,每次画画,他必耐心构思、反复揣摩,力求力道遒劲、笔笔传神,每有败笔则毁掉重画。故事的结尾可想而知,只是这其中的道理往往是过耳不过心。u米u花u在u线u书u库u ;http://book。mihua。net
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越来越少的画家能坚守内心的理想和对艺术的忠诚。诚然,在艺术品投资市场火热的今天,若拒绝迎合市场的价值偏好,恐难有一席之地。也许面壁十年,到头来孤灯一盏,青春殆尽。但是,我们总能吃惊的发现,那些趋势媚俗的作品永远都不会成为珍宝。而只有那些有着超凡坚守的大家,最终才会登上艺术的巅峰。某知名画家,从小就自修文史哲,研究绘画理论,饱读诗书,当成为名家,震动画坛之时,他说“我只是坚守着中国传统笔墨精神的定力”。外缘虽热,内境清凉,余定力尚可乎?——这是纷扰的当代画坛可贵的冷静、沉着,而耀眼的成功光环闪耀着定力的光辉。
存乎中,形于外,这便是定力。相传,老子倒骑青牛、西出函谷时,曾著《道德经》,开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正是“道”的性质。于此观之,定力亦是一种道,它本无相无形不可名,但却真实存在——由“戒”来,向“慧”去;作用于内心,而指导行为;可为百炼钢,亦可作绕指柔;可理解为高深莫测的“禅定”境界,也可以当做是为人处世的简单心态……总之,定力与人是不可分割的,它存在于人的内心,并影响着人的意识与行动;反过来,不同人的悟性与经历会形成不同层次的定力,这里的层次是指程度和范围两个方面。
柏拉图在《大希庇亚篇》中还原了苏格拉底和希庇亚关于美的对话,我们或许很清楚什么是美的,但对于“美是什么”却很难给出本质的回答。定力也是如此,所以——定力到底是什么,这其实并不重要;定力是怎样的、定力能带来什么、怎样去培养定力,这才是价值所在。
戒律和智慧,人忙心不盲(11)
戒律和智慧,人忙心不盲
在现实社会里经历从稳定到动荡、从平均到不均、从和睦到竞争、从贫困到富裕的种种过程,在每个阶段的变迁给现代人的心灵带来不同程度的冲击过后,我们无奈地发现,“慌”之心态就像毒菌一样侵扰着我们的生活,不经意间,它便成为追随我们的影子。人没钱时慌,有了钱还慌,有了大钱更慌。有时候,金钱带来了锦衣玉食的生活,却夺走了安全感与幸福感。
在这种特定的情形之下,人只得把安全和幸福视为人生的一种奢望。每天早晨,在闹钟响三遍后极不情愿地爬出温暖的小窝,半小时化妆,一秒钟操起冰冷的早餐奔跑在追逐公交车的道路上;见到老板,立刻甩去彻夜工作的倦容,抱以灿烂的微笑,老板走后,疲惫比变脸来得更快;中午叫一份简单的外卖,尽管麦当劳、肯德基之类的美式快餐店很对不起人类的胃,也还总是会在午餐时间挤得水泄不通;上班,下班,加班,推开家门的一刻,一天又结束了,但又仿佛是才开始……每日的劳苦奔波,疲倦的容颜下是孤独落寞、没有安全感和幸福感的心灵。
正因如此,应时而生的诸如“破译幸福”“成功之道”“心灵密码”一类的畅销书,在图书市场大兴其道。这正是抓住了现代人对安全感和幸福感求而不得的急切心理。但是,若没有看到“定力的缺失”——造成这一现象的精神根源,一切说教也只能是隔靴搔痒,缘木求鱼。理解本书阐述的“定力”,你会发现,“慌”之心态并非不可避免,它完全可以改变和防御。
首先,定力依靠戒律而形成,正所谓“摄心为戒”,对内心的控制能力是十分重要的。面对纷杂的社会,不着急、不浮躁,方能不慌乱、不迷失。学会控制情绪,是收放自如的前提;戒,是遵守生活的基本准则,以防止行为、语言、思想三方面的过失。所谓“基本准则”,是给你的生活明确一个不可逾越的底线——例如,不随意发火、不恶意辱骂、不消极颓废……糟糕的情绪常常像毒品,我们知道它有害,却依然很难拒绝,一旦接触便在心底一点点累积,聚少成多,成为不知不觉中深入骨髓的“性格”。“慌”之心态也是如此,慌乱往往会导致失误与错误,让生活、工作等陷入窘迫的境地;而对于内无定力的“心慌者”来说,困境无疑更加深了“慌”的程度。如此循环往复,人生自然落得“一步走错,满盘皆输”的惨淡场景。所以,若想打破这种境况,非戒除慌乱的心态不可——戒“慌”,是直面人性的弱点,将伤口暴露在空气里,也许会疼痛,却最是益于治疗。给自己一个适当的阻力,让奔驰的脚步放慢,让紧张的心跳放缓,你才会在人生长跑中保持一个最完美的状态。人忙心不忙,才能看清自己的路,才能在千舟竞发的时代里,不断调整好自己的方向与航速。而此时,你还会慌么?
戒律和智慧,人忙心不盲(2)
:米:花:在:线:书:库: ;http://book。mihua。net
其次,定力是一把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内心有定的人,往往具备人生的大智慧。何为智慧?真正的登山者,并不只为立身峰顶,将一路的湖光山色、鸟语花香收进行囊,道途坎坷不妨欣赏一下风景,前路漫漫正好似来日方长——这就是智慧。内心安定,目标就在前方,走下去,无论多远定会到达。那么,我们还慌乱什么?这慌不是自己强加给自己的么?不幸的感觉也是如此,我们常常能看到别人的快乐,却很少意识到自身的幸福;我们在别人的故事里痛哭流涕或欣喜若狂,转过身,只能感到自己的世界漆黑寂静、冷清寂寞。一个拥有智慧的人,从来不知道何为慌忙,内心镇定、从容豁达:即使“忙”,也同样能做到不慌不乱;越是“忙”,却越是能“忙里偷闲”、“忙中取静”。换句话说,忙乱的生活,也是一种充实和奋斗,若心中不“盲”,在看到美元、美女、美酒的同时,会看到更多的美景、美梦、美满。
其实,人生最为可怕的不是“忙”,而是“盲”。“忙”是一种快节奏的生活节拍,而“盲”却是内心不定的迷失状态。毕淑敏在《幸福盲》中说,“幸福盲如同色盲,把绚烂的世界还原成了模糊的黑白照片。拭亮你幸福的瞳孔吧,就会看到被潜藏被遮掩被蒙昧被混淆的幸福,就如美人鱼一般从深海中升起,哺育着我们”。而这个擦亮双眼的过程,正是积淀定力的过程,正是足够强大的内心定力转化为人生智慧的过程。之后,你会发现,所谓的“安全感”、“幸福感”,是一种人生常态而非奢望与幻想;坚守定力,忙也可以不忙,忙也可以不盲!
对于人来说,外界环境通过物质作用于意识,而意识凭借其主观能动性又会反作用于外界事物。在这一入一出的过程里,内心定力指导下的观察力与行动力至关重要:透彻清晰的本质认识、正确坚定的有力行动,是我们平衡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