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那只喜鹊,我想,喜鹊没有双手真可怜!
但是几天过去了,我惊喜地发现那个树杈上已经有十几根树枝了,横七竖八地搭在树杈上;又过了几天,我再抬头往树上看时,喜鹊的窝已经稳稳地安在了树杈间。我想:喜鹊单靠一张小小的嘴巴,在晃动的树杈上,建起了自己的家,真有毅力!
又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喜鹊窝里探出了四只小脑袋,喜鹊有小宝宝了!我看见喜鹊伸头咬小喜鹊的嘴巴,我就问妈妈:“喜鹊是在干什么?”妈妈说:“喜鹊是在给小喜鹊喂食。”我仔细观察发现:老喜鹊每次抓到一只虫子后便衔在嘴里,不舍得吞下,匆忙飞回家,嘴对嘴地喂小喜鹊。随着小喜鹊一天天地长大,食量也一天天地增大,老喜鹊也一天天忙碌起来,周围的虫子少了,它就要飞到更远的地方去找食物,找到食物后,就用嘴衔着飞到家里,喂养在饥饿中等待的孩子们,喂后又飞走。老喜鹊每次都是飞快地飞来,又匆忙地飞去。与以前相比,我分明感到老喜鹊欢快的叫声少了,小喜鹊饥饿的叫声多了。幼小的我望着一家都在饥饿中度日的喜鹊们,心想,“喜鹊没有双手真可怜!”
好多天以后,小喜鹊长大了,也像妈妈一样长出翅膀,飞向了蓝天。那段时间,我感觉自己也长大了好多。我总是想:老喜鹊没有双手却把四只小喜鹊抚养长大,喜鹊真了不起!
故事讲完了,我问女儿:“喜鹊有没有毅力?”女儿使劲儿点着头。于是我就给她讲:不仅喜鹊没有双手,一切动物都没有像人一样有灵巧的双手。我们双手灵巧得可以穿针引线,可以抚琴绘画,可以炒菜做饭。但是有很多人把这双灵巧的手过多地浪费在推杯换盏、吞云吐雾、饮酒作乐上,而不愿为自己的那份责任去辛勤劳作,甚至有的年轻人认为人天生就是怕苦怕累,是懒惰的,遇到一点困难就大呼小叫、愤愤不平。其实,人有惰性,不假;动物有惰性,也不假。但是所有的动物都有毅力,都有自强不息的基因,这是动物的本性,是根本。倘若哪种动物失去了毅力,这种动物在自然界就不能生存。
喜鹊用它自身的行动告诉我们:人要有毅力。有毅力,能坚持,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从小学到大学,语文一直是我的弱项,很多字不会写,错别字也很多,会背诵的文章句段就更少,也从来没有想要出书。后来,办企业很成功,我认为靠的是我正确的人才观,我觉得我的人才观可能对社会有用,于是,想把我的心得告诉大家,朋友们也一个劲地鼓励我。我知道我的写作能力很差,先是找人帮助我写,但总达不到自己的要求。决心下了,我是绝不做半截子工程的,我就日思夜想,有灵感就写,有思路就写,有心情就讲,讲后录音,然后请大家帮助整理,自己再回头修改,修改后自认为可以了,再四处请人批评指正。如果这本书,读者和社会能满意,不是我聪明能写,而是我的倔劲感动了他人,在他人帮助下这本书得以成功。
喜鹊没有双手,垒起了自己的窝,抚养了小喜鹊,喜鹊是有信念和毅力的。我没有写作的功底而写书,也源于我有一定要把心中好的东西献给社会的信念和毅力。不会写可以问,语句不通顺可以请人修改,只要坚持,一定会越来越好,离成功会越来越近。
成功属于有毅力、自强不息的人,而不一定是最聪明的人。
人天生有毅力的基因
任何一种动物在世上生存都是不容易的。生存环境非常严峻,它不仅要抵御狂风暴雨、严寒酷暑等自然考验,还要防范其它动物的攻击。我们看小鸟觅食,不但动作飞快,而且每啄几下就机警地环顾四周,怕受到其它动物的威胁。因为它们随时都处在弱肉强食的境地。此外,我们还要看到:虽然动物自身生活艰难,自己的温饱都很难解决,但还要寻找食物喂养孩子。它们不仅有做父母的责任,还有关心同伴的爱心,更重要的是,它们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能够战胜、克服各种困难,寻求生存的条件,这种坚强的毅力,超乎了我们的想象。
毅力是任何动物都有的一个本性。倘若没有,这类动物就不可能繁衍生息,就会被自然界淘汰。我们人类是从猿猴进化来的,当然也有着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坚强毅力。不过,我们每个人的毅力并不相同。哪些人毅力强,哪些人毅力弱,我们可以静下心来想一想。
毅力是一个尺度,它测量的是你面对困难时坚持时间的长短;毅力也是一种力度,它测量的是你克服困难、战胜困难能力的强弱。我们常说的一个词叫“自强不息”,指的就是一个人很有毅力。有毅力不是天生的,后期培养锻炼很重要,我们天生蕴含有毅力的基因,但要想成功成才,需要后天毅力的培养。树立做人的道德规范,讲诚信,讲信念,讲责任,讲原则。有了这些基本的做人框架,我们的毅力会得到很好的历练。
总体上来看,年长的比年幼的更有毅力;吃过苦的比蜜罐里泡大的更有毅力;有责任心的比虚度年华的有毅力;讲原则的比“和稀泥的”更有毅力;有道德的比人格低下的更有毅力;有诚信的比爱撒谎的更有毅力;有信念的比随波逐流的更有毅力。
前几天,报纸上报道一个17岁的少年,在家是个“小皇帝”,脾气暴躁,受不了父母管束,离家出走,不小心掉进三米深的下水道里,往上怎么爬也爬不上来。后来他看到下水道的另一头有亮光,就只好向有亮光的地方爬去,下水道只有一米高,里面又脏又臭,非常恶心,他把肚子里的食物全都吐了出来。就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他爬了两千多米才爬出来。这个少年以前在家里是个娇生惯养的“小皇帝”,但他为了生存,没有放弃求生的希望,在下水道里爬了两千多米。这次偶然的事件,使少年受到近于残酷的考验和锻炼,让他也看到了自身的毅力。听说从这以后他变得成熟多了。应该说在这件事上,他不停地爬行的毅力,一方面源于他求生的本能;另一方面源于下水道这个有形的外部框架条件,逼迫着他前行。
其实,每个人都潜藏着自强不息的毅力。毅力是我们克服困难,求得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毅力往往体现在我们坚守责任、遵从游戏规则上,有的人参加游戏比赛,不是坚定地依靠自身智慧,而是想花招,想技巧破坏游戏规则,最终被淘汰出局,显得缺乏毅力。
在人生的旅程中,我们也有很多的游戏规则。它们是做人的道德标准、社会的法律法规、自身的责任义务等等。在这些规则制约下,我们仍坚定地向有光亮的地方前行,是因为我们有一个信念:有光亮的地方是我们的出路,而且坚信到那里就有希望。每个人都追求幸福的生活,幸福是每个人的光亮。国家建设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是大家的光亮;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是共产党员及全人类的光亮。成功是我们的光亮,坚信自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这个信念越坚定,我们的毅力就越持久、越强大,离我们的光亮就越近。
因此,培养我们的毅力,需要强化我们的信念,要自强不息。
我吃饭有点“狠”
吃饭有快有慢,我的一位亲戚说我吃饭有点“狠”。因为我吃饭速度快,夹菜的速度很快,放在嘴里用劲地嚼,使劲地吞,像饿狼一样,有点狠,这个狠劲,不是我想展现的,是我十几年的部队生活养成的。
我是1991年冬季入伍的,刚去的时候,吃的馒头经常是半生不熟的,菜的品种少,调料少、油少,基本上就是水煮萝卜白菜。训练后吃不下饭,训练的强度又很大,头几天感到头晕眼花,体力不支,我知道是饿的。入伍参军,心中充满理想,但是“吃不下饭”这个困难必须解决。馒头在嘴里打转,咽不下去,就喝水冲下去,后来,干脆把馒头放在水里面泡,一喝就进去了。这样做的,不仅我一个,很多战友都是这样的,而且我们这一班,因为有了这个方法,吃饭的速度最快,十五分钟的吃饭时间,我们仅用两三分钟就解决了,还有十多分钟我们可以做好事,三个月的新兵学习,我们班被评为雷锋班,我把戴着大红花的照片寄回了家,那是我新兵生活中最开心的一刻。后来,生活慢慢习惯了,我也不需要喝开水咽馒头了,但是部队整体上还是要求作风过硬,吃饭要讲究速度。所以,咀嚼要用力,吞咽要快,在部队的十几年,在吃饭上我没有落后过。
从不适应到适应,从适应到形成习惯,从习惯到形成吃饭的品格,吃饭快,干事快,行走讲速度,工作讲效率。现在,我真正地懂得,品德形成的过程,需要好多年,而且光靠说教是不够的。行动形成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我吃饭有点狠,已经融进了我的性格,有时候想起细嚼慢咽对身体有好处,美味的饭菜,应该细细地品尝,可是品尝两下,不知不觉地又加快了,吃饭又开始狠了起来,特别是我吃饭的时候想事情,吃饭的速度更快。就会一个劲儿地狠吃,如果手中拿的是馒头,就一个劲儿地咬,一个劲儿地吞,差不多都咬到手指头了;如果夹的是一块脆骨,咬两下就吞下去了;如果吃的是一块鱼,咬两下连着鱼刺就吞下去了,而且居然没有被鱼刺卡着。妻子这时会问我:“你又在想什么了?”像我这样的吃法,速度就快,因此也节约了很多时间,别人吃饭要近半个小时,我只要十几分钟左右,一天三顿饭下来,我估计要节约四十分钟,相当于学校里一节课的时间了。
吃饭快的人很多,特别是当过兵的,我没有发现当兵的有吃饭慢的。所以,我们对当兵的有个印象:走路快、吃饭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