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全知道》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文化全知道-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古代跪拜礼中的九拜
  稽首——拜礼中最重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至地停留一段时间;
  顿首——次重者,行礼时头触地即起;
  空首——两手拱地,引头至手不着地;
  振动——哀恸之拜,两手相击而拜;
  吉拜——拜而后稽首;
  凶拜——稽首而后拜;
  奇拜——先屈一膝而后空首拜,汉代称雅拜;
  褒拜——答拜,也称“报拜”;
  肃拜——直立推手,用于军人。
  古代女子的成年礼是什么?
  各民族女子的成年礼是各有不同的,如古代汉族女子的成年礼是笄礼。
  笄礼是古代嘉礼的一种,为汉族女子的成年礼,俗称“上头”、“上头礼”。笄,即簪子。自周代起,规定贵族女子在订婚以后、出嫁之前行笄礼。一般在十五岁举行,如果一直待嫁未许人,则年至二十也行笄礼。受笄即在行笄礼时改变幼年的发式,将头发绾成一个髻,然后用一块黑布将发髻包住,随即以簪插定发髻。时间主要是设在女子的生日或者对其有很大意义的日子里。主笄礼者为女性家长,由约请的女宾为少女的加笄,表示女子成年可以结婚。贵族女子受笄后,一般要在公宫或宗室接受成人教育,授以“妇德、妇容、妇功、妇言”等内容,作为媳妇必须具备的待人接物及侍奉舅姑的品德礼貌与女红劳作等技巧本领。后世改为由少女之母申以戒辞,教之以礼,称为“教茶”。女子年十五岁,则称为“及笄”。
  对于笄礼,古之文献有相当多的记载。如《仪礼?士婚礼》记载:“女子许嫁,笄而礼之,称字。”《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古代男子什么时候算是成年
  古代男子,年至二十,便要在宗庙中行加冠的礼数。冠礼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为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分别代表拥有治人、为国效力、参加祭祀的权利。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并赐上一个与其才貌德行相当的“字”。
  古时候,不论男女都要蓄留长发的,等他们长到一定的年龄,要为他们举行一次“成人礼”的仪式。男行冠礼,就是把头发盘成发髻,谓之“结发”,然后再戴上帽子。在《说文》里记载:“冠,弁冕之总名也。谓之成人。”在《礼记?曲礼上》记有:“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举行冠礼,并赐以字。冠岁,意思就是男子二十岁了,说明他刚刚到了成人年龄,二十岁也称“弱冠之年”。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是怎么回事?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意思就是,即使是聪明能干的妇女,没米也做不出饭来。比喻做事缺少必要条件,很难做成。
  最先出现此意的是宋代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三记载:“晏景初尚书,请僧住院,僧辞以穷陋不可为。景初曰:‘高才固易耳。’僧曰:‘巧妇安能做无面汤饼乎?’”后来,宋代庄季裕在《鸡肋编》卷中提道:“谚有‘巧媳妇做不得没面馎饦’与‘远井不救近渴’之语。陈无己用以为诗云:‘巧手莫为无面饼,谁能救渴需远井。’遂不知为俗语。”此谚形式历元、明、清而未定。《古今小说?吴保安弃家赎友》:“张氏劝止之曰:‘常言“巧媳妇煮不得没米粥”,你如今力不从心,只索付之无奈了。’”《红楼梦》第七十五回:“贾母笑道:‘正是巧媳妇做不出没米儿粥来。’”直到今天才基本定型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秦牧《〈艺海拾贝〉跋》:“缺乏生活知识,任何有艺术技巧的人也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什么形象、概括、虚构、想象,都只好‘停工待料’。”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二篇 民间风俗(3)
“打牙祭”的来源
  “打牙祭”指的就是吃肉,反映的是四川人的祭祀习俗。此词在四川等地区使用十分广泛,究其来源,有多种说法,主要有三种:
  一说旧时厨师供的祖师爷是易牙,每逢初一、十五,要用肉向易牙祈祷,称为“祷牙祭”,后来讹传为“打牙祭”;
  二说旧时祭神、祭祖的第二天,衙门供职人员可以分吃祭肉,故称祭肉为“牙(衙)祭肉”;
  三说“牙祭”本是古时军营中的一种制度。古时主将、主帅所居住的营帐前进,往往竖有以象牙作为装饰的大旗,称为“牙旗”。每逢农历的初二、十六,便要杀牲畜来祭牙旗,称为“牙祭”。而祭牙旗的牲畜肉(又称为牙祭肉),不可白白扔掉,往往是将士们分而食之,称为“吃牙祭肉”。
  中国的“伯、仲、叔、季”是怎么回事?
  在先秦时期,姓不但是女子能否与男方婚配的重要标志,而且还具有区别女子结婚与否的重要作用。因为那时的女子虽有名字,但限于周礼“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的规定,女子的姓于是担负社会通用的名的作用。未婚姑娘为了加以区别,一般在姓前冠以孟(伯)、仲、叔、季,用以表示老大、老二、老三、老幺这种排行。如古书所记孟姜、仲子、叔姬、季某,意即姜家的大女儿,子家的二女儿,姬家的三姑娘,某家的幺姑(哭倒长城的孟姜女并不姓孟,而是姜家的大女儿)。女子嫁出去以后,一般用丈夫的姓和娘家的并列称某某氏,如一位姬姓女子嫁给卫国大夫孔圉做妻子后,就叫孔姬;若是李姓女子嫁给张姓男子,婚后只能称为“张李氏”或“李氏”,这种称叫方式在当今某些农村还能见到。
  根据《国语辞典》记载:“孟、仲、叔、季,兄弟姊妹长幼之别字也。”同时,伯、仲、叔、季,也是指兄弟长幼的次序。辞典的解释为:“兄弟排行的次序,长兄为伯,次为仲,又次为叔,最幼为季。若兄弟三人,则称孟、仲、季。”
  刘邦为什么又被叫做刘季
  刘邦在未称帝之前有人叫他为“刘季”,这与我们在上文所提到的一些伯、仲、叔、季常识有很大关系。古代人十分讲求辈分,但是穷人家孩子的名字,家里人往往不太重视,于是往往用一些辈分作为孩子的名。古时候对上了年纪的男子、妇人分别尊称为公与媪,兄弟排行的次序以孟、仲、季相列。刘邦因为出身寒微,世代务农,所以和其他穷人家的孩子一样连个正儿八经、像模像样的名字都没有。于是人们就把刘邦的父亲就叫刘太公,母亲叫刘媪。家中刘邦兄弟三人,大哥早死,二哥叫刘仲,他是老三,理所当然地就叫了刘季。
  “左眼跳财、右眼跳灾”的说法对吗?
  在生活中,不少人都有过眼皮跳的经历。跳动多出现在上眼皮,有时也会在下眼皮,不为人的思维和意识所控制。眼皮跳分为生理性和心理性,前者一般很快就会过去,有时候也会持续几天;而后者比较严重,呈进行性发展。
  民间常有“左眼跳财,右眼跳灾”的说法,因而右眼皮跳动会让很多人担心。有些算命先生利用人们的这种恐惧心理,逐渐编造出一系列的迷信谎言。其实也并非所有时间右眼跳就意味着破财等不好的征兆。如他们认为:子时,即23点~01点前,左眼跳意味着意外之喜降临,会有不错的好运;而右眼跳就是有人请你吃饭,可以省下一笔钱,但是这个人的目的不明,你要多多斟酌。丑时,即01点~03点前,左眼跳就是家中最近很麻烦,大小事困扰着,不知该怎么办,短期内一筹莫展;而右眼跳就意味着有人思念你,有可能是家中长辈。等等,不一而足。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二篇 民间风俗(4)
但医生并不这么认为,眼皮跳实际上就是神经兴奋度增高的表现。面肌痉挛引起的眼皮跳,绝大多数是单侧的,双侧的很少。如果是较短时间的眼跳,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不必惊慌;但是如果连着好几天两眼都跳,那就该去看看医生了。
  比“6”和“8”还吉利的数字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也到处充满神秘的“7”:光分“七色”、音分“七阶”、人有“七窍”、诗谓“七绝”、佛解“七苦”、医称“七伤”;人的孕期为40周;牛羊等生灵孕期亦为“7”之倍数:21天出鸡,28天出鸭,蚕蜕也是7日一次。
  俞伯牙发脾气摔烂的古琴也是七弦,据《五知斋琴谱》考,这七弦是金、木、水、火、土对应宫、商、角、徵、羽五音,加文武声“少宫”、“少商”构成的。估计如果少几根——像吉他似的六弦,或像贝司似的四弦,就很难奏出《高山流水》般的清绝悠远。
  佛经记载,人去世要七七四十九天才魂魄散去,除了极善之人直升极乐、极恶之人直堕地狱外,普通的凡人,在死亡与转生投胎之间,都有段过渡时期,叫做“中阴”或“中有”。
  大门前为何有狮子把门?
  东汉年间,狮子被作为礼物送给中国的皇帝。随着佛教的传入中国,被佛教推崇的狮子在人们心目中成了高贵尊严的灵兽,和麒麟一起成为中国的灵兽。狮子随之开始出现在重要建筑物的正门两侧。
  按照传统习俗,成对的狮子是左雄右雌,还可以从狮子所踩之物来辨别,蹄下为球,象征统一寰宇和无上权力,必为雄狮;脚下踩着幼狮,象征子孙绵延,是雌狮。
  趣味链接:大象把门
  在一些富丽堂皇建筑的大门两侧,不时可以见到有大象巍然挺立。这似乎与传统习俗并不吻合。
  在传统文化中,一般认为,大象善于吸水,水为财,因此,凡家居大窗见海或水池者,均可称之为“明堂聚水”,这时可以摆放一只大象,以求吸纳外界的财源。同时,传统文化认为,大象禀性驯良,放在家中吉祥如意,放置时应该放在室内,以求得全家的平安。
  谁的画像可以作为门神来用?
  门神系道教因袭民俗所奉的司门之神。民间信奉门神,由来已久。《礼记?祭法》云:“王为群姓立七祀,诸侯为国立五祀,大夫立三祀,适士立二祀,皆有‘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