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人生:陈逸飞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视觉人生:陈逸飞传- 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陈逸飞把1980年至1991年的创作称为第二个创作阶段,这一阶段的创作,可以称之为陈逸飞的第二个创作阶段。他认为在美国的这10年是他艺术技巧的巩固期,在艺术上更加精耕细作,个人风格更明晰更丰富。如果说陈逸飞在第一个阶段的绘画创作更多地受到前苏联艺术的影响的话,那么第二阶段在美国为主的创作则更多地受到欧美绘画艺术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陈逸飞在海外生活和创作的这些年,在对比中更深刻地体味了中华文明,这也体现和沉淀在他的绘画作品中。
  蒋祖烜在叙述陈逸飞人生历程和艺术历程的时候,对画家第二个创作阶段的创作是这样评价的:“陈逸飞最早萌发在作品中的崇高、悲壮的美感是易于从他的成名作《红旗》、《黄河颂》、《占领总统府》中领略的。后来,陈逸飞的笔触集中在女性身上,从西方当代女性的典雅到近代东方女性的华贵直至藏族女性的执著,尽管面貌各有不同,时代、气质、服饰,乃至形体与面容差异甚远,但无一不是渗透着优美的古典风韵的理想人物。有的批评家批评陈逸飞浓厚的‘怀旧’意识,认为陈逸飞带给人们的是一幅虚幻的图景,是被剥离了历史语境的图像。以优美的姿态向人们招手微笑,并告诉你旧的就是美好的。但是,在我看来,陈逸飞油画即便是对旧时人物、场景、故事的描摹,也暗示着某种以今天作为参照的对比。‘海上旧梦’系列就是一个可供剖析的个案。作者在表现旧上海的富户豪门醉生梦死时,无疑是持明显的批评性倾向。而‘水乡系列’尽管也是追忆过去的岁月,则完全可以从中观照对美好未来的憧憬。”(《理想的歌者——读陈逸飞》,《理论与创作》1999年3月)蒋祖烜曾广泛搜集和阅读过有关陈逸飞的文章和资料,并编成《神话陈逸飞》一书交由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蒋祖烜仔细研读过陈逸飞的作品,还多次前往上海与陈逸飞进行访谈交流,因此他的评价值得重视。
  陈逸飞第二个创作阶段的绘画成就,具有风格的深层次一致性与风格的延伸性求变性。其实,在艺术家那里,这风格的两面总是会趋于一致的。
  

第六章 重返申城弄画笔(1)
(1992年5月—2005年4月10日)
  1992年5月,陈逸飞回国准备下一轮的油画创作,他在上海为油画创作拍摄一批素材像带,拍摄中发现应该拍的东西很多,越拍越多,便想起用这些素材拍一部电影。这电影一拍就是一年半;从此便留在了上海,开始了以国内为发展重点的阶段。
  重返上海
  人们一直把陈逸飞划分在中国当代画坛的海外军团那个方阵。彭利铭在《成就显赫的海外军团》一文中说:“当今画坛,海外群体是一支绝对不可小视的军团,在美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在世界各地都留下他们的足迹。丁绍光、陈逸飞、石虎、徐希、宋涤、朱军山、柯良、田雨霖以及回国定居的杨明义、史国良等。他们虽然大多数是单兵作战,艰辛地开拓着自己的艺术和市场,却为了让外国人了解中国的民族艺术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中国文化报》2000年7月31日)这是有道理的,因为陈逸飞已经加入了美国国籍,是美籍华人。
  这不影响他在中国国内的发展。实际上,陈逸飞自上一个世纪90年代初以来,基本上是据守国内,以上海为中心,向国内和国外两大市场进击。
  陈逸飞总是在辉煌的时刻实施战略转移,人们可能没有想到,他把着重点移到国内。
  他前往美国发展的时候,也是他在国内取得重要艺术成就,引人注目的时刻。70年代,陈逸飞以他的《红旗》、《黄河颂》、《占领总统府》、《踱步》等引人注目的绘画作品,进入到中国美术的前沿地带,奠定了他在中国当代美术史上的地位。
  人们正期待着他奉献更重要的美术作品,他却开始了更加宏大的构想,暂时停下手中的画笔,到美国像普通大学生去留学一样,一边打工一边上学。一个在国内已经有成就有名气的画家,完全可以一边创作一边享受生活,可他却要求自己从零开始。
  到90年代初期,经历10年的艰辛开拓和积极进取,陈逸飞在美国甚至整个欧美都立住了生活的脚跟,取得了艺术地位,稳稳地进驻了艺术市场。
  陈逸飞经常到国内探望亲友,深入生活,积累素材,交流艺术。回来的次数多了,走的地方多了,接触的面广了,陈逸飞发现自己的家乡、自己的祖国发生了全面的巨大的变化,现在的中国处在一个和平的建设时期;经历过10年###的他,感受到国内安定和谐的良好局面;经历过饥饿的他,目睹十几亿中国人正在逐渐富裕起来。陈逸飞想起徐悲鸿、林风眠、颜文梁等等这些前一辈画家,在祖国危难的年代,学成后赶回国内,为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贡献青春。现在自己的国家既没有战乱又逐渐富裕起来,自己应该赶回去参加建设。在很多人看来,陈逸飞在纽约,房子、画室、票子、名声,什么都有了,还回来再创业干啥呢,但陈逸飞不这样想。他把这次回来当作自己人生的重大机遇。
  上海,他长大的上海,他求学的上海,他第一次创业的上海,这次回来创业陈逸飞又选择了上海。陈逸飞常说,我是上海人,是上海的一份子,有着深深的上海情结,似乎永远是属于上海的,应该为上海做点事情作出贡献,做一个无愧于家乡的人。陈逸飞在文化的意义上是属于上海的。
  地点选在了上海,但从国外归来,心里想着的不只是上海,而是整个国家,整个中华民族。这种感受,只有长时间旅居过海外的人感受才会那么深刻。“我虽然在美国生活十几年,但我身上流的是中国人的血。改革开放后,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日益提高。国家强大了,民族强大了,为画家走向世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艺术舞台,身逢盛世,感到无比幸运。在外国新闻媒体对我的报道中,总要提到中国当前的发展,使我深深感到身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背靠‘大树’,人家就不敢小看你。作为走向国际的中国艺术家的一份子,肩负弘扬中华文化艺术的重担,有一种使命感和荣誉感。”(莫利亚:《荣辱不惊——访杰出油画艺术家陈逸飞》下)在海外生活了10年的陈逸飞,常常把一个人和一个民族联系起来想,只有祖国强盛,自己才生活得有底气。
  陈逸飞把落脚点定在上海,辐射全国,面向世界,是因为他觉得上海这座城市本身就是面临海洋面向世界的,有利于国际交流和国际合作,争取尽可能广阔的市场。他本人就是海派文化的结晶,他喜欢海派文化,他也善于在海派文化中腾跃。“人们对上海文化现象的一种称呼就是海派。也许有的人把它称为褒义词,也有人认为是贬义词。作为我个人来说,我认为海派文化是一种文化特性的描述,我想更重要的不在乎这样一个名称,而是在于它的文化特质。”
  这次回国再创业,是随着回国密度的加大,频率的增高,逐渐稳定下来的。在传媒上,我们看到,有人说陈逸飞1990年回国发展,有人说陈逸飞1991年回国发展,有人说陈逸飞1993年回国发展,有人说陈逸飞1994年回国发展,其实都是对的,因为陈逸飞回来发展后还不断在中国和美国飞来飞去,往返在两地。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六章 重返申城弄画笔(2)
如果一定要说一个年份,可能是1992年比较准确。这一年,陈逸飞除了继续绘画,他已正式开始筹备电影《海上旧梦》,这就决不是一天两天的安排了。这一年,邓小平到南方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巩固了改革开放的势头,加快了改革开放的步伐。这应该也提高了陈逸飞在上海创业发展的信心。
  大学毕业后的第一次创业,陈逸飞只是一个方向,就是拿着笔绘画,在当时的条件下也只能绘画,没有条件干别的。现在的回来创业,环境和市场完全不一样了,陈逸飞的才能也不一样了。他继续绘画的同时,投拍执导电影,创服装品牌,创办模特公司,开设网站,经营杂志书籍,多方出击,全面开花,置身改革开放大潮,实践文化产业。
  当然,绘画是陈逸飞的立身之本,他始终把作画当作第一件大事,画家是他的基本身份。
  市场检验
  1991年9月,陈逸飞的《浔阳遗韵》首创中国油画作品过百万元的纪录。佳士得拍卖公司独创新意,首先在香港举行中国当代油画拍卖专场,获得成功。陈逸飞的人物画《浔阳遗韵》大幅作品,拍卖前估价为三四万港元,没想到拍卖时被追抢到1375万港元成交。这一成交价比林风眠的《裸女》的成交价715万港元高出近一倍,创历史新高。
  《浔阳遗韵》的高价成交,使中国油画家们大受鼓舞,也改变了国际艺术市场对中国当代油画的看法。
  陈逸飞本人也很兴奋,但他兴奋的不只是因为自己的油画作品创了中国油画的拍卖天价,而是兴奋于中国油画走向世界的大门已经打开,中国油画走上了宽阔的大道。针对这次拍卖,陈逸飞兴奋地说:“我一直在说,从中国油画发展的整体来看,这次拍卖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始。这次是中国油画首次进入国际拍卖,而且是由佳士得公司这样权威的艺术品拍卖机构来主持,拍卖的成交率占全部作品的927%,这是不容易的。原先我们最担心的就是整个拍卖的结果。当然现在的结果也不能说是最好的。总之,中国油画艺术走向世界的门已打开,这是全部意义所在。我想告诉国内的朋友们,佳士得公司已将中国油画的拍卖正式列入计划,今后每年两次在纽约、两次在香港组织拍卖。人家搭好了台让我们登场,唱得如何就是我们自己的事了。”(杨梢《中国油画:门已经打开》,《文艺报》1993年8月28日)后来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