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人生:陈逸飞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视觉人生:陈逸飞传-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一看就知道他在这方面下过功夫。
  1964年,陈逸飞在这前后有机会看到一些前苏联的电影和波兰的电影,他随即把电影里的内容和画面当作自己练习绘画的内容。陈逸飞跟伙伴们玩摔跤的游戏,把右小腿弄骨折了,有近两个月的时间在家卧床养伤。陈逸飞想,一边养伤还可以画点画。画什么呢,他想起自己看过的那些前苏联电影和波兰电影的画面,于是凭着自己的记忆把电影内容画成一本又一本彩色的画页。这段时间的记忆绘画,还真给他后来的色彩使用和图案构思添加了功力。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四章 上海时期的绘画(1)
(1965年7月—1980年8月)
  陈逸飞走上艺术道路的第一个阶段,应该是1965年至1980年。陈逸飞自己习惯于把1966年至1976年称为他自己的第一个创作阶段,并称这个阶段为“走钢丝般”的创作阶段。这个历史阶段,确实是像走钢丝。
  这个阶段正是“文革”前后。余秋雨把“文革”分为这样几个阶段:“文化大革命,现在一般人总是粗粗地说是‘十年浩劫’,其实按我的实际感受,应分成几个阶段,供今后的‘文革’史家参考。‘文革’的酝酿期大概两年,正式起步期是一九六五年,标志是‘走资派’这个概念的确立以及姚文元开始批判吴晗;爆发期是一九六六年五月至六月,标志显而易见;一九七一年是它的逻辑终点,标志是林彪事件;一九七六年是它的历史终点,标志是毛泽东主席去世和‘四人帮’的倒台;一九七八年是它的思想终点,标志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余秋雨:《借我一生》,第236…237页)陈逸飞这个阶段的创作正是在这前后。
  把1977年至1980年放到第一个创作阶段来叙述,是因为这几年的创作是前些年创作的一种继续,在气势和风格上都是《红旗》、《黄河颂》的一种精神延伸和深化;又因为这3年是陈逸飞后来新创作的一种过渡和准备,像1979年创作的《踱步》,既不像往日作品那么追求写实,又不像后来作品那么追求浪漫,它是写实浪漫主义的筹备和萌芽。
  游走钢丝
  1965年,陈逸飞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大学部提前两年毕业,分配到上海油画雕塑创作室,成为一名专业画家。这是一件令人羡慕的事,但是接下来的事情并不那么顺利,因为社会大环境很快就发生了变化。
  1965年,全国性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开始了,当时中央下发的文件是《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因此这次运动的全称应该是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各地高校的师生大多都被派往农村,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陈逸飞也参加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不过他没有被派往农村,而是被派往“上海城市阶级教育展览会”工作,为教育展览作画,这也使他有机会参与制作连环画与插图。这类艺术作品的创作,要求艺术性与新闻性的良好结合,一方面要求生动传神,一方面要求时间速度。这种创作也还是给陈逸飞积累了一些经验,让他从中体会到怎样运用画面来表现自己的情感。这段工作经历,陈逸飞还获得了另一大收获,就是有机会与著名连环画家和插图画家贺友直、顾炳鑫、刘旦宅等人交往,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也给自己增添了信心。
  1966年,“文化大革命”运动来了,陈逸飞的家庭受到了冲击,启蒙老师孟光受到批判,油画老师俞云阶受到打击。陈逸飞的父亲是化学工程师,自然是逃脱不了的,这时这个家庭的状况可想而知。为了躲避“文革”的更大冲击,陈逸飞白天躲在宿舍里画画,既是一种寄托,也是一种提高,到了晚上,就躲回家里。他父亲被红卫兵经常拉去批斗,罪名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只有这个家,是个相对安静的港湾。社会###,家庭受冲击,陈逸飞是在这种条件下坚持了自己的绘画道路。
  能够从“文革”的深重灾难中走过来,陈逸飞认为这跟他的为人有关系,他的做人原则是,做人做事不要做给别人看,要做得有意义,对社会有用。陈逸飞总结自己的青年时代,概括了三条:第一是做人,“诚”字很重要,对人、对事、对事业都要讲一个“诚”字;第二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这个喜欢是与社会与时代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要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大众;第三是要学习,学好了一门本领,就能够在时代队伍中不落伍。陈逸飞认为,在追寻人生的道路上,还要有诚挚的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有了诚挚的性格,再加上从容的态度、积极进取、诚恳有为的精神,一旦拥有天时、地利、人和,就会获得成功。陈逸飞正是以这样的人生态度和人生行为从灾难中走出来的。
  1965年至1980年,陈逸飞为中国画坛奉献了一批绘画作品,其中有1968年的《知识青年的楷模——金训华》,1971年的《开路先锋》、《红旗》,1972年的《黄河颂》,1973年的《南来北往》、《鲁迅在厦大》,1974年的《写于长夜——鲁迅》,1976年的《刊物上的婚礼》,1977年的《占领总统府》,1979年的《踱步》等。那些年,中国的社会背景特殊,文化环境微妙,创作条件不佳,一些画家干脆把画笔深藏箱底,不再作画,一些画家则让自己的画作成为政治的附庸,失去了艺术成分。只有陈逸飞等少数画家在“走钢丝般”的历史阶段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既没有丧失文化良知,又没有失去艺术追求,难能可贵。
  

第四章 上海时期的绘画(2)
陈逸飞没有在“走钢丝般”的感觉中放弃,而是在逆境中寻找自己的艺术出路。这种特定历史环境和历史条件下的敲打,让他从另一个层面上识别和处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感性与理性的关系,建立了特殊而鲜明的艺术色彩感,增添了艺术造型的厚度和硬度,善于对宏大场面作群体构建。特殊的历史阶段,陈逸飞在人生沉浮和艺术沉思中早早成熟。
  回顾那段特殊的历史,回顾那段历史中的艺术行为,很多艺术家都只能摇摇头说,那是一段被耽误的宝贵光阴;很多艺术家则只能叹息说,那个阶段的所谓创作不堪回首,不值一提。陈逸飞不同,他把那段钢丝走完了,人们当时和现在都认为他的钢丝走得还行,还在钢丝上表演了一些特技和亮相的动作,他自己也从不把这段人生经历和艺术经历视为可悲可叹的蹉跎岁月,他倒是有些自豪。可能因为陈逸飞自小在上海长大,而上海是中国的城市里受西方文化渗透最深刻最广泛的地方,他的作品多少有些西方绘画艺术影响的痕迹,在当时被一些人认为有些“西化”、“颓废”。现在看来,正是陈逸飞多出来的这点西方文化,才使他的画比人高出一筹。这也正是陈逸飞珍视那个阶段画作的缘故。
  谈起这个阶段的创作经历,陈逸飞曾经说,对在上海时期的作品,我今天回过头来看还是有一种非常特殊的感情。人生的路程就像一个一个小站,一个画家每一个时期都会有他自己的代表作品,不管是好是坏,对画家个人来说都是重要的。陈逸飞还举例说,《踱步》一画在各地多次展出,并在各种杂志中出现。他说,我很看重这些作品,我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地走过来的。我会如数家珍似地不断记起我曾画过的重要作品。
  陈逸飞这个阶段的一些画作,不仅是他个人创作历史上的重要作品,也被视为中国油画在这个阶段的重要作品,而且他后来在新的历史阶段的创作也正是以这些作品为重要起点的。这是一个高起点。陈逸飞说:“我21岁时画《红旗》、《开路先锋》等,1972年画《黄河颂》,‘文革’刚结束画《占领总统府》,1978年的《踱步》,后来画的乐手、水乡、肖像,开始参加拍卖后的《夜宴》、《玉堂春暖》、老上海、西藏等等,都有一脉相承的东西。”(谭璐《六问陈逸飞》,《北京青年报》1997年2月15日)当新的历史阶段到来的时候,陈逸飞的起点就跟别人不一样。
  ###的日子,全国的大中学生几乎都在“大串连”,陈逸飞也趁这个免车费免餐费旅行的机会,与一批青年画家朋友相约外出,伴随“返校兵团”参与“大串连”,在各地宣传“文革”,更多的是游览山水,下广州,上北京,积累了诸多的绘画素材。一路上陈逸飞想得更多的是绘画,与画家伙伴聊得最多的也是绘画。
  那时创作室的画家常被安排去户外街边的墙面上作画,那时流行把宣传画画在街头的墙面上。画艺超群的陈逸飞,常常出现在街头作画的现场,在墙面上绘制毛泽东主席头像,绘制其他宣传画。除了不断在上海街头作墙面画,也常被派往北京,在闹市区当众作墙面画。这种墙面画,面积大,操作难,但这也提升了陈逸飞把握巨幅画作的艺术能力。作画时,观者云集,作品完成后,则万千人次,人人过目,由此也提高了陈逸飞的声誉。
  英雄色彩
  陈逸飞1968年的重要作品是与业余画家徐纯中合作创作的水粉画、油画《知识青年的楷模——金训华》。金训华是为抢救国家财产与洪水博击而光荣牺牲的青年楷模。金训华与管根诚、陈健等知识青年,于1968年5月29日来到黑龙江省逊克县双河村插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金训华落户双河村的第78天,8月15日,大雨导致山洪爆发,眼看国家财产将被洪水卷走,金训华和管根诚、陈健三人同时跳下洪流中抢救财产。由于洪水过猛,三人都被卷入洪水里。这时村里的民兵连长和几个民兵赶来了,把管根诚救了起来。在接着抢救金训华和陈健的过程中,金训华用最后一点力量把陈健托出水面,陈健获救了,金训华却沉下了水底。这位为救物救人而牺牲的英雄金训华,被视为青年楷模。陈逸飞和徐纯中根据金训华的事迹创作了《知识青年的楷模——金训华》。这幅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