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讲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论语 讲义- 第2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
  “论笃”就是言论诚恳,“是与”表示赞许,“色”指脸色,“色庄“即装出庄严的脸色。孔子说,我赞许说话诚恳的人,但是那些说话很恳切的人真的是君子,还是不过装出一副很严肃、很庄严的神色?孔子其实是说不能以现象判别人,而要看其本质。不能仅听一个人的言辞,表面上说要怎么怎么样,是怎么怎么样的人,还要看他所为,才能看出到底他是真君子还是伪君子,是确实好还是道貌岸然。我们看人不能被表象迷惑,不能以貌取人。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闻斯行诸”,就是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子路问,闻斯行诸可以吗?孔子就说,父亲和哥哥都还活着的时候,你怎么能闻斯行诸呢?意思就是父兄在的时候,你要先请示父兄的意见,然后才能去行动,而不是一听到就去做。因为子路好勇,急性子,听到什么就立刻去做,往往忽略了和人商量,前面所说“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就是对子路这种性格的描述。所以孔子用这个话来启发他。冉有也来问孔子,闻斯行诸可以吗?孔子说,听了就去做。你看,孔子对子路和冉有说的完全不一样,对冉有说听了就做;对子路说,你父兄都还活着,你怎么能听了就做呢?公西华就纳闷了,问老师,子路问闻斯行诸,冉有也问闻斯行诸,一样的问题,你怎么回答得不一样呢?孔子就说,冉求这个人,他畏首畏尾,行动跟不上,今年听的,可能后年还没去做;而子路这个人,好勇过人,好勇过人就是“兼人”,子路太勇于行动了。所以对冉有要鼓励他前进,让他去做;对子路要抑制他前进,让他知退。这是孔子的因材施教。对性情鲁莽的人,孔子叫他要慢慢做;对性子本身就比较慢的人,就叫他快一点做。圣人的一进一退都是要匡人以中正,使人进入中正之道。过犹不及,太进的、太退的都要匡正,使之符合中庸之道。孔子的伟大之处正在于他总是从每个活生生的个体生命出发去引导人,而不是古板教条地一刀切。这也看出孔子对人的充分尊重与关注。孔子的学问就是生命的学问,孔子的教育就是人的教育。
  

先进第十一(7)
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孔子在匡国被包围,师徒失散,颜回最后赶到。孔子说,我以为你死了。颜回说,老师在,我颜回怎么敢死呢?这是一段真实生活场景的记录。混乱之中,孔子担心颜回死了——颜回是孔子最关心的弟子,他这种担心是人之常情。颜回经过离乱再见到老师,当然异常高兴。所以他说老师在,我颜回怎么敢死呢?这段话既记录了孔子与颜回之间的师徒深情,又表现了颜回对孔子的深深的信仰,在生死离乱之际,颜回的全部信念都来自孔子,只要有孔子在,再大的困难都不是困难。孔子已变成了颜回的精神支柱,支撑着颜回的生命。然而不幸的是颜回终于还是死在了孔子前面,宁不悲夫,真是一语成谶。
  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曰:“然则从之者与?”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
  季子然是鲁国权臣季氏的子弟。季子然问孔子,你的两个徒弟子路和冉有可以称得上大臣吗?孔子说,我以为你是问谁哟,结果是问的子路和冉有。“曾”相当于“乃”。孔子是故意这么说的,表达一种轻视的语气:我以为你有什么奇异的问题,结果你是问这个。因为季氏是当时的乱臣,而孔子的学生冉有和子路又去给季氏做家臣,孔子对此是很不满的,所以他用一种轻视的语气表达不满。孔子接着说,所谓大臣就是要“以道事君”,能够以大道来侍奉国君,来匡正国君的人。如果不能这样,就辞职不干。子路和冉有啊,“可谓具臣矣”。什么是“具臣”?充数的,只是充数的臣子而已,并不是真正的大臣。季子然听说冉有、子路只是充数之臣,又问,那他们会一切听从季氏吗?——既然他们不能起到匡正的作用,那是不是国君说什么他们就做什么呢?孔子说也不是,他们做季氏家臣,虽然不能起到匡正季氏的作用,但是你要他们去杀父,去弑君犯上的话,他们也不会做的。孔子这段话是有深意的,因为当时季氏想篡权,篡权就相当于杀父弑君。冉有和子路是不会跟随季氏犯上作乱的,对这一点,孔子是很有自信的。一方面他对他的弟子有不满,但是另一方面,也相信杀父轼君这种事情他们是不会做的。另外这也是暗示季氏不要去做大逆不道的事,做这种事是没有谁支持的。
  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
  这又是孔子在评说子路了。子羔也是孔子的弟子,就是前面所说的高柴,年龄比较小,还没有严格地读书受学。子路当时是季氏的家臣,他让子羔做费城的地方官,“宰”就是主宰之官,一个地方的首长。孔子就说,你简直是在害人家的孩子,误人子弟。“贼”就是害之意。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子羔虽然资质很聪明,但是他还没有读书求学,还没有真正闻道、得道,就让他去做官,你这是害他。子路说,有人民,有国家,何必要读书才是学习呢?意思是说,老百姓啊,社会事务啊,就是社会大学,让他去做官,就是让他在社会大学里去学习,何必非要坐下来在学堂里读了书才去做官呢?就让他边做官,边在社会大学里锻炼自己吧。比如说,你出来打工了,然后你就把你叔叔的儿子也带出来打工,他才十三四岁,初中都没读完。我就说,你是误人子弟啊,人家这么小,初中都还没读完,就出来打工,让他把书读完了再出来做事嘛。你说,何必让他读书呢,在社会上不是一样在学吗,学到的还更多。孔子说,所以说,我最讨厌你这种花言巧语、诡辩的人了。他这是在骂子路。孔子认为子路明知自己错了,还在那儿诡辩。因为要做好官,要为民之父母,那是很不容易的事情,要先学习,读书明理,正心修身,才能治国平天下。一个人,书都还没读好,还没有形成明确、清晰的价值观,你就让他出来做事,在这种声色犬马的环境里边,很容易就被社会吞噬了。你说我们现在在社会上也是可以学习的,可是他自己还没有正知正见,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你就让他到社会当中去混,他自己根本无法辨别是非善恶,利弊美丑,他如何自立于社会?所以现实当中,没有读书就出来做事的人,不被污染,不被大染缸染坏,还能够固守气节、固守本心的人是很少很少的。一般即使不学坏,也是随波逐流。孔子这句话很有道理,为什么要先读书才出来做事呢?其实读书的过程,使人了解圣人之道,知道圣人之心,借此引导以树立一套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了辨别美丑善恶的标准、尺度,然后再出来做事,他才知道哪些事能够做,哪些事不能做,哪些是有利于国家民族、有利于社会的,哪些是有害于国家民族、害人害己的。这样就不会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社会当中虽然也有学问,但是毕竟更多的是功利之学。
  

先进第十一(8)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这是本篇的最后一章,也是《论语》中最长的一章,共三百一十五字。这一章很重要,历朝历代有许多种讲法。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四个人陪孔子坐着。孔子说,不要以为我比你们大几岁,你们就什么都不敢说了。你们就当我不在场一样,随意地说吧。孔子和学生们一起交流,其和蔼谦逊由此可见。孔子说,你们平时常常说没有人知道你们的才华,不用你们,假如有人认识你们的价值要用你们,你们将要怎么样啊?子路很急躁,第一个就发言了。这里先解释一下这段话中几个不好懂的字词。“率”表示轻率。“摄”表示夹。“饥”,粮荒;“谨”,菜荒,合起来指灾荒。“比及”,等到。“方”指礼仪。子路说:一个有千辆车子的国家,夹在大诸侯国之间,又时常受到别国军队的侵略,再加上灾荒,如果让我子路来治理的话,只用三年的时间,我就可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