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教育学-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教育的起源: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利托尔诺;心理起源论,孟禄;劳动起源论,马克思。
教育:广义的教育是以影响人的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狭义的教育是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承担的目的明确、计划周密的以影响人的发展为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最早将教和育二字连用的是在战国时期孟子在其《孟子,尽心上》
以教育自身特征发展划分基本阶段:原始状态的教育,古代学校教育,近代教育和现代教育。
教育发展历程:个别教育阶段,学校教育阶段,终身教育阶段。
学校教育阶段诞生于奴隶社会,学校诞生的条件是:1、生产力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社会能够提供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能让一部分人专门从事教和学的活动;2、文字的产生和广泛使用;3、出现了一批脑力劳动者
斯巴达是一个崇尚武力统治的农业国家,奴隶主为了对内加强统治,对外掠夺扩张,以国家名义建立“尚武”学校,招收体格健壮的统治阶级子弟,将他们培养成效忠统治者的武士。雅典是一个商业发达的国家,奴隶主之间的争斗十分复杂。各奴隶主为了培植自己的力量,争相开办私立的“崇文”学校,主要培养学生的军事、商业和政治才能。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欧洲教会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罗伯特。欧文与1802年创办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标志着幼儿教育的诞生。
1902年以题本学制为蓝本,颁布“壬寅学制”,但未实施。
1904年修改后颁布“葵卯学制”,它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法令的形式公布并在全国推行的学制。
1559年起,德国的一些城市先后颁布了义务教育法,这是最早的义务教育法。
中国于1986年4月12日颁布《义务教育法》。
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孔子从人的本性入手,提出性相近,习相远的观点;孟子提出培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的教育目标。
战国后期的《学记》,是世界教育思想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文献。
西方古代的教育思想:苏格拉底,“产婆术”“助产术”;昆体良《雄辩术原理》 西方第一步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维多利诺,第一个新式学校的教师
培根,英国哲学家,首次把教育问题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提出来,把它理解为“讲述与传授的艺术”
夸美纽斯:1632年完成《大教学论》作为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赫尔巴特: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被认为是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学科形成的标志。第一次提出要使教育成为科学,他的主要贡献是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可以说是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第二章 教育功能
教育功能的分类:从教育作用的对象: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从教育作用的层次:基本功能和派生功能;
从教育作用的方向与表现形式: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从教育作用的性质:自我保存功能与自我更新功能。
教育功能的特征:客观性,整体性,层次性,迟效性。
个体发展的特征: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影响个体发展的基本因素:遗传素质(物质前提),环境(重要影响作用/决定作用),学校教育(主导作用)
对教育起制约作用的社会要素:人口状况,科技和经济发展水平,政策性因素,社会文化。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教育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教育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教育的人口功能:提高人口质量的关键,调控人口数量的重要手段,可以促进人口的迁移。
教育目的体系一般有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学段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科室教学目标等构成


第三章 教育目的
1906年学部奏请朝廷颁布了“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教育宗旨。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明确提出了培养“哲学王”的教育目的;
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
昆体良提出了培养“雄辩家”的教育目的;
17世纪英国教育学家洛克提出过培养“绅士”的教育目的;
19世纪英国教育学家斯宾塞提出了“为完满生活做准备”的教育目的说。
教育目标体系的组成: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学段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的性质: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实现性与超越性的统一,理论抽象性与实践操作性的统一。
教育目的的作用:导向作用,选择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卢梭、杜威、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
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荀况、柏拉图、荀子、涂尔干。
形式教育论,又称为训练理论,其理论基础主要是官能心理学。主要观点有三个方面:一是教育的任务在于训练心灵的官能。二是教育应该以形式训练为目的。三是学习迁移是心灵的官能得到训练而自动产生的结果。
实质教育论,又称“滋养理论”,其理论基础主要是联想主意心理学。观点主要有:一是教育在于提示适当的观念来建设心灵,教育的任务是以观念来充实心灵的内容;二是教育应该以实质为目的;三是必须重视课程和教材的组织,心灵靠观念的联合以组成概念和范畴。
1995年3月18日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2001年6月,对教育方针进行了新的表述,“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四章 教育主体


学生的基本特点:学生是能动的人;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完整而独立的人;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区别于社会上其他人的重要特点,学生质的规定性)
1989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即在于确立青少年儿童的社会权利主体地位。这样精神的基本原则是: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
我国宪法规定的儿童权利:生产的权利,安全的权利,受尊重的权利,受教育的权利。
学生的时代特点:1。生理成熟期提前;2。事业开阔,兴趣广泛;3。自我意识增强,价值观念呈现多样化;4。心理问题增多。
教师职业的四阶段:萌芽阶段,非专门化阶段,专门化阶段,专业化阶段。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和世界上就第一次正式出现了以教为业并以此谋生的教师和教师职业。
1681年法国天主教神父拉萨尔创立了第一所师资训练学校,成为世界上独立的师范教育的开始。
1897年创办的南洋公学师范院和1902年京师大学堂设立的师范馆,标志着中国范教育的开始。
目前,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培养模式正处于多元化阶段。
教师的角色:教员,学习者和研究者,学生心灵的导师,学生的朋友
教师的素质:师德,师知(学科知识、条件性知识、教育情境知识、文化知识),师能,师心,师体
教师中心论:(教师…课堂…教材)以赫尔巴特为代表。认为教师的整个教育过程的中心,教师决定着教育的标准、内容和方法,控制整个教育过程。这种观点强调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重视系统书本知识的传授,但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人格,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个性的发展。
学生中心论:(学生、活动、经验)以杜威为代表。明确提出以儿童为教育中心的口号,重视儿童本身的能力和主动精神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重视儿童经验、兴趣和需要,并由此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理想的师生关系的构建的要求:
(1)教师方面: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公正无私,不偏爱;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2)学生方面:尊敬教师,理解教师,努力学习。

第五章 教育内容
制约教育内容的因素: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人类的科学文化成果;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明确的把教育划分为智育、德育和体育的第一人是英国的教育家斯宾塞《教育论》。
德育的概念:广义,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
狭义,道德品质的教育,或称道德教育。
德育的内容:人生观和世界观教育;社会公德教育;爱国主义加油;集体主义教育;民主、纪律和法制教育。
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展他们的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课程是指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所学的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课程的基本类型:1。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从课程内容的属性来区分)
活动课程的倡导者是杜威和克伯屈
2。分科课程与总和课程(从课程内容飞组织方式来区分)
3。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从课程计划中对课程实施的要求来区分)
4。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来区分)
中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结构的特点: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课程的表现形式:1。课程计划:是课程的总体规划;
2。课程标准: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3。教科书:又称课本,是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法的要求编写的教学用书。


第六章,教育途径

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主要的活动,也是最主要的教育途径,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学校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好学校其他各项工作,以大部分时间和主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