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我们顺便纠正一个常识性的错误,就是人们经常把中医的肾气与西医的肾脏混同起来。我们在临床接待病人时,常遇到这种情况:给病人切完脉后,他就会问自己的身体有什么异常,如果你说他的肾气有些虚,这个病人立刻就很紧张,以为自己的肾功能出了问题,并立刻要求去查尿里是否有蛋白。其实,中医的“肾”与西医的“肾”概念是不同的:中医的肾气,是一种禀受于父母的元气,主持着人的体力、智力、生殖功能的发育等,通俗来讲,就是人体整体的一种生命力或生机,会涉及到多个系统的功能活动与代谢。所以,一个人肾气虚,往往代表整体体质状况的不良,而并非是肾功能出现了什么问题。
软坚散结
中药归类药性时,认为咸味之品可以散结,多数水生物都有这类作用,如海藻、海带、牡蛎等,可以治疗中医里的“积”症,即病灶坚硬的病症,如肿瘤、癌症、肌瘤等,除此之外,皮下结节、甲状腺肿大、淋巴结肿大等,亦可以使用这些咸味之品。
活血化淤
咸味药物多数来源于昆虫类,这类药物多秉承了虫类能爬善行的特点,善于活血,祛除淤滞,地龙、全蝎、蜈蚣、土元、水蛭等均是临床常用活血药,对于脑中风后遗症、肿瘤、妇科疾病等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 过食咸味致损伤
生活中很多人嗜食咸味,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口重”。从地域来说,北方人比南方人吃盐多;从年龄来说,老年人因味觉迟钝,多数嗜咸。食咸过多,会引起或加重人体很多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肾功能损伤等。其实,饮食过咸引起的身体损伤还远不限于此。
多脏器损害
咸味虽然是人食物中必不可少的味道,并且部分药物有补肾精肾阴的作用,但与甘味的作用特点不同的是,甘味对于人体,是多益而少害,但咸味对于人体,却是多害而少益。根据《内经》的论述,在五味过用对人体产生的损害之中,咸味涉及的系统最多,病症最广。《素问?生气通天论》有“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之言,即咸味过重会损及肾、脾、心脏等多个器官系统,因为咸味在五味中属阴性,为寒水之性,咸味入肾,一般情况下可以补肾益肾,但太过就会损伤肾阳,而肾气之于人体各脏腑经络,又有一种本源的、推动的作用,肾气一伤,五脏就难以保持正常的功能活动。
损折寿命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说,食盐的过多摄入,会导致水钠大量潴留于体内,水钠的潴留,会加重各个脏器的负担,不仅易于出现血压升高、心力衰退等,而且会加速人体所有器官、组织的老化。因此,平素嗜咸之人,或许一时看不出发生了什么具体的病症,但这种人往往会提前衰老,难以长寿。所以,盐虽然是人体必需的成分,但是最好少吃。
* 哪些人尤须忌咸
高血压患者
高血压患者,饮食尤其要清淡。因为,嗜食咸味,导致水液大量滞留在体内,会增加血容量,使血压升高,特别是舒张压。从中医的角度来说,咸伤肾,肾阴被伤,会导致肝阴亦伤、肝阳愈亢,则头晕、头痛症状加重。
肾病患者
素有急慢性肾炎、肾病者,已经存在肾功能的损伤,为保护肾脏,应尽可能少食盐,减少咸味对肾的损伤。所以,各种肾病患者尤要清淡饮食。部分肾病的康复期,医生甚至要求病人无盐饮食,其原理亦在于此。
咸为肾味,如果口中出现咸味,是肾气外泄的表现,往往见于肾气虚的患者。治疗这类病人,我们需补益肾气,比如用金匮肾气丸或如单用虫草、胡桃肉等,亦可起到相同作用。
。 最好的txt下载网
甘味——百味之王
甜属于五味中的“甘”味,甘味是五味之中给人的感觉最为愉悦的味道,看其甲骨文的字形:
这个字的构成是象形加指事,外面是一个口字,是“口”的早期象形字;口中含着“一”字,代表一种物品。整个字看上去很像我们口里含着糖块在品味,说明甘味给人一愉悦感,属于美味之品,所以“甘美”二字含义相近,可以通用。
* 甘味的作用
温中补虚,长养气血
相对而言,甘味也是五味中即使摄入偏多也最不易对人体造成损伤的味道,因为甘味在五行属土,土能生养万物,对人体的补养作用最强。
中国人的主体食物为五谷,五谷皆生于土中,为甘味之品,大家都有一个体会,小麦、大米、小米、玉米等谷物做的食品,咀嚼到最后均会出现淡淡的甜味。同时,常用的补药如人参、桂圆、红枣、山药等,也多为甘味之品。中国人的日常饮食以五谷为主,亦是以甘味食品为主体,其原因就在于甘味对人体补养性最强,当然,也是由于这些食物均属于微甘之味,即甘而不过。
由于甘味归属于脾胃,所以多能补中焦脾胃之虚,不仅能改善脾胃,而且间接补益其他脏腑。对于体质虚弱、气血不足者,平素应多食甘味之品,逐步改善体质,强身壮体。
缓解疼痛
甘味性和缓,疼痛多属筋脉拘急所致,所以用甘味之品可以缓急止痛。我们的方剂中,有很多治疗疼痛的方子是用甘味药为主要药物:如《伤寒论》中用“小建中汤”治疗虚劳性腹痛,“小建中汤”即是“桂枝汤”加饴糖250克组成的方子;用“芍药甘草汤”治疗小腿转筋的疼痛。同样,人体各个部位出现疼痛,如头痛、腹痛、腰痛、肢体关节疼痛等,皆可选用甘味药物。
解百药之毒
学过中医的人都知道,在中药组方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味药是炙甘草,在很多方子中,甘草可起到“调和众药”的作用。之所以医家喜欢在自己的方子中加上一把炙甘草,就是因为甘草味甘,入脾胃,性中和而缓,可以缓解其他药物的偏性与毒性,使整个方子趋于平稳。除了甘草可以解百药之毒外,常用的解毒之品还有蜂蜜、红枣。在煎煮生附片、生半夏等时,常加入红枣;而川乌头等大毒之品,必须要与蜂蜜同煮方可,否则,服用后就会出现唇麻、手麻等征象。蜂蜜还是丸药、膏剂的主要原料,一般中药丸多是做成蜜丸,一则缓和药性,二则解毒。
* 甘味太过必致病
甘味虽然为百味之王,对人体的补益长养最强,但食之亦当有度,过食甘味,亦会损伤人体,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
厌食
如果食物过甜,或摄入甜食过多,往往会出现厌食,还会有脘腹胀满、肥胖、舌苔厚腻等症状。这是由于甘味性缓,过量的甘味会导致脾胃之气壅滞不行,食物不能运化的征象,也就是《内经》所说的“味过于甘,脾气不濡,胃气乃厚”。
消渴
过食甘味,或者饮食营养摄入过多,所导致的最严重的病症是脾瘅,“瘅”是热的意思,即脾热,认为过食甘美之品,壅滞脾气,使脾气日久郁而化热。这种脾热,最早是灼伤胃阴出现易饥多食,身体消瘦,继而波及肺阴、肾阴,出现口渴、多饮、多尿的三多症。这种脾瘅就是我们常说的糖尿病。现在糖尿病在我国的发病率极高,1990年发病率仅是3%,2005年大中城市的糖尿病发病率已经超过10%。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后,恣食肥美甘腻之品,是形成糖尿病高发病率的重要因素,而且这种疾病的发病有年轻化的趋势。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饮食摄入量过大,造成身体肥胖;同时,孩子出生后过早喂牛奶、过早吃淀粉类食物也会增加患病概率。这就是甘味过多给人体造成的疾病。
肥胖
过食甘味,为人体提供的营养过度,难以通过正常代谢排泄时,就会变生痰湿留着在体内,形成肥胖症。同时,这种痰湿沉积在肝脏,就会出现脂肪肝;附着在血管壁,就会出现动脉硬化、冠心病、脑血管病,甚至脑中风。
脱发
其实,过食甜味之品还可以导致另外一种不为人知的损伤——脱发。因为甘为土味,土盛则克水,脾旺则克肾,肾气主骨,其华在发,《黄帝内经》有“过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所以吃甜过多有时会使头发掉得很严重。现在很多人有掉头发的问题,这就要检查一下,看看自己的甜食是不是吃多了。
病多是撑出来的
虽然过饥过饱都可以导致疾病的发生,但《黄帝内经》更侧重于饮食过饱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同时,从实际情况来看,因为吃不饱、营养缺乏而导致的病症确实不多见了,特别是在城镇居民中,饮食所致疾病多数是过食所致,也就是说,疾病多数是撑出来。
* 哪些疾病与饮食过量有关
怠惰乏力
摄入食物过多,胃肠道消化食物就会耗费大量的气血,人体其他组织反而会营养不良,很多人都有餐后容易困倦的体验,这是大脑血液供应不足的表现。所以,很多体形肥胖、饮食无度的人,不但没有表现出营养充足的精力充沛、活力四射的状态,反而呈现出懒惰、倦怠、有气无力的样子。这是由于人体气血长期聚集在胃肠道消化食物,人体其他部位的脏腑组织气血供应反而不足。
胃肠疾病
由于不断的、大量的进食,胃肠道负担加重,极易损伤胃肠道,《内经》说的“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就是饮食超过了自己适合的需要量伤害了肠胃。在临床上由于暴饮暴食而引起的胃病并不少见,如胃脘胀满、疼痛、消化不良、腹泻等,日久则会导致胃炎、肠炎以及慢性肠道病变。
代谢障碍综合征
饮食中营养过剩,导致体内蛋白质、脂肪摄入过多,是一种变相的多食。人体不能充分代谢与利用这些营养,就会变为痰、湿等病邪损伤脏腑,从而引起疾病。《黄帝内经》说:“膏粱之变,足生大疔,受如持虚。”膏是指油腻的食物,粱是指精美的食物,二者相合表示过食肥美油腻的食物,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