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突然有一种感动,想告诉每个国内的年轻朋友:
我们的生命,不就是这样吗?
一岁一岁的生命,像一支一支的蜡烛。在父母、亲友的爱护下,我们被点亮,终于成为一大片灿烂的烛海。
庆祝十六岁的生日,就像参加一个“成年礼”。一方面欢欣自己成年了,一方面要不忘“感恩”。且以那被大家点起的烛光,再去照亮更多的人。
谈交友
假使你不能“抓紧时间”,
控制打电话的冲动,
又不能彼此勉励,化友谊为力量,
就表示你没有资格交异性朋友。
你有交异性朋友的资格吗
她交了男友怎么办?
最近有两个高中女生来对我说:
“不得了了,我们一位最要好的同学交了男朋友,怎么劝她,她都不听,眼看再过几个月,就是高考,老师,你说怎么办?”
“她交男朋友之后,功课是不是一落千丈?”我问。
想了想,两个人异口同声地说:“没有。”其中一位还补了一句:“就是因为她功课不但没退步,还进步了,所以我们愈说不上话。”
“既然没什么坏影响,你们还操什么心呢?”我又问。
“可是,可是,她没上大学,怎么能交男朋友?”
男(女)生是不是毒蛇猛兽?
看她们焦急的样子,使我想起自己的高中时代,我的母亲也总是耳提面命:“没考上大学,绝对不能交女朋友,一交,心一乱,就一生都完了。”
天哪!听她说,女生好像是毒蛇猛兽,会把我吃掉。但是我相信,我邻居女生的父母,一定也这么教育她,只是那毒蛇猛兽不是女生,是男生,只怕还是我。
异性真是毒蛇猛兽吗?如果真是,我的高中时代就是活在原始森林了。因为我的母亲虽然防伺甚严,我家的楼下,却住了一群师大夜间部的女生,而且还有一所“女子英文秘书班”,几十个女生,天天来上课。
我每天跟她们用同一个大门、同一个厕所,甚至同一个浴室。只是,我也没被咬啊!
甚至可以说,正因为我看女生看多了,反而对女生比较有免疫力。
异性免疫力
“对异性的免疫力”,这是许多美国家长都爱谈的。他们的理论是——
不要干涉儿女交异性朋友,只要注意他不酗酒、不吸毒、不滥交,一般正常男女社交,并没有坏处。
因为你的子女如果从小没机会接触异性,到了他(她)该成家的时候,遇到个“浑小子”“小*”,主动追他,他因为没有免疫力,没见过“世面”,也没得比较,只怕一下子就“陷入情网”,娶错了妻、嫁错了郎,误了一生。
多妙啊!同样说会“误了一生”,中西方的父母,居然有完全相反的看法。西方的父母多半认为学校是社会的缩影,社会上有男有女,学校里也有男生女生,能以平常心,男女做正常的交往,当然有助于未来进入社会。
中国的父母则可能在心里画了一条线——“高考”。没考上之前,绝不准交异性朋友。至于考上之后,放榜那天就是解禁之日,烫发、治装、大笔地给钱,从此“由你玩四年”,四年之后没有异性朋友,做父母的还要操心。
恋爱镇定力
我常想,在我们的社会,中学生交异性朋友,造成负面的影响,一个是由于往往是初恋,比较容易魂不守舍;一个是因为大家总以异样的眼光看中学生的交友问题。结果,偷偷摸摸,没问题也成了问题。
当然,我太太有她的看法。以前每次提到儿子交女朋友,她都会说“我当年有个高中同学,单独到台北念书,原来功课很好,只因为交了男朋友,大学连边都没沾上,结果第二年重考,才进了台大。”
“为什么重考又考得那么好呢?”我曾经好奇地问。
“因为跟男朋友吹了。”
“男朋友也没考上?”
“男朋友第一年就进了台大。”我太太说,“一个进了,一个没进,所以吹了。”
我当时就笑说:“你怎么不讲,那男生交了女朋友,还是金榜题名呢?所以不怪交朋友这件事,要怪得怪你那女同学的定力太差。”
小心你被拖下来
我觉得这件事正可以给交异性朋友的中学生做个参考。
如果你要交男朋友、女朋友,先衡量一下自己有没有这个能耐。你如果平常上课读书的时间都不够了,当然无暇去约会。如果你一交异性朋友,就精神恍惚,当然功课会一落千丈。说句玩笑话:你尤其要小心,你的“那一位”,可能在高考录取的名额里,把你拖下来,把他自己挤了上去。
假使你不能“抓紧时间”“控制打电话的冲动”,又不能彼此勉励,化友谊为力量,就表示你没有资格交异性朋友。
谁是好朋友?
对于这一点,我太太倒有段话,说得很对。
她说:“如果你发现儿子交了女朋友之后,变得更积极、更快乐、对父母更有礼貌,表示他交对了人;相反的,如果他变得消沉沮丧,而且非常情绪化,处处反叛,表示他交错了。”
我补了一句:“表示他没资格交!”
问问你自己
年轻朋友!我知道大部分的师长都会反对你在中学阶段交异性朋友。
你看到我这篇文章,一定会十分兴奋,甚至得意地拿给那些“反对势力”看。
但是,请你务必读清楚:
作为一个在美国教书十几年,且有较开放观念的人,我确实认为每个人都有交朋友的自由,每个人都该培养与异*往的正确态度。
但是,如果你过去已经在父母的教导下,对异性朋友有了“特殊的印象”,又在男女分校的环境中,失去与异性接触的机会。你就好比总在笼里养尊处优的小鸟,在飞出去之前,务必三思。
不是外面的世界不好,也不是异性真像毒蛇猛兽,而是你在初次接触时,难免发烧。
中学生能不能交异性朋友?这个问题,你不必问我,请问你自己。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谈毅力
“二枚腰”是临危不乱的人。
“二枚腰”是永不放弃的人。
“二枚腰”是向敌人、向自己、向不可能挑战的人。
人生的二枚腰
从二十多年前,我的心中就常常浮现一个词——“二枚腰”。
那是我在1973年,第十二届“日本围棋名人赛”的新闻报道中学到的。
拥有“名人”头衔的林海峰,接受号称“围棋电脑”石田芳夫的挑战。
才拿下“本因坊”头衔的石田芳夫,从一开始就气势如虹,连胜三局,眼看只要再胜一局就能抢下“名人”,日本的棋评家都说林海峰气数已尽,不可能翻身了。
孰料,此后第四局、五局、六局、七局,他居然连胜四局,保住了“名人”的头衔。
面对这日本棋史上少有的奇迹,棋评家开始为自己原来的“错估”找借口,说林海峰有一种特殊的韧性,也就是愈挫愈勇、忍着不死。然后,他们给林海峰一个很特别的形容词——“二枚腰”,也就是当他被腰斩之后,因为有第二个腰,所以非但死里逃生,且能反败为胜。
十年之后,也就是1983年,沉潜已久的林海峰挑战棋艺如日中天的赵治勋,林海峰又在连三败,被棋评家认定将“四败”的时候,再连胜了四局,抢下“本因坊”的头衔,也更肯定了他“二枚腰”的美誉。
反败为胜
二十多年来,我常想“二枚腰”。如果那“腰”指的是“肾”,我们每个人不都可以是“二枚腰”吗?
我也常在运动比赛时,注意那些有特殊韧性的人。像是1986年,美国纽约大都会队(Mets)对波士顿红袜队(Red Sox)的比赛。已经输三场的大都会队,在第四场最后一局,两好球、两出局、无人在垒、比数落后。红袜队已经准备开香槟庆祝,居然“二枚腰”出现,大都会死里逃生,反以六比五赢得那场比赛,获得世界杯的冠军。
更记得华裔网球名将张德培,1989年在法国公开赛,和埃德伯格的那场决赛。埃德伯格在第二、三局,以六比三、六比四连下两局,场边评论员开始判定经验不足的张德培可能无力翻身,张德培却发挥了“二枚腰”的精神,连着扳回两局,成为法国网球公开赛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冠军。
可以输掉生命,不能输掉人生
1996年,在奥运会的摔跤赛上,我更看到一个感人的画面。因为癌症而切除脾脏,正接受放射治疗的选手布雷尼克,不但坚持上场,而且一路获胜。
最后一局比赛,布雷尼克已经领先一分,他只要守住,不让对方得分,就赢定了。但是布雷尼克依然采取攻势,硬是令对手单膝着地,得到了奥运金牌。
事后记者访问布雷尼克何必这么拼,他只淡淡一笑说:“在人生的战场上,我们对死神的战斗迟早得输,我可以输掉生命,但不能输掉人生。即使在死亡的边缘,我仍然要勇往直前。”
在雨中歌唱
最近我更在“好莱坞电影回顾”的专题报道上,有了个惊人的发现。
节目中放出几十年来好莱坞最著名的电影片段,当然包括了金·凯利(Gene Kelly)的经典之作《在雨中歌唱》(Singing in the Rain)——
金·凯利拿着雨伞,在雨中舞蹈,愈跳愈兴奋,居然把伞收起来,就在滂沱的大雨中,跳上、跳下、跑前、跑后地歌舞起来。
他舞得那么快乐,唱得那么开心,脚步那么轻盈、笑容那么灿烂,一举手、一投足,都是那么应和节拍又浑然天成,怪不得能成为好莱坞的代表之作,连世界三大男高音在洛杉矶演唱时,都唱了那首《在雨中歌唱》。
可是,你相信吗?金·凯利说当他拍这一段时,因为感冒,正发着三十九度的高烧。
人人都有“二枚腰”
在人生的战场上,我一次又一次看见“二枚腰”。在仿佛已经输定的情况下,做死里求生的奋力一搏。加上这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