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一泉见杜天昌师徒进入墓室中半天无响动,估计应该没什么危险,于是和手下的人也进入到了墓室中。进来一看,他也被吓了一跳,更不用说他那些没见过什么世面的手下了,个个惊讶地嘴巴都合不拢了。说实话,这间墓室中的宝物全部取出拿来开一个博物馆怕是都绰绰有余。
郎一泉拿起了九鼎中的一个,仔细观看。在鼎的底部有一小排汉篆:“景帝赐河西王以纪护銮之功”,其他几个鼎的同样有这几个汉篆,只是大小不同罢了。郎一泉心想:原来这墓主估计真是个汉景帝时期的诸侯王,等待任务结束的时候可要好好回去查一查这河西王的具体来历。
就在众人都在欣赏这些宝物的时候,李二毛(川岛)悄悄地走过来对郎一泉说:“老板,我在那边角落里发现一些泥塑,里面有几个非常地奇怪,对了还有一个球状物体更加怪异,我简直不敢相信我的眼睛,估计和我们这次的任务目标有关系。”郎一泉看了看李二毛说:“二毛,你怎么做事老是一惊一乍的?走吧,过去瞧瞧到底有撒奇怪的。”
第20章 崩溃的感觉
郎一泉和李二毛趁众人都在注意自己眼前宝物的时候,悄悄地来到了墓室的一角。
那是三层呈阶梯状的泥台,最下面的一层距离墓室地面有一米左右的高度,因此上面的东西人眼看得很真切。泥台上一排一排地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约有二十多公分高的小泥塑。泥台的前面是个两米多长的供桌,供桌的上面有一个用木头架子支撑的直径约有五十公分的圆球,圆球表面起起伏伏,凹凸不平,布满了灰尘。圆球的中间好像还有一根轴,圆球绕着这个轴似乎还可以转动。
郎一泉开始并没有注意到这个圆球的异样而是仔细地观察起了这些小泥塑。
泥塑中有翩翩起舞、舞动着水袖的艺人,有端庄秀丽、仪态万方的古代仕女,有雄壮威武、铮铮铁骨的古代军人,有正在敲击编钟演奏乐曲的古代乐工,有穿着宽大袍服头戴官帽的朝臣,有骑在牛背上悠然自得口中衔笛正在吹奏的放牛牧童,有端坐在莲花座上慈眉善目的菩萨,有昂首张口,作嘶鸣飞奔状的骏马,还有四个依次排开的古代劳动妇女泥塑,自左至右依次表现了从舂粮、簸粮、磨面、烙饼的过程:第一人双手握杵舂粮;第二人跽坐,手端簸箕;第三人作推磨状,第四人席地而坐,腿上置面板,双手作擀面状。所有的泥塑都刻画得栩栩如生,仿佛是墓主人那个时代的生活体现。
排在最下面一层的有两个泥塑引起了郎一泉的极大关注。第一个泥塑和兵阵墓室中站在将军石俑后面的那个奇怪的石人俑几乎是一模一样,身上穿着一件连体衣,头上戴着一个看不清面部的圆鼓鼓球状物体,背上也背着一个扁箱子一样的东西,同样也有三根细小的管子连通衣服和背上的扁箱子。不过这个泥塑和兵阵墓室中的那个石俑动作不大一样,尺寸也小了太多。这个泥塑双手平举,两只手同样戴着‘手套’一样的东西,在两只手的手臂部位各有一个盒状物体,盒状物体的表面很平滑而且还有几个象按钮一样的小圆点。这个泥塑描述的是什么样的古代人物形象,郎一泉看得是一头雾水,在东京帝国大学研习*古代历史的时候可从来没见过这样的人物形象啊。
第二个泥塑就更奇怪了,郎一泉说不出它是什么,因为他也从来没见过,有点象两个直径二十公分装菜的圆盘子一反一正地扣在一起,而且边缘的地方结合得很好,完全融合在了一起。这个圆碟子的下部还有四个突出物,郎一泉看到这四个突出物,怎么越看越象是飞机机翼下的发动机?李二毛凑过来小声说到:“老板,你没觉得这东西象一种飞行器吗?”郎一泉转过头说:“你没有证据就不要瞎猜!”“老板,我真的觉得这个*古墓太诡异,很多东西都太不可思议了、太不符合常理了,我都简直要崩溃了。”
郎一泉用很低的声音说到:“八嘎!川岛,凡事都要稳重,知道吗?帝国军队难道没教过你处变不惊是帝国军人的基本素质吗?”李二毛(川岛)长吸了一口气,缓缓地说:“老板,如果你觉得你看到这两个奇怪的泥塑都还无所谓的话,那么你看看你身后的那个圆球你就肯定有所谓了。”
郎一泉瞪了李二毛(川岛)一眼,没说话,心想这些细川手下的士兵还说是特种部队出身的,怎么好象都没见过世面一样,见撒都大惊小怪的。他转过身用手摸了摸那个供桌上直径约有五十公分的圆球,圆球居然还可以绕着中间那轴转动。他用手按住圆球并拂去圆球表面厚厚的尘土,面部表情慢慢地发生了变化。
他眼睛中的瞳孔因为感到震惊而在慢慢放大,
他的嘴巴因为感到震惊而在慢慢张开,
他的呼吸因为感到震惊而变得急促,
他的汗在这个阴冷的墓室中居然越流越多。
他首先摸到的是圆球表面一块有点象纺锤一样的突出物,突出物的左面边缘有明显的隆起,右上角部分则非常平滑。在突出物的右边有一块狭长的涂成蓝色的区域,隔着这块蓝*域又一片突出物,这块突出物的上面部分被涂成了褐黄色,下面部分是绿色。这块突出物隔着一小条蓝色的区域,连着又是一小片褐黄色的突出物,这片褐黄色的突出物紧连着一片面积大得多的绿色和褐色交织的区域,在这片大区域的右侧他看到了一条象斜躺着的毛虫一样的突出物。这条毛虫一样的突出物郎一泉太熟悉了,那就是他从小到大看过上万次地方,他的故乡——日本。他最先摸到的突出物应该就是南美洲,右侧那片蓝色的区域应该就是大西洋,而与南美洲隔着蓝*域的那一大片突出物应该就是非洲和亚洲。
他在这个圆球的底部看到了一大片白色的区域,他想那应该就是南极洲吧?
他看到了也涂成蓝色的浩瀚无垠的太平洋,看到了亚洲大陆青藏高原上那绵延起伏的群山,看到了非洲北部那一大片被涂成褐黄色的撒哈拉大沙漠,看到了南美洲东北部那一片郁郁葱葱的原始丛林,他也看到了欧洲、北美洲。。。。。。
他的感性思维告诉他自己这个圆球毫无疑问就是一个地球仪,而他的理性思维告诉他自己,这绝对不可能,绝不可能,一个对地球表面地形描述得如此清晰的地球仪居然存在于一个距今已经两千多年的*汉代古墓中,这太令人震惊了,太不可思议了。相当于二十一世纪的我们如果那天发掘出一座明清时期的墓葬,在陪葬品中发现了一部电视机一样不可思议。郎一泉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以为自己看花了眼,于是他揉了揉自己的眼睛,睁眼一看,那个‘地球仪’还是执着地存在着。
世界最早的地球仪是由德国航海家、地理学家贝海姆于1492年发明制作的,它至今保存在纽伦堡博物馆里。1480年,贝海姆(1459年~1507年)作为佛兰芒贸易商人初次访问葡萄牙时,自称是纽伦堡天文学家米勒的学生,所以成为约翰二世的航海顾问。当时航海者用星盘来测定日、月、星辰的高度,以推算时间和纬度。用黄铜代替木制星盘,可能是由他创始的。他可能曾与D&;#8226;考航行到非洲西岸(1485年~1486年)。1490年回纽伦堡后,在画家格洛肯东的协助下,开始绘制他设计的地球仪,1492年完成。他当时所画的世界地形既不准确又已过时,在这个地球仪上,印度洋是向东西扩展的海洋,特别是非洲西海岸,错误之多实在惊人。不过有趣的是,在发现北美洲的前夕他绘制的地球仪,为当时的人们提供了关于地理上的一些有益设想。1492年,也就是克里斯多夫&;#8226;哥伦布横越大西洋的那一年,贝海姆在纽伦堡完成了一架直径20英寸的地球仪。因为这架地球仪是根据托勒密《地理学指南》中的地图制成的,所以贝海姆所描绘的亚洲比实际上的向东延长了许多,于是大西洋也比实际上的窄了许多。早期地球仪的制作过程是这样的:先印刷出狭长的三角形图块,然后将这些图块剪下来,粘贴在木球上。德国最有名的地球仪制作者,是纽伦堡学者琼汉恩斯&;#8226;肖纳。他在16世纪早期制作的两个地球仪保存至今。中国地球仪的制作始于元代,由西域天文学家扎马鲁丁为元朝廷督造,球面上反映了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状况,属于原始的绘制方法。明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华后,为向中国传授古希腊的地圆说,亲自制作地球仪,并著有《坤舆万国全图》。受其影响,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学者李之藻制成一架地球仪。约在崇祯三年(1630年),朝廷也制作了一架地球仪。这些地球仪上绘制了经纬网,扩充了我国此前的地球仪上只有27处观测点的纬度,包括了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的整个地球纬度,也弥补了我国此前不知经度的空白,并标注了五洲说,使当朝人能以了解西方地理大发现的新知识。继明之后,清初康熙皇帝敕命在朝的传教士会同一些朝廷官员制作了此件地球仪,球面的图像、刻度及相关的文字叙述等大体沿用利玛窦的绘制方法。这件仪器的制作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地圆说”理论在中国得到巩固,也反映了当时中国对世界地理知识的认识水平。明、清两朝制造的地球仪现仅存3件,其中2件存于故宫博物院,1件存于伦敦英国博物馆。
这个古墓中的地球仪是从那里来的,是何人制造的,又是如何被安放在这地宫中的,太多太多的问题困扰着郎一泉。这个*古墓真的是太诡异了,一件又一件令人不可思议的事情接连出现,谁知道后面还有什么更令人震惊的事情在等待着他们。
李二毛看到他的长官看着这个圆球已经不知所措了,小声地问了一句:“老板你现在是不是有一种想要崩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