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逢前此派往汉阳兵工厂学习军火制造技术的张书田等一批大学生学毕归来。同时,铜元局通过铸造铜元,有了一定程度的资金准备。1920年3月,阎锡山将原“山西陆军修械所”与“铜元局”合并,改称“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实习”者,实践学习是也,这一改,顿使山西的军火工业有制造枪械弹药之实,而无有其名,既可表示出拥护裁军的姿态,又不影响自身的发展。阎锡山善于作文字游戏,由此可见一斑。
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是在必要的资金准备和技术准备(除了派出去学习的十几名大学生之外,还从汉阳兵工厂招聘了一些技术工匠)的基础上产生的。它的诞生,有力地促进了山西军事工业的发展。
二、宣称“保境安民” 发展军事工业(3)
实习厂初建之时,实行总办制,由第一混成旅旅长商震兼总办。总办下设厂长,李淑蒙任厂长。开始下设铜元、化炼、总务3科。总务科辖出纳、保管、文书、会计、采买、执事等股;铜元科辖铜元、碾片、印花、较准、钢模、铁工、木样、虎钳、机器等分厂;化炼科辖提铅、炼铜、化渣、淘铜、翻砂等分厂。后又设电汽科,购置发电机,为全厂提供动力。因军器中枪弹消耗较大,尤感需要,又从上海兵工厂订购日产2万粒子弹机一套。1921年7月,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的组织机构重新作了调整。原总务科撤销,其所属各股直隶于总办、厂长;铜元科改为机械科,管理铜元制造、军器修配、动力供给;化炼科仍旧;另设一枪弹科,管理制造各种弹药事宜,开始制造军器。又建立了罐头分厂,制造专供各部队军需用的各种食品罐头。1923年7月,阎锡山为再次扩军准备武器,对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再次改组,取消总办,将全厂原有及新设的分厂分归3个科,科下委若干主任,分别管理各个分厂。第1科分管机械、电汽、锻工及新设置的大炮、机关枪等分厂;第2科管新设置的枪弹、炸弹、炮弹、无烟药、炸药、硝酸等分厂;第3科管熔铸、炼铜、罐头等分厂。铜元局则直属厂长。同年9月,又附设了一个兵工研究会,专门研究各种兵器的制作和改进。研究所除会员10名外,尚有研究生22名,“厂长兼会长,聘各军官之有学识者为研究员,学员中调选优秀者为研究生。及后军器制作之改进,受该会之指导不少。” 1925年4月,厂长之上复设总办,总办由时任督军署兵器委员会会长的黄国梁兼任。
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比其前身——山西陆军修械所无论规模,还是生产能力都有了极大的提高。实习厂成立之初,其16个分厂,即“拥有机器63部,职工500余人,除修械外,可日产铜元120万枚,并着手制造枪弹和仿造重机枪。至1921年7月,职工增至900余人,机器增至183部”。“1923年7月,职工增至1840余人,机器增到320部,并新建了无烟药、制酸、铜壳三个分厂,其中前两厂的设备由德国雅利商行订购,于民国年9月相继投产。”“1924年,停止铜元制造,各分厂相应调整,全部生产能力转入军火生产,并新设了飞机分厂,从德国聘任两位工程师——傅乐曲和佘来得(均系中文译音),装制成一架双翼飞机,聘请英国一位名叫冯富鲁登和驾驶员试飞成功;全厂职工增至5000余人,机器增至1100余部。”“1924年,阎锡山还决定兴建育才炼钢厂和育才机器厂,并于同年夏间派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厂长李蒙淑和技术科长洪中,赴欧洲考察;1925年5月间成立两厂筹备处,委派军人工艺实习厂化炼科长郑永锡和机关枪分厂主任刘笃恭(治平),分别担任两厂的筹备主任;由德、英、美在华洋行购置设备建设两厂,于1926年竣工投产。1926年春,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增设压药分厂,铜壳分厂添置压弹设备后改称水压机分厂。至此,军火生产规模基本完备,职工增到11000余人,设备增至2300部,月产火炮10余门、冲锋枪900枝、机关枪30挺、炸弹30000余发。”
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作为阎锡山主要的军工企业,与晋军的重大扩充行动是同步发展的,它弥补了大规模扩军所带来的武器弹药严重不足的缺陷,为晋军打出娘子关,参与北伐,领有华北三省及平、津两市,提供了武器装备及后勤方面的有力保障。 txt小说上传分享
二、宣称“保境安民” 发展军事工业(4)
3、太原兵工厂时期。“这一时期是起自民国十六年(1927年)到民国十九年(1930年),共计四年。这四年之中,为兵工厂极盛时期。因为那时阎锡山的实力,经过了十年培养已相当雄厚,于是扩张出山西,统治了河北、察哈尔、绥远,尚有北京和天津。经济上有了力量,所以兵工厂的设备,也大规模的扩展。同时阎锡山把军队已扩展到二十多万人,兵器弹药的需要,自然随之增大,因此制造军火的兵工厂,生产能力随军事的膨胀亦着着上长而加大。太原兵工厂设备的扩大,全在此时期。”
1927年,经过三次扩军,阎锡山所掌握的晋绥军,已经发展成为一支拥有近20万兵力、实力雄厚的地方武装。强大的武装需要强大的军事工业来支撑,所以,自恃羽翼丰满的阎锡山一改过去遮遮掩掩羞羞答答的作法,公开打出了军事工业的旗号。是年1月,他正式将原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更名为太原兵工厂。
太原兵工厂虽然在名义上仍归省署军械处,但事实上则直接隶属于阎锡山的督办公署。就其组织形式来说,则更接近于现代工业。兵工厂废除了实行多年的总办制,进而实行厂长制。厂下分设采运、验收、工务、检验、核稽等6处,每处设处长一人,负各该处全权责任。厂部组织系委员制会议,负责处理厂内有关事务。除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外,原学兵团实习工厂也划归太原兵工厂,改为其中的一个分厂——冲锋枪分厂。上述6处中,以张书田任处长的工务处地位最为重要。工务处分管厂内20多个部门,“计有处本部、工程师室、医疗所、制图室,以及十七个分厂。即枪厂、冲锋枪厂、炮厂、枪弹厂、炮弹厂、机械厂、炸弹厂、双用引信厂、机关枪厂、压药厂、电汽厂、压铜壳厂、铁工厂、罐头厂、熔炼厂、木样厂等。其中压铜壳厂与压钢弹厂,合并改为铜壳厂,成为十六个分厂。”
在太原兵工厂成立的同时,将原无烟药和制酸两个分厂单独划出,另行组建了山西火药厂。山西火药厂首任厂长由毕业于日本九州大学化工科的张恺担任,工程师是日本帝国工业大学电气化学科毕业的曹焕文。
太原兵工厂时期,阎锡山的军事工业不仅在生产规模、产品数量上都较前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更重要的是技术水平的发展和进步。
“新建的山西火药厂,其厂房全部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主要工艺设备107部,其规模之大、设备之新、能力之强,当时在全国首屈一指。尤其是废酸还原设备在我国为首创;溶剂收回装置用活性炭方式,在德国也是最新发明。” 以火药厂厂长张恺之名命名的“恺字炸药”,学习德国先进制药技术,改铝粉和皮克林制药为硝酸制药,成为山西火药制造的重大发明。
其时,“太原兵工厂和山西火药厂共有设备3800部,职工15000余人”。“主要产品为:六五步枪、六五机关枪、冲锋机关枪、自来得手枪、一七式手枪、一六式105毫米山炮、一八式88毫米野炮、七九机关枪、六五步枪子弹、冲锋枪子弹、一三式七五毫米高炸力开花全弹、两用高炸力*、一四式75毫米野炮钢质高炸力开花全弹、两用钢质高炸力开花全弹、120毫米重炮假引信全弹、一六式105毫米重炮低炸力开花全弹、假引信全弹、75毫米迫击炮弹、150毫米迫击炮弹、手榴弹、手雷、滚雷、地雷等”。“1928年至1930年间,太原兵工厂的月产量为:轻、重炮35门,迫击炮100门,步枪3000枝,机枪15挺,冲锋枪900枝,炮弹15000发,迫击炮弹9000发,子弹420万发。同20年代初期相比,炮增加倍,步枪增加倍,炮弹增加倍,子弹增加6倍。” “在我国后起之秀的太原兵工厂,不仅可同全国最大的汉阳兵工厂、沈阳兵工厂相媲美成三足鼎立之势,而且其规模与现代化程度也超出了汉、沈两厂。”
太原兵工厂时期是阎锡山军事工业的全盛时期。正是它支撑了中原大战期间阎冯联军巨大的军火消耗。同时也正是中原大战的结束,导致了阎锡山军事工业的由盛到衰。
中原大战后,阎锡山兵败避居大连。张学良奉蒋介石之命节制晋绥军政事宜。在编遣晋绥军的同时,对阎锡山的军事工业也施行打击,太原兵工厂和山西火药厂于1931年4月合并改组为“太原修械所”。太原修械所时期,原15000余名职工被编遣13000名,只余2000余人。武器生产基本停顿,开始向民品生产转变。
1932年,阎锡山复出后,重整山西兵工——以壬申命名,将原兵工厂部分改为壬申制造厂,原火药厂部分改为壬申化学厂。由于阎锡山的重视,山西的军事工业又以壬申两厂的形式迅速发展起来,职工人数回长到5000人。
1933年8月1日,西北实业公司成立。壬申两厂及其辅助性工厂——育才炼钢机器厂,遂统一划归西北实业公司。
二、宣称“保境安民” 培植军事干部(1)
军事干部是军队的脊梁,军事干部的培养为军队建设之必需。阎锡山在扩充军队,发展军事工业的同时,亦十分重视创办军事学校,培植自己的军事干部。纵观整个晋绥军军事干部队伍,除了一些高级军官出身于保定军官学校外,基层干部多由省内军事学校培养。
1917年,阎锡山独掌山西军政后,由于军队的不断扩编,对军事干部的需求也迅速增加。为了适应这一需要,阎锡山先后创办了多所军事学校和军官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