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7-2008全球经济危机史:经济的坏脾气》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1637-2008全球经济危机史:经济的坏脾气-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南海泡沫事件令股民猝不及防,危机在几星期之内就把银行券和期票的流通破坏殆尽,因而引起很大的金融灾难。工商业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陷于瘫痪,工人失业者数以千计。群众愤怒地要求判处南海公司的领导人以极刑,议会设立了一个秘密调查委员会,但调查结果却发现南海公司的总账簿中有整页整页的缺换,也有更改了或涂抹过的痕迹。公司的会计赖特逃走了,他临走前曾向一个理事声明:“如果我将我所知道的全盘揭露出来,那将是一个奇观,而会令世人惊愕不已。”英国的统治阶层当然不会自揭伤疤,其原因是不言自明的。
  1721年1月19日,议会下院宣布,为了股东的利益,将南海公司33个理事的财产予以没收。但据了解,主要责任者之一,公司理事、教友派教徒和公证人布朗特,用一笔钱就将案子了结了。而其他对这次恐慌负主要责任的人,也都不会比布朗特稍逊一筹。
  南海公司直到19世纪中期还继续存在着。自捕鲸计划无效果和黑奴贸易取消(1748年)后,它只是作为国家债权人的联合会而存在着,它的任务只是管理一部分国债而已。
  现在回过头想想,人们或许会嘲笑当年的英国民众真是疯了。事实上,当年不乏头脑清醒之人,但他们太早了一步,他们指出这个泡沫会破碎,但不断升高的股价证明他们论断的错误。开始还有人听听他们的警告,随后便开始嘲笑他们的短视。到了后期,骗案层出不穷,对那些行骗者来说,陷入疯狂状态的民众是行骗的最好目标——他们失去了最起码的警惕。
  今天,当人们走进英国中央银行的博物馆时,在一个显著的位置上,可以看到一幅充满了讽刺意味的绘画作品,它所描绘的正是当年的南海事件。这幅漫画是著名英国艺术家威廉·休加德于1727年公开发表的作品,反映的是:诚实女神的雕像被打碎,并且受到了酷刑折磨,荣誉女神遭到鞭打,象征着所有优良品质的毁灭,此外还有象征着这座城市堕落的纪念碑。而柱子上的一些人,就是南海公司愚蠢的投资者。在画的左下角,主教们正在赌博——赌博这种投机行为,也正是南海事件的实质所在。
  大诗人蒲柏也曾发表过诗句讥讽、批判“南海泡沫”:
  终于,*像汹涌的洪水,
  淹没一切;贪婪徐徐卷来,
  像阴霾的雾霭弥漫,遮蔽日光。
  政客和民族斗士纷纷沉溺于股市,
  贵族夫人和仆役领班一样分得红利,
  法官当上了掮客,主教啃食起庶民,
  君主为了几个便士玩弄手中的纸牌……
  不列颠帝国陷入钱币的污秽之中。
  

“股份公司”被禁止
当大泡沫与大投机横行整个国家的时候,英格兰到处是相似的景象:公众的心态变得越来越不健康,人们不再满足于从事平平常常的、需要一步一个脚印获得成功的工作。一眨眼间就能毫不费力地拥有无穷无尽的财富,这种不切实际的妄想令他们再也不顾及当下的生活,放肆地挥霍金钱,沉迷于奢华虚荣,从未有过的奢侈之风使人们的道德品质迅速滑向堕落的深渊。就连一个愚昧无知的粗汉也可以通过股票投机一夜暴富,看着这些暴发户骄肆妄为的行径,怎能不叫真正的君子、绅士们为之折腰!
  南海泡沫破灭了,神圣的政府信用也随之破灭,在英国再也没人敢问津股票,整个英格兰经济濒于崩溃。这给经济、政治、社会等都带来了严重后果和极坏的影响,其沉重地打击了刚刚建立起来的股份制度和近代金融体系。
  南海泡沫的破灭,使成千上万的股民破产,支付危机几乎蔓延全国,挤兑和停止支付事件频频发生,英国经济一片萧条。这场大危机给英国人留下了一种对新兴股份企业和股票投机商的恐惧心理,此后较长一段时间,英国民众对于新兴股份公司闻之色变,对股票交易也心存疑虑。历经一个世纪,英国股票市场才走出“南海泡沫”的阴影。为了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罗勃特·沃波尔授命于危难之时,担任财政大臣,在他的倡导下,议会通过了“泡沫法案”,即“取缔投机行为和诈骗团体法”,禁止股票投机活动。由于该法案还对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提出了许多限制,从而也窒息了英国股份公司的发展。
  “南海泡沫”导致英国社会资源的配置产生了严重的扭曲,使资本集中于投机领域,造成人为财富的扩大,而实体经济落后。这一时期,商业资本的发展已达到顶峰,并开始出现颓势。经济发展要求资本向工业转移,但投机活动却阻碍了这种转移。由于投机活动的高盈利预期,引诱资金流向投机领域,真正生产性投资减少。直到泡沫破灭,人们才开始谨慎地从事投资活动,资本逐渐流向工业,促进了实体经济的发展。
  

柯立芝繁荣
现在我要把去年和前年说过的话再重复一遍,灾难迟早要到来。
  ——股市分析师罗杰·巴布森
  1929年10月21日,美国人为爱迪生举行了盛大的生日庆典,但是爱迪生的生日并不是这一天。原来,这一天是爱迪生发明电灯的50周年纪念日。
  美国人在为爱迪生的“生日”庆典高兴之余,也有一点担心。因为据说在致答谢词的时候,老人家由于过分激动引发了心脏病,突然昏厥过去,被送进了医院。
  虽然这并没有对人们的好心情造成大的影响,但是今天看来,这更像是一个象征,随着电气时代开启者的倒下,一个曾无限风光和辉煌的时代即将结束。
  随同爱迪生倒下的,还有长达数百年的自由市场经济。就在三天后,纽约股市上演了一次人类永难忘记的“黑色星期四”,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经济危机由此爆发。两年后,爱迪生与世长辞,全美国熄灯以示哀悼,那一夜整个美国似乎丧失了光明。随着经济的崩溃和大萧条的蔓延,人类在悼念巨星陨落的同时,也在像渴望光明一样需要无形的爱迪生引领着走出恐惧,走出沉沦。
  柯立芝繁荣
  美国宪法规定,在任总统去职后,由副总统接任。但是纵观美国历届副总统,能有幸享用这个权利的只有少数几个,而柯立芝无疑是其中之一。不仅如此,柯立芝后来还能成功连任,更是少之又少。
  事实上,柯立芝在美国历史上不仅仅是简单的一个人名或是一届政府的代名词,而是一个时代的代名词,那就是“柯立芝繁荣”。
  美国经济在19世纪末就已经在世界经济中处于支配地位。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从债务国一跃而成为债权国,从最大的资本输入国变为最大的资本输出国。战争严重削弱了欧洲列强,欧洲国家都被迫放弃金本位制,唯独美国继续维持,世界金融中心于是从伦敦转到纽约。
  在美国历史上,20世纪20年代是富裕、繁荣的时期。这一时期物价平稳,社会安定,工业生产节节向上,资本家获利丰厚,工人就业充分,国民收入增长迅速,国民生活相当宽裕。美国人回忆起那个年代时总是称之为“兴旺的20年代”或是“柯立芝繁荣”,因为这段时间绝大部分在美国总统凯文·柯立芝任期内。
  这一时期的美国由共和党连续执政,先后在任的三任总统哈定、柯立芝与胡佛都执行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政策,工商企业税赋很轻,企业经营自由,政府甚至对垄断也不再加以限制,原有反托拉斯法不再执行,股权公司体制不受法律限制。
  与此相应,工业技术发明很多,十年内美国政府所颁发的专利证比过去任何时期都多。这些创造发明大多很快被用于发展工业生产,科学技术应用速度之快超乎以往任何时代。
  从1920年至1929年,美国工业总产值增加了53%,工人劳动生产率平均每年提高%,大大超过前一时期。
  这一时期,带动美国经济空前繁荣的主要是汽车业、电气工业、建筑业、化学工业与公用事业等部门。总体上看,工业情况比农业情况好,新兴工业情况比传统工业情况好。
  汽车工业的发展始于19世纪90年代,20世纪初取得明显进展,到20年代进一步加速发展。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美国的福特汽车公司,到1913年末,福特汽车公司的产量已经是全国汽车总产量的一半。为了满足市场需求,福特在工厂实行流水线生产。
  福特推断,如果让每一位工人固定在一个位置,负责一件工作,而让汽车从一个工序转到另一个工序,汽车会更快成形,同时可以节约无数的工时。为了验证这一理论,1913年的夏天,福特在密歇根州高地公园制造厂,用绳子和绞盘将底盘在地板上进行传送。现代流水线生产由此诞生,最终每个工作日下线汽车的速度达到每10秒一辆。
  1914年1月5日,亨利·福特宣布福特汽车公司的最低日薪为5美元——几乎两倍于当时的最低日薪,震惊了全世界。福特认为,既然已能大批量生产价格低廉的汽车,如果员工们能够买得起的话,就可以卖出更多的汽车。他相信每日5美元的报酬是他削减成本的最佳举措,他说:“我可以找到创造高工资的生产方法。如果降低薪水,就是降低顾客的数量。”5美元的日薪及其蕴含的哲学引发了一场社会变革,而流动的装配线则引起了一场工业变革。自采取流水线装配方式后,汽车工业的生产效率大大提高。由他创造的流水线作业模式迅速风靡全球,很快在各个行业得到充分的发展。
  美国汽车的年产量在1919年为150多万辆,到1929年时已增加三倍,平均每六个人就有一辆汽车。由于汽车销售在后来采用分期付款的方式,销量又进一步得到了提升。
  汽车业的蓬勃发展一时间成为美国经济繁荣的象征。甚至后来上台的胡佛总统在竞选宣言中也信誓旦旦地说,如果当选,将保证美国每家车库里都有一辆汽车。
  这个时代的美国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