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山点点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吴山点点幽- 第3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由窑上村附近的官山岭上山,经铜井山直抵西碛山。西碛山海拔231米,位于群山最西端,下临太湖,视野极畅阔。此山东西走向,西部突起
  于湖中,东接铜井山,北麓与镇湖隔湖相望,其间卧龙山、安山如绿色苍龙横列水上。西侧岸线有一抹暮黄,名叫“黄石牌”,实际上是朝向浩瀚无垠太湖的一道开阔上千米的黄石峭壁。石缝之中有清泉涌出,名“夹石泉”。窑上村就座落在下方群山之间,三围青山一面湖,农人广植桂树,秋季漫山遍野桂香馥郁。村旁另有小丘,名熨斗柄,长百余丈,斗入湖中,其形状确像一巨大的弯把熨斗柄。唐寅与其师周臣都曾结庐于此,唐寅还曾对景绘画吟诗,文徵明、祝允明、张灵诸人亦皆有所和作。南面湖上还有两座小岛,近处是冲山,远处是漫山,象浮在水上的两只青螺。湖面上到处在围网养殖,将水面隔成了一方方蟹池。
  西碛东部脉连铜井山,铜井山与铜坑山亦一山二名,北铜坑,南铜井。铜坑相传晋宋间凿坑取沙土煎之成铜而名,铜井则因顶有岩洞,滴水成池而名。返回时途经铜井半山,下车循上山老径直登铜井巅。其上有一棵大树垂枝山口。登上草树迷离的山顶台地,便见始建于南宋的天寿禅寺遗址,现新建几间简易殿房,里面供奉神像,当地人称“老爷”,是吴中宗教局批准的烧香点,平时沓无人迹。寺后壁崖有一处巨石裂洞,下有一方天然泉潭,上悬巨岩,据说井水由巨岩壁缝渗滴而下的水滴汇聚而成,终年不息,不涸不溢,这就是著名的“铜井”。

山水的盛宴(2)
我今所见之岩洞是干的,悬壁之上也毫无湿意,但石井中仍有水。石洞旁岩石上凿“灵泉”两字,石壁之上还有一些摩崖石刻,大多已模糊难辨。其中一处似为已被凿毁的小佛龛,现只余空痕。石崖呈红锈色,因前些日子下雨,岩壁覆以淡淡的青苔,很好看。所谓铜井,并非铜铸或产铜,就是因为这石洞色如红铜。据说此井较深,下通杭州西湖,这又是一个美丽的民间传说。
  如铜岩壁之上多杂树野草,呈深秋的赭黄赤红。据古人云:“陟其顶,有巨峰横偃,大如十间屋,其高几丈,嵌空嶙峋,作势其妙。下有泉二,俱在石缝中,石皆碧色,其质细润如古铜器,而泉深如井。一云泉底有铜,故水味常涩。”
  就是铜井山巅现在呈现在我面前的景色了,居然一毫不差。另一泉现为露天方池,也在崖下,水清映天,水面漂浮片片枯叶。
  我很喜欢此刻的铜井山,崖石崔巍,中藏深井,树木错杂,荒草满径,静室悠然,山谷空涵。难怪人称此山为光福山脉中景色最美的山峰之一。
  于西碛铜井之上四望,群山似皆伏其下,绿流翠波舒缓律动,十分美妙。在群山回环的平野之上又有两个相连的内湖,一名东崦湖,又名上崦湖,面积约10余里,曾经是一片“菜黄麦绿柳含烟,草平湖岸水平田”的农家风光,被古人认为“此中但有王摩诘,不使林泉让辋川”(《春日过上崦》清?黄中望)现已改筑为密密麻麻的鱼塘。另一名西崦湖,又名下崦湖,面积约20余里,水面1300多亩,西连铜坑港直通太湖。它四面环山,虎山、龟山、百步山、铜坑山、安山错落有致,湖畔北侧有个墩,远看如浮在水上的又一块湿地或土阜,其上庐舍田园,桑麻鸡犬俨然,中有一庙,杂树扶疏。奇的是这块土墩遇大水而不淹,随水势而高低,故名浮庙墩。
  正边看边啧啧称奇,向导又从旁一一指点:
  那是虎山,吴王阖闾养虎的地方,后发现中有春秋古墓,疑为阖闾安葬之地。
  那与虎山隔崦湖相望、一桥相连的小山叫龟山,汉顾融隐此,为顾氏家山,至十四世孙南朝陈黄门侍郎顾野王,舍宅为寺,名光福寺,此山又名光福山。望中山巅之上那座原建于一千四百年前的舍利方塔,刚经重修,焕然一新,是光福湖光山色中的一个标志性特征。
  与铜井并峙的那座山是吾家山,又叫马驾山,光福探梅最佳处的香雪海,就在这座山上。山下有司徒庙,相传祀汉邓禹,庙中古柏数株,势极蟠屈,最著名者为“清、奇、古、怪”四株,传为邓禹手植,已有1900多年历史。
  西北靠近镇湖伸进水中的那道山是安山,上有钱王庙,子孙世守其祀,也是著名古战场,至今流传岳飞抗金的故事。
  安山北面的那个湖湾叫游湖,因吴王夫差常携西施泛舟湖上得名。
  ……
  哎呀,我现在写的时候都觉得繁复,不要说当时一一辨认了。
  恐怕即便是当地人,也无法马上将那一大片山川一一准确对号,我经常出入光福,也算半个当地人了,过去还看过相关资料,今又与向导立于巅顶察看讨论,如脚踏巨幅地图之上,仍觉目不暇接,顾此失彼,迷失在云水翠岩间。但我觉得这种迷失本身也是一种享受。我想,新来这里的人不用这般辛苦,只要觉得这片山水可爱就行了。放眼望去,除防火通道刚新辟裸露黄土很刺眼外,光福所有的山都是绿的。山上最多见的是马尾松和野栗树,下覆荒榛野蕨,还有无处不在的果林与梅园,城镇田舍连绵其中。但这绿色大多是次生林,已不是最初美丽的时光了。据说早年光福的每座山都是蓊郁的大树,巨松如海,翠竹擎天,日军侵华时砍伐破坏很大,树竹所剩无几,现经多年植树造林,森林覆盖率已达全境97%,这才是这片山川大地最可爱之处。
  在此绿色丘陵连绵环抱之中,玄墓山隆然矗起于东南,主峰海拔233米,为光福最高。下铜井即上玄墓山,此山与邓尉山一山两名。玄墓山朝向太湖,相传东晋有位青州刺史叫郁泰玄,晚年隐居并长眠于此。因其性仁恕,墓葬之日有数千燕子衔泥垒其墓,燕子为玄鸟,故此山曰玄墓,既指泰玄之墓,也指玄鸟衔土而葬之墓。 txt小说上传分享

山水的盛宴(3)
立于玄墓之巅,才知这里是眺望湖山的最佳处。玄墓北连邓尉,南临太湖,东依米堆,西临长圻,形成一个硕大的畚箕湾,对面湖面之上,渔洋法华山脉如卧龙伏于波间,更远处,西山诸岛隐约于后。正如古人云:此山面湖而险隩,丹霞翠阁,望之如屏,背邓蔚而来,法华障其前,铜井、青芝迤逦其右,游龙界其左,妙在绝顶,一登上则洞庭诸山悉陷伏于湖,而湖波遂混,茫荡为一色。
  至此方想到,当年曾于对面渔洋湾望见湖上笔架山,友人说如此形胜全吴仅两处,一在渔洋,又一在光福,大约指的就是玄墓山。原来,渔洋山和玄墓山隔湖相峙,是互为案山的。
  至此方悟到,为何古人有“玄墓形势,三龙三凤,胜绝天下”之说。只有立于群山蜿蜒环抱中的玄墓之巅,才识庐山真面目,才能真正领略此山确是吴之群山中最幽僻亦最神奇之山。
  难怪唐寅好友张灵临终之际唯愿:垂死不忘玄墓麓,满山明月一枝松。
  也难怪清初名士王士祯登玄墓遥望湖中渔洋法华诸山,“远眺如隐几,浩渺叹观止”,因爱渔洋之幽胜,从此自号渔洋山人。不登玄墓,何来如此观感?
  玄墓之腹有圣恩寺,此寺始建于唐,中兴于元,经万峰和尚历30年努力而成江南名刹。此山因此也叫万峰山,寺称万峰寺。万峰曾题山偈云:“玄高向午面朝湖,三龙三凤天下无。左右环盘前后阔,此山真好立禅徒。”
  万峰百余年后,又有三峰和尚法藏来到圣恩寺,当时的圣恩寺“萧条荒落,龙碑狮座尽轩之荆棘瓦砾中”,经数年努力又重振道场,因万峰与三峰法藏及法藏后任之剖石,为临济宗三十、三十一与三十二代禅宗,故有“禅宗莫盛于临济,临济之禅宗莫盛于三峰,三峰之禅宗莫盛于圣恩”之说,可见圣恩寺之隆。
  圣恩寺位于玄墓之腹,也就是位于那个巨大畚箕湾的中心,两面展开的长长的湖岸线由似断又连的丘岗组成。从山顶望去,玄墓左侧,迤西最顶头浮在水上呈横卧“V”字形的绿丘是蟠螭石壁所在地,也是憨山和尚的驻锡地。然后由西往东依次是南山、查山,长岐山与竹山。查山为潭山临湖一小阜,以宋高士查莘隐此得名,莘筑梅隐庵,又题“梅花潭”三字,后乃有潭东西之称。潭山在西碛、玄墓之间,遥对蟠螭,绵亘六七里,南坡半山腰有石嵝精舍,其后山冈为昔日万峰和尚面湖打坐之处,所据极胜,即名万峰台。从玄墓迎面看潭山主峰(又名弹山),是高大的三角形,海拔253米,雄浑苍青。但山之一角裸黄,因山中有硫矿开采数十年,现正复绿。
  玄墓山右侧,临湖又有几道山岭,其中一山高耸如隆然巨堆,叫米堆山。据说,玄墓僧人种米于山下,我觉得其得名恐怕主要依据其形状,此山确实酷肖一座高大的米堆。全山林木苍郁,我过去曾到过米堆山下,四周均是果林苗圃,山脚杂树野草丛生。遍觅山路而不得,问林间一果农能上去吗?说不行,路早被柴草封死了。当时只能仰望,现在从玄墓山顶可以平视了,亦如潭山(又名弹山),仍给人端庄肃穆之感。
  再回看与玄墓连绵相接伸入四围青山之中的邓尉山,此山因汉邓尉隐此而名,其巅妙高峰,也是郁然深秀之地,虽历冬仍苍翠满山。但我知道,再过一两个月,这里将是另一种景象,白雪香海,万株梅花将淹没这葱绿的山林,一展“邓尉梅花甲天下,望中无地不栽梅”的风姿。
  邓尉山下方群山中有两座不甚高峻的绿色小山引人注目。一座因上行只百步,名叫百步顶,又叫凤鸣岗,“然绝顶望太湖中诸山,如几席间物也”。此山西麓有明人顾天叙晚香林遗址。顾天叙,明万历十六年(1588)进士,历任铅山、元城、嘉鱼三县知县,晚年隐居凤鸣岗晚香林。明亡之际,国事危殆,遂催子南行。其子以父老不舍骤去,天叙曰:“我自尽我当尽之节,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