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处事智慧》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庸处事智慧- 第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康熙即位的时候,刚刚8岁。按照顺治皇帝的遗诏,由四个大臣辅政。其中一个叫鳌拜的老前辈,仗着自己掌握兵权,欺负康熙帝年幼,独断专横。别的大臣和他意见不合,就遭到排挤打击。   
  清王朝进关后,用强迫手段圈了农民大片土地,分给八旗贵族,鳌拜利用职权扩大占地面积,还用差地强换别人的好地。他这样搞腐败,还不许别人有看法,谁反对他,他就诬陷人家大逆不道,给处死。   
  康熙14岁的时候,开始亲自上班办公。这时候,另一个辅政大臣苏克萨哈和鳌拜发生争执。鳌拜怀恨在心,勾结同党诬告苏克萨哈犯了大罪,奏请康熙把苏克萨哈处死。康熙不肯批准。鳌拜在朝堂上跟康熙争了起来,大吵大嚷,很不像话。康熙非常生气,但考虑到鳌拜势力不小,只好暂时忍耐,把苏克萨哈杀了。   
  从此,康熙决心除掉鳌拜。他派人物色了一批十几岁的贵族子弟担任侍卫,这些少年个个长得健壮有力。康熙帝把他们留在身边,天天练摔跤。鳌拜进宫,常常看到这些少年吵吵嚷嚷在御花园里摔跤,只当是孩子们闹着玩,一点不在意。   
  有一天,鳌拜接到康熙命令,要他单独过来商量事情。鳖拜像平常一样大模大样地走向老总办公室,忽然一群少年拥了上来,围住了鳌拜,有的拧胳膊,有的拖大腿。鳌拜虽然是武将出身,力气也大,可是这些少年人多,又都是练过摔跤的,鳌拜敌不过他们,一下子就被打翻在地。任凭他大声叫喊,也没有人搭救他。   
  鳌拜被“双规”了,康熙命令下属立刻调查鳌拜的罪行。大家都认为,鳌拜专横跋扈,擅杀无辜,罪行累累,应该处死。康熙却从宽发落,只把鳌拜的官爵革了。   
  康熙用计除掉了鳌拜,朝廷上下都很高兴。一些原来比较骄横的大臣知道这个年轻的老板厉害,也不敢在他面前放肆了。   
  康熙不除鳌拜,他将来的日子不好过,晚动手,不如早动手,早动手,螯拜以为他还是个口尚乳臭的孩子,不防备,成功的机率大得多。结果正是这样。这样的少年后来把一个庞大的国家机器运行得故障少、效率高,是必然的。   
  为人处世,尤其对于重要事情,你患得患失,拣最有安全系数的事干,拿着经验当旗帜,这样虽没失前蹄,可后蹄却被拦马绳绊住了。   
  自然界中万物的变化,有盛便有衰;人世间的事情也同样如此,总是有得便有失。你掌握规律,把握机会,该出手时一定要出手,否则“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悔之晚矣。《论语》中记载孔子的言论:“愚钝的人可以让他做官吗?如果让这样的人做官的话,还没有得到官位的时候,害怕得不到;做了官以后又怕失去。既然怕失去官位,那就什么都做得出来。”同样庸人在没有得到富贵与权力的时候,就害怕得不到;得到富贵与权力的时候,则又惟恐失去。   
  患得患失的人总把个人的得失看得过重。人生百年,贪欲再多,钱财再多,也一样是生不带来死不带走。处心积虑,挖空心思地巧取豪夺,难道就是人生的目的?这样的人生难道就完善,就幸福吗?重个人的得失,这样的人变得心胸狭隘,斤斤计较,目光短浅。如果你将个人利益的得失置于脑后,便能够轻松对待身边发生的事,遇事从大局着眼,从长远利益考虑问题。   
  祸往往与福同在,福中往往就潜伏着祸。得到了不一定就是好事,失去了也不见得是件坏事。这是朴素的哲理。人生在世,正确地看待个人的得失,不患得患失,才能真正有所收获。   
急处站稳,险处回首 
  风斜雨急处,要立得脚定;花浓柳艳处,要著得眼高;路危径险处,要回得头早。   
  ——《菜根谭》   
  在动乱时代局势极度变化中,要把握住自己的脚步站稳立场;处身于姿色艳丽的女人当中,必须把眼光放得辽阔而把持住自己的情感,不致于被美色迷惑;当人生之路出现艰难险阻时,要能止步猛回头,以免陷入迷惑中不能自拔。   
  所谓风斜雨急,花浓柳艳,路危径险都是比喻,比喻人生之路会有各种艰难险阻出现。孔子在《论语•;伯泰》篇中说:“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他又在《宪问》篇中说:“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其实即使是古代邦有道,要富且贵就没有险隘?就能唾手可得吗?不论是有道无道之世,都应有操守,有追求,不怕难,不沉沦,不自颓,把得住自己的心性,遇事就不致沉陷于迷惑中。这都是儒家教诫世人的意旨,至今仍有其现实指导意义。   
  来看一个故事。曾有一位不速之客突然闯入洛克菲勒的办公室,直奔他的写字台,并以拳头猛击台面,大发雷霆:“洛克菲勒,我恨你!我有绝对的理由恨你!”接着恣意谩骂洛克菲勒达几分钟之久。办公室所有的职员都感到无比气愤,以为洛克菲勒一定会拾起墨水瓶向他掷去,或是吩咐保安员将他赶出去。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洛克菲勒并没有这样做。他停下手中的活,和善地看着这一位攻击者,那人愈暴躁,他就显得越和善!   
  那无理之徒被弄得莫名其妙,他渐渐平息下来。因为一个人发怒时,遭不到反击,他是坚持不了多久的。于是,他咽了一口气。他是准备好了来此与洛克菲勒舌战一番的,并想好了洛克菲勒要怎样回击他,他再用想好的话去反驳。但是,洛克菲勒就是不开口,所以对方也不知如何是好了。   
  末了,这家伙又在洛克菲勒的桌子上敲了几下,见仍然得不到回应,只得索然无味地离去。洛克菲勒呢,就像根本没发生任何事一样,重新拿起笔,继续他的工作。   
  不理睬他人对自己的无礼攻击,便是给他的最严厉的迎头痛击。成功者与人冲突每战必胜的原因,便是当对手急不可耐时,他们依然故我,显得相当冷静与沉着。洛克菲勒或许没有读过《中庸》、《论语》等中国儒家的著作,但他这种面对突发事件的态度,何尝不符合“中庸之道”。   
动静合宜不吃亏 
  好动者云电风灯,嗜寂者死灰槁木;须定云止水中,有鸢飞鱼跃气象,才是有道的心体。   
  ——《菜根谭》   
  一个好动的人就像乌云下的闪电,霎时之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又像一盏风前的残灯孤烛,摇摆不定,忽暗忽明。一个喜欢清静的人,就像已经熄灭了的灰烬,已经丧失了生机的树木。过分的变幻和过分的清静,都不是合乎理想的人生观,只有缓缓浮动的彩云下和平静的水面,才能出现鹞鹰飞舞和鱼儿跳跃景观,用这两种心态来观察万物,才算是理想的境界,才是具有崇高道德心胸的人。   
  千万别误会静是淡泊,是高雅的;动是行动,是忙碌,是俗气。其实,不管动与静,做事不可太走极端,走极端是有坏处的。动与静是相对应的两种行为,是人生修养中属于极端的两种行为,是人生修养中属于极端的两个概念,任何人都有动的时候,也都有静的时候,但是最好动静得宜才合乎儒家的中庸之道,这也就是所谓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合宜才不失人生的节度。这样在一个寂灭压抑的世界中,仍会鼓足勇气从事创造;处于惊涛骇浪的混乱时代,也能适应环境寻求生存之道。所谓处乱不惊,宁静思远,超然物外,逍遥自在,把一切寄托于不得已,以养护形体的主宰,那就是“道”之心体。   
  在生活中,我们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内心的需求,有紧迫的,有不重要的,而我们在急需的时候遇到别人的帮助,则内心感激不尽,甚至终生不忘。濒临饿死时送一只萝卜和富贵时送一座金山,就内心感受来说,完全不一样。韩信发迹后要报答漂母,就因为没有她老人家给饭他吃,他说不定饿死了。   
  三国争霸之前,周瑜没有多大名声。他曾在军阀袁术所辖的居巢县当一小小的县令。   
  有一年地方上发生了饥荒,又爆发了战争,兵乱间百姓财物又损失不少,粮食问题日渐严峻起来。居巢的百姓没有粮食吃,就吃树皮、草根,饿死了不少人。周瑜看到这悲惨情形急得心慌意乱,不知如何是好。   
  这时有人献计,说本县有个乐善好施的财主鲁肃,他家素来富裕,想必囤积了不少粮食,不如去向他借。   
  周瑜带上人马登门拜访鲁肃,刚刚寒暄完,周瑜就直接说:“不瞒老兄,小弟此次造访,是想借点粮食。”   
  鲁肃一看周瑜长得一表人材,想必日后必成大器,他根本不在乎周瑜现在只是个小小的居巢长,哈哈大笑说:“此乃区区小事,我答应就是。”   
  鲁肃亲自带周瑜去查看粮仓,这时鲁家存有两仓粮食,各三千台,鲁肃痛快地说:“也别提什么借不借的,我把其中一仓送与你好了。”周瑜及其手下一听他如此慷慨大方,都愣住了,要知道,在饥馑之年,粮食就是生命啊!周瑜被鲁肃的言行深深感动了,两人当下就交上了朋友。   
  后来周瑜发达了,当上了将军,他牢记鲁肃的恩德,将他推荐给孙权,鲁肃终于得到了干事业的机会。鲁肃“静守”而不死寂,遇到自己看好的人,立即伸手帮助,这是恰到好处的“动”。所以静中寓动,动中有静,才是处世的智慧。   
以宽平的心化解生活险情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   
  ——《周易·系辞下》   
  一次,齐相储子与孟子相遇,问孟子一个问题:“齐王总打发人去探视先生,想必先生一定有什么与别人不同的地方吧?”孟子回答说:“有什么与别人不同的地方呢?尧舜也同一般人一样呢。”   
  人具有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