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呢,看起来只是数量的变化,但问题的本质也随之发生了转变。因为这个成本我们已经无法承受。
到这里我们才明白,正义的成本是有底线的。10块的成本我们可以承受,为一个士兵付出8条生命,虽然惨烈,我们也可以承受。但是,成本继续上升,虽然正义还是那个正义,但是我们已经难以接受。
从这里可以看到好莱坞的高明之处。《拯救大兵瑞恩》假设的8人这个数字,刚好契合了我们的承受能力,为正义付出这样的成本,既让我们心疼,又让我们对人性中美好的一面感动。其实,莫说现实战争中不会出现为了救一个士兵而损失一个团的情况,就是真有,也没有哪个傻瓜会把它搬上银幕,因为没有人能承受这样的正义代价。
看完这篇文章,我思索了很久。倒并不在于文章让我搞清楚了正义的成本是有限度的,更在于这件事让我发现我们思维的误区。
很多时候,我们想当然的东西未必正确,我们自以为弄懂了的东西也可能多是一知半解,经不起三问。任何固执己见都有可能成为一种“障”。莫说本来就认识不全面或者错误,就是确切的东西,过于钻牛角尖而排斥异端,也可能会让我们重新陷入认知误区。
艾丰先生前一段对我说,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只是一个真理,而相反,真理都是两个,而且都说的通。这样的例子在现实中比比皆是。比如资本,你说它丑恶,有无数实例可以证明;你说它美好,同样有充分的证据。这就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唯角度不同而已。
所以,千万别陷入自己习惯的逻辑而不能自拔,自以为是搞不好会害死人的。2007…06…15
评论:
非常赞同这一点。特别是一些历史和文化,褒贬不一太多了。大家都不了解实际,经常没有明确证据就泼墨涂鸦。
从学术的角度讲,很多研究,在命题和结论之前都有条件和相关定义。这样是为了避免误解。而人际沟通、企业决策为什么有很多困难甚至矛盾和错误,也在于很多前提不知。
经济学有所谓“信息不对称”,所以我们才会这么花力气去建设信息化社会,避免这种“不对称”的扩大。(时岩)
许多事情我们都是一知半解(2)
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辩证的看问题才是真理。(过客)
覃贤茂点评:
艾丰先生说,真理不止一个,而相反,真理都是两个,此见解有极高的智慧和人世的洞察。
这里,我想斗胆引申一下,其实真理,还不仅仅是两个,而是三个、四个,甚至是N个。
因为,萧然兄在文章里也说过,唯角度不同而已。
其实我也不是要故弄玄虚,徒逞辩机。
事实上,我想说的是,萧然兄的文章中,言事言理,其背后都另有禅机和话头,用意之处,或在言外。
如果读者只是在一言一辞一句上字字相较,那就落入了文字障碍,正如隔靴挠痒,不着痛处。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佛事什么样子(1)
心中有佛的人一定是达观的。顺境不会得意忘形,逆境不会垂头丧气。对权势不会摧眉折腰,对弱者更不会横眉冷对。这是因为,佛告诉我们:“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人世间一切活动,人生的一切得失,在宇宙的大道理中,都是细小如一粒尘埃;人生几十年,在宇宙洪荒中都不过是一瞬间里的瞬间。如此细微、如此短暂,也就和空无异。因此,任何的患得患失都显得滑稽可笑。(提要)
署名“尘”的网友在留言中曾经问了这样两个问题:一个世人眼中的佛该是什么样子?一个心中有佛的人该是什么样子?
一万个人眼里有一万个佛。但这一万个佛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慈悲。
除去慈悲,我们每个凡夫俗子内心深处的佛可谓千奇百怪。有的希望佛是财神,能保佑他发财;有的希望佛是组织部长,能保佑他升官;有的希望佛是医生,能给他治病;有的甚至希望佛是红娘,能让他找到爱情……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不信你去寺庙大雄宝殿外面随便找烧香许愿的人们印证一下,他们许的愿绝对是各式各样。
由此看来,佛很累。小到亿万众生的吃喝拉撒、喜怒哀乐、柴米油盐,大到功名利禄、社稷江山、战争胜负,哪样都得操心。而且不少寺庙还挂出“有求必应”的匾额,如此高的标准,大大小小的事就哪样也不能马虎,更不能办砸,你说佛累不累?
如果我们心目中的佛是这样,佛可真的清静不下来。不仅如此,恐怕他老人家比我们任何人都忙、都累。
问题来了,修炼的目标是成佛,佛又是如此不得清静,那么我们把寺庙看成清净之地,认为是超凡脱俗的场所岂不矛盾?是我们修炼的路径选错了,还是我们对佛的认知出了差错?
其实,在世俗人眼里,对佛多多少少有些误解。佛门谓之净土,这不差,但清静就值得商榷。今年春节,应天寺香火很旺,仅三十晚上,我的师父佛智大师就为近万人摸顶祝福,可想这位百岁老人年过得有多辛苦。所以,佛很辛苦,修佛同样辛苦,面对凡俗太多需求,你恐怕绝对清静不下来。除非你两眼一闭,只图小乘的自我解脱。
一个心中有佛的人该是什么样子?这一问题远比第一个难回答。其实,一个人真做到心中有佛,离开悟、得道已经不远了。有些人天天阿弥陀佛不离口,但是一到具体事情,“贪嗔痴”全来了,你说这能是心中有佛吗?还别说俗人,就是不少出家人,我就一直怀疑他们是否做到了心里佛,甚至怀疑念佛只不过是他们的职业,混口饭吃罢了。
如何判断一个人心里有佛?我认为至少有三个标准。
首先,他是乐于助人的。这不是简单的助人,而是发自内心的、无条件的助人。不仅要助认识的人,而且能助不认识的人。佛的助人为乐在此不必多言,大家都明白。
其次,他应该是快乐、平和的,而不是怨天尤人、愤世嫉俗。因为佛法不仅仅教人向善,而且能够带来心灵的解脱,从而得到大快乐。这种快乐是我们凡俗人生难以企及的。
因为凡俗的快乐是短暂的,美味也好,美色也罢,体验当中有快乐,但过后马上消失。人不能无时无刻吃喝、淫乐,所谓金榜题名、洞房花烛也是人生中很少的瞬间,因此凡俗的一生,你仔细丈量,真正的快乐非常短暂。如果人生80年,所有快乐时光叠加起来超不过1年,而绝大多数时间,除了病痛、不如意,就是在麻木中度过。佛法则不同,它是让人脱离生老病死苦的大智慧,因此,心中有佛的人,即便没有成佛,至少有这样一个目标、一个信仰,因此快乐要大大多于常人。
更为重要的是,心中有佛的人一定是达观的。顺境不会得意忘形,逆境不会垂头丧气。对权势不会摧眉折腰,对弱者更不会横眉冷对。这是因为,佛告诉我们:“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人世间一切活动,人生的一切得失,在宇宙的大道理中,都是细小如一粒尘埃;人生几十年,在宇宙洪荒中都不过是一瞬间里的瞬间。如此细微、如此短暂,也就和空无异。因此,任何的患得患失都显得滑稽可笑。
佛事什么样子(2)
综上,一个乐于助人的、达观并且快乐的人,应该是心中有佛的人,哪怕他还没有自觉意识,或对佛还一无所知。2007…04…04
评论:
我们觉得佛累,不过佛自己想必应该不会觉得累吧,否则就不是佛了。若是对佛一无所知却能做到佛的境界,岂不更是大境界?(小女巫)
佛是一种心态,一种境界,一种哲学。信佛的人不是“教徒”。不喜欢这个“教”字,也不喜欢这个“徒”字。
信佛就是心中出发的,思想和成就自我的过程。(不垢不净)
覃贤茂点评:
艾丰老师在为《萧然禅语》作序时盛赞萧然兄对佛教教义有深刻领悟,我完全相信是这样。《萧然禅语》开篇第一章第一段题为《佛是什么样子》,直击中心和要害,正所谓言之如吹影,思之如镂尘。非此一篇,不能为全书提纲契领。
佛是什么样子,题目铺排得有天大,而萧然兄的文辞义理,却意想不到的平易近人,通情达理。千种方便,万种法论,如何判断一个人心里有佛,萧然兄归之有三个平实的标准:乐于助人、快乐平和、达观通悟。
《西游记》第八十五回“心猿妒木母 魔主计吞禅”,孙行者开劝慰抚唐三藏,提起乌巢禅师的《多心经》四句诵词:“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像灵山塔下修。”唐三藏更为之引申解释,“徒弟,我岂不知?若依此四句,千经万典,也只是修心。”行者道:“不消说了。心净孤明独照,心存万境皆清。差错些儿成惰懈,千年万载不成功。但要一片志诚,雷音只在跟下。”
我以为此一段正可以做萧然兄开篇禅语最为恰当的旁注。
佛教非教——再谈佛(1)
我们今天烧香拜佛,其中绝大多数人是忘了这些行为的本意:我们拜佛应该是牢记佛的教导,把佛菩萨当作自己的榜样,去修正自己的行为,而绝不能指望佛菩萨去帮助你达到什么目的。(提要)
网友“不垢不净”说:“佛是一种心态,一种境界,一种哲学。信佛的人不是‘教徒’。不喜欢这个‘教’字,也不喜欢这个‘徒’字。信佛就是心中出发的,思想和成就自我的过程。”这些话说的很好。关于佛教非教,我曾经写过一篇专门的文章论述,现把它贴上,回应“不垢不净”。
世界三大教中,唯有佛教作为宗教有些似是而非。这个命题在一般不了解佛教的人眼里,绝对是伪命题:佛教那么多的庙宇,那么多的偶像,那么多的善男信女对佛顶礼膜拜,怎么不是宗教呢?不错,从这些形式上看,佛教的的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