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后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阿Q后传- 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性。在各级领导树立和保护未庄这个“典型”时,张镇长就常提出不同意见。可是县里和地区领导,屡屡开导他:张镇长呀,你要紧跟潮流,不要搞保守主义。张镇长私下和这些些领导争论过,没有结果。因为碍着张部长和诸多领导的面子,张镇长只好睁一眼闭一眼了。偶而阿Q到镇政府办什么事,镇长兼党委书记的张鲁就不爱答理他,正副领导之间的不团结是尽人皆知的事。
  60年正置“三年困难”时期,上级给鲁镇拨下来一笔五万元的“扶贫款”。对于这笔款项,阿Q提出要求:要拨给未庄三万元。
  张镇长一听就火了说:“咱们鲁镇下属十三个自然村,你们未庄又不是最困难的,凭什么你们要三万元?别人还活不活了?”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八 级别问题(2)
阿Q提出的理由是:未庄是我县的一面红旗,常常有人参观取经,一村贫穷象,对外影响不好。
  张镇长不同意,说:“你这个未庄叫什么‘典型’?什么运动,上边都照顾你们未庄,你们总是吃‘小灶’。工作还没有开始,就有‘笔杆子’给你们写出‘经验’了,你的这这面‘红旗’算个球!”
  阿Q火了,说:“怎么是我的‘未庄’?未庄这个典型,这面红旗是鲁镇的,是全县的,你这个一把手不是也跟着沾光吗?”
  张镇长说:“这样下去,我不想沾你这个光了。这批‘扶贫款’拨给未庄五千元就是特殊待遇了。你要三万元,更穷的村子怎么办?”
  阿Q说:“未庄享受特殊待遇,是上面定的,你不给就是不行!”
  两人争吵了很久,张镇长就是一百个“不行!”
  阿Q说:“未庄的‘扶贫款’,咱先不说,我个人生活困难要求发一百元救济,不算过份吧?”
  张镇长又是不同意,说:“你困难?比你困难的人多着呢!哼,你困难!你的脸上吃得流油了!”
  两人又吵了半天。一直吵到“在鲁镇谁说了算”的地步。张镇长说阿Q自私,阿Q说张镇长独裁!因为按会计制度是“一支笔”批款,这“一支笔”在张镇长手里,张镇长不批条子,阿Q就是领不到“救济”,气得他直拍桌子。他觉得自己如果是一把手,根本用不着费这么多口舌,他必须当一把手!
  两人面对面喘了一顿粗气,张镇长笑着说:“赵阿魁,我的好同志呀。你什么都要,级别要,工资要,名誉要,地位要。你如果什么都要,我给你一个宝葫芦,你想要什么里面就有什么,不信你试一试。”
  说着把条几上放着的一个一尺多高的大葫芦交给阿Q,上面落满灰尘。阿Q用衣袖擦了擦,打开盖儿,里面黑洞洞的什么也看不见,晃了晃,没有响声,阿Q不知张镇长是在调理他,问:“这里面什么也没有呀。”
  张镇长说:“你往里面吹口气试试。”
  阿Q对着葫芦口使劲吹了口气,“噗”的一声冒出来一股黑灰,弄了阿Q一脸黑。张镇长笑了,说:“赵阿魁同志,你什么都要,就是不要脸。你就黑着脸到处要吧,什么都会有的!”
  气得阿Q拂袖而去,好多天没有到鲁镇政府去。
  阿Q想来想去,关键是个级别问题!他早就从发工资的纸条上发现,张镇长是22级,工资是元,而他是23级,是干部最低的一级,工资是元,相差两元零一分。论革命资格,论对党的贡献,他老张凭什么级别比我高呀!
  阿Q便去找县妇联的李主任,说:“李主任,你是我的老领导了,我的资格比张镇长老,革命资历比老张长,凭什么他的工资比我高一级?为什么他当正的,我总是戴顶‘副’帽子?这公平吗?”
  

八 级别问题(3)
李主任劝阿Q说:“一个同志的级别待遇是各种历史条件所决定的,你们两人的条件不同,级别待遇也不同。”
  阿Q说:“我革命最早,资历最长,为什么我反而比他低!”
  李主任又给他讲了许多道理,阿Q还是不服。李主任说:“这事不归我管,我也管不了,你可以去找县委组织部问问。”
  阿Q便去找组织部,组织部长也和他讲了许多道理,阿Q还是不服。于是他去找县长,找县委书记,接着是找地委专员、地委书记。找了三遭六磨,级别待遇还是得不到解决。于是阿Q以歪歪扭扭的字迹从县,到地,到省写了不少上告信。一方面告张镇长保守,专断,一方面为自己鸣冤叫屈。这些信罗起来足有半尺厚。
  有人劝他说:“你赵阿魁为二元零一分钱花了那么多时间,写了那么多上告信去争,值得吗?放在学文化上多好!”
  阿Q说:“我不是为了几元钱,我是求一个公正!”
  他的级别待遇得不到解决,就继续去找各级领导,白天找,晚上找,在人家吃饭时找,在人家午休时找,在人家开会时找,一谈就是几个小时,闹得大家都既烦他,又怕他。大家一见他都躲着说:“瘟神来了,快跑!”
  在地方解决不了,阿Q便写信给党中央和国务院。这些信又转回县里。国务院信访办有批语云:认真查证赵阿魁同志的历史,以便落实干部政策。
  县委领导在研究赵阿魁的问题时,组织部长说:“赵阿魁总是说他是老革命,根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批示,派几个人去查一查他的历史吧,看看他是不是老革命?”
  于是组织部组织了四个人,分为两组,行走数千里,找了许多人,带回半尺高的外调证明,组织部的结论是:
  一,阿Q同志真名赵阿魁,当年鲁迅先生为他作传时,因为找不到相应资料,故名阿Q;
  赵阿魁同志在民国年间,曾经参加过团伙抢劫,并被判过死刑,后来因为亲威搭救得以逃生,当时算不得参加革命;当时他向往的革命,根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革命;
  二,阿Q同志说他在国民党部队是打死他的长官起义的,并在98765当过一段连长。据部队同志证明,我国根本没有什么“98765”部队这一番号,他是被打散的国民党部队,因为看不到出路,而携械投诚的,经过几天教育,释放回乡,也不能算是起义战士;
  三,赵阿魁同志也不是地下党员,他的“重新入党”是在刚刚解放的混乱时期,个别同志不慎介绍他入党的。
  四,因为赵阿魁同志在自己的历史问题上弄虚作假,自私自利,极端个人主义,应给于党内严重警告和工资降一级处分。考虑到赵阿魁同志工作表现积极,是我县一面红旗,可以保留党籍。保留副镇长职务。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八 级别问题(4)
五,赵阿魁同志必须就自己的问题进行深刻反省,并写出检讨材料,改过自新,做一个合格的好党员。
  对于第四条的“处分”问题,会上有了争论:有同志提出,未庄是我县的典型,是远近闻名的一面红旗。如果给于处分,这面红旗就倒了。从我们县里说,对外影响不好。为了保住这面红旗,给赵阿魁一个“党内劝告”处分就行了。但是要对赵阿魁做细致的思想工作,让他到此为止,不要再闹了。
  还有一点是赵阿魁的年龄问题,他在填什么表时,有时填44岁,有时填48岁,过了一年,反而退到47岁了。隐瞒年龄伪造历史是违犯党纪的。
  这事县委也进行了研究。大家还是通情达理的。同志们认为:鲁迅先生给他作传时,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那时他该是二十来岁,现在算来他该有六十岁了。此事根据未庄的老人证实,他那时只有十###岁,那么现在是近五十岁。他因自小就是个流浪儿,不知道自己的年龄也合乎情理。这事就不要深究了。
  根据县委讨论的精神,县委组织部长找赵阿魁谈做了一次长时间谈话,给他讲了许多道理,说是给他个“党内劝告”处分是轻的,再闹下去,要加重处分。他才不再言语了。
  偷鸡不成反而蚀了一把米,阿Q好不丧气!可是过了不久,阿Q迎来了再翻身的机会,文化大革命开始,又提倡“造反”了。“造反”对阿Q说来,不是如鱼得水吗!
  

九 再度造反的成果(1)
没有成为阿Q妻子的妻子;张老师一直没有音信,可是阿Q领养的孩子阿善却一天一天长大成人了。
  对于阿Q说来,暂时有没有老婆不要紧。现在他一门心思放在两件事上:一件事是他自己的前程。他想自己现在才是一个副镇长,将来怎么也得闹个县太爷当当。可是在鲁镇的领导班子中,他的人际关系不好,特别是那个姓张的镇长,总是和他过不去。有内部知情人告诉他:他得了那么多荣誉,县里多次要把张镇长(兼镇党委书记)调走,而把阿Q“扶正”,可是那家伙就是赖着不走。阿Q毫无办法。
  第二件事是要培养孩子,他自己大小是个官,儿子也不能当老百姓。可是这孩子可能因为先天营养不良,又有点弱智,学习成绩总是名列榜末。
  有一天,小学老师找到家里对阿Q说:“赵镇长呀,你不能一心只扑在工作上,得管管孩子的学习呀!他的作业总是完不成。都四年级了,我给他出个算术题,一个人买四双鞋子,每双两元五角,问他买四双共多少钱,他都算不出来。”
  于是阿Q就抓紧阿善在家里的作业。阿Q自己的文化不高,抓了一段也没有多大效果。可是这孩子虽然学习成积不佳,要让他干个什么活计,却是很有力气,手也不笨。
  阿Q又想:这些年社会上总是“刮风”,东南西北风,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刮什么风。人应该多学几种本事。比如这行船吧,什么风都会遇到,学一学行船,不仅多一门技术,这种本事在社会上也用得上的。再比如这摔跤,小个儿怎么摔倒大个儿,怎么下绊子,也是一门技术。于是阿Q让阿善在假期跟一个船工出了两次海,同时让一个在省运动会上得过冠军的摔跤能手教阿善摔跤。
  有一次,阿Q正在县里开三级干部会议,忽然见大街上人们喊着“造反有理”的口号,打着“横扫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