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外语是月薪四千的一把暗器
一次我在从南京去上海的火车上遇到一个女孩,她的整个表情、打扮、气质使我觉得她刚从什么深山老林里走出来,要去上海找个保姆或是保洁的工作。
突然间,她掏出手机打电话,用一种我非常不熟悉的语言叮咚叮咚地说了起来。我心想这是哪一种少数民族的方言?想来想去想不出,最后一问才知道,这是意大利语!刚才她是和上海的一位意大利客商通话,约好她到上海就职面试的时间。说完她抱歉地对我笑笑:这次去上海,要见好几个达芬奇的老乡,还要继续打几个电话。
以英语培训为主的新东方,在德语、法语、日语、俄语甚至韩语等多语种领域,也提供了非常出色的课程,但至少意大利语这种欧洲主要语言,我们暂时还没有涉足,以致我孤陋寡闻,差点把意大利语当作了中国的山区方言,丢新东方的人。
和这个女孩对话,我知道了意大利语人才在中国需求的热度:在某些外语学院,要考进意大利语系还需要通关系、搞腐败;菲亚特汽车为了培养懂意大利语的中国员工,以一万美元的月薪,从罗马、米兰把教师带到长三角来;意大利语毕业的学生,起薪都在四千人民币左右,而且往往面临好几个用人单位的竞争……
我对这个老实得甚至有点木讷的女孩的话深信不疑。在人人抱怨大学生就业难的今天,居然存在这么一个人才的卖方市场,我觉得简直是一个奇迹。回到上海立即打电话给上海新东方校长汪海涛,告诉他这个黄金一样的培训信息,鼓动他立即做点调研,开设意大利语课!
本文的命题本来是“英语热为什么持续升温”,落笔却写成我和意大利语的浪漫邂逅。我没有离题。相对英语,意大利语是一个“小语种”,假如英语是欧美国家的“普通话”,意大利语确实是局限于亚平宁半岛的一种“方言”。懂“方言”而不懂“普通话”的人,照样吃饭睡觉,但既懂“方言”又懂“普通话”的人,则更有机会吃香的、喝辣的、睡软的、摸玉的——古人云:书中自有颜如“玉”!
这就是英语热为什么持续升温,并且必将继续升温直至沸腾的深邃社会和历史原因!
我忍不住要拙劣地套用一下雪莱的著名句法,以展示我的语言才能(if any):
意大利方言都已经热了,英语普通话还能不学吗?
“平民”与英语
“大学老师朱朱”写了一篇新浪博客推荐文章:“英语,平民想说爱你不容易”。看了朱朱老师的文章,我想说:“英语,平民爱你挺容易”,怎么容易?我等会儿揭晓。
但朱朱老师文章中的一句话,震撼了我:“毛泽东时代,要培养红色外交接班人是怎么培养他们的外语水平的?你知道吗?不知道,去看看章含之之女,也就是乔冠华的非亲生女,洪晃的往事回忆吧,或者看看我国第一个驻欧洲的女外交官章启月的人生之路吧。他们是当作接班人来培养的”……
毛泽东时代,培养红色外交接班人,是把他们在十几岁时,就送到纽约最好的私立学校学英语。现任外交部发言人章启月女士就是在文革期间被送出去并且这样被培养出来的,成为中国外交的骄傲。
当中国最封闭排外的年代,伟人们为了今日中国的外交就悄悄把自己的“接班人”送出国读书,在中国最开放的今天,无数小民土人却还在愤愤于什么“人才外流”、“英语误国”、“崇洋媚外”的问题。坦率说这些讨论都是愚昧的。你可以不学英语甚至不学中文,你可以不出国甚至不回国,你可以不留学甚至不上学,你可以不洋也不外,但中国的发展需要无数那样的人——只可惜当年毛主席周总理对外开放的步子小了一些,只限于几个翻译几个外交官——假如当年他们送去了一批学经济的、学法律的、学政治的、学理工的、学新闻的呢?假如每个领域都有一个章启月这样的杰出代表呢?中国的今天就完全不一样。
当然,我们后来有了邓小平。
而且,后来、后来、后来还有了徐小平……(满脸通红地说)
以及,还有了大学老师朱朱、新东方老师洪洪、小学老师红红、幼儿园老师彤彤……以及各行各业为了中国之崛起而努力向西方学习的先进代表。
我想问朱朱老师以及所有其他“平民”和关注“平民”教育的人:领袖有领袖的接班人,平民有平民的继承者。既然文革中疯狂排外的毛主席都知道送人出国留学接班的必要性,我们这些邓小平改革开放的平民信徒们,是否都应该为了自己和自己子女的未来而让他们学好外语、了解西方、留学出国、完成环球化转折?迎接未来的挑战?
毫无疑问,当然应该这样!
谁不想做“接班人”!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接班人”!
但接班人是要英语的。可是你如果不是钦定的“接班人”,如果你家里不是非常有钱有粮,你就去不了纽约,去不了伦敦,去不了多伦多,去不了墨尔本,你拿狗日的英语怎么办?
现在让我来回答朱朱老师的问题:“平民”如何学英语?——我该说吗,说了被人骂我做广告。但是,为了万千“平民”能够拥有与那些钦定“接班人”平等竞争的能力,我可以脸也不要了——来新东方啊!!!(理直气壮、班师回朝地说)
时至今日,英语再也不是时髦、再也不是“洋气”、再也不是“工具”。英语是今日世界知识分子的普通话,英语是世界专业人士的国际歌,英语是今日世界商业人员的凯旋门。
世界?世界和我们有什么关系?——我们是世界工厂啊!正在努力成为世界写字楼……在人家厂里打工,在人家楼里写字,你能不说人家的语言吗?不说也可以,但你就甭想“接班”了。
假如我是###长——上帝保佑我当不上——我就会宣布英语为第二官方语言,让每一个“平民”在语言上和世界彻底接轨,都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接班人。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哑巴英语”是一种“奇迹”(1)
一、哑巴英语
新东方应试培训虽然很厉害,但新东方口语培训也非常厉害,这要归功于开创了“美国思维口语”因而被尊称为“口语教父”的王强。王强的英语口语培训,在赋予中国学生开口说话的功能上,确实具有奇效。
有一次,我和王强聊天,又聊到中国人学英语的最大问题。这个问题就是:大家学来学去,就是不会开口说话,以致哑巴英语成为中国英语学习中一种说不出的痛!
“哑巴”英语,有痛自然说不出!
王强一时谈得兴起,突然发力道:“小平,哑巴英语,其实也是一种奇迹!一种教育制度,能够把一个能说会道的人教成哑巴,你不觉得这是一种奇迹吗?它肯定是一种强大而有效的制度,我越琢磨越觉得这个现象大有研究价值——既然传统教育能够把学生教成哑巴,如果我们研究出其中那行之有效制造哑巴的教学思想和方法,然后反其道而行之,不就能够彻底解决哑巴英语问题吗?”
听了王强的分析,我笑得前俯后仰,上气不接下气。但王强有一个特点:我越笑,他就越严肃,越来劲,结果他发挥了半天,说来说去,说得我们两人对中国的哑巴英语现象充满了敬畏和神往!——中国教育到底是用什么教学手段,在全国范围内,让那数以千万计能言善辩的青年人变成了英语哑巴?
聊的时候好笑,但写在这里,我其实笑不起来。当年我本人在音乐学院学了五年英语,记得最后一年时在故宫遇到一个外国人,她主动和我说话,结果我憋得满脸通红,嘴里根本蹦不出一个字来——如果我能说,谁知道会发生什么激动人心的好事呢!我的英语水平在音乐学院学生中属于最好之列,可以想象当时整个艺术教育以及普通教育领域里的语言水平!
1996年我从加拿大回国,惊讶地发现中国学生英语水准已经上了一个档次,哑巴英语之灾明显缓解。我当时的一个助手,毕业于北京语言学院中文系,但其英语之流利,已经可以和任何在国外留学过的中国学生媲美。以致于许多来咨询的学生问从来没有出过国的她:老师你出国多少年啦?
但可惜这样的学生依然太少。从90年代后期我在新东方进行签证咨询时的情况来看,被拒签的中国学生,绝大多数都是不具备口语能力、不能自信地用英语和签证官交流、沟通、辩论甚至反驳的朋友。我甚至见到过英语说得像中文,中文说得像外语的朋友,他的人际沟通交流能力等于零,当然要被拒签。
这种不仅英语口语差,而且人际沟通交流能力不及格的朋友非常多。这样的人,即便去了美国,也会活得很艰难,很难想象他会获得他所期待的成功。因为美国以及所有发达国家,对于人才的要求不仅要他能够做内功,还要求你也兼备外功:表达能力、沟通能力、辩论能力、展示能力、兜售能力……等等这些和你的“真才实学”并不冲突甚至本身就是“真才实学”的所谓外在能力!
是的,这些所谓的“外功”,并不是外功,而是实实在在的“内功”,是所有受过教育的人,不管你学什么专业,都应该具备的真才实学,而且是基础能力!这就是所谓个人素质吧!假如专业知识是你人生大厦的楼层,个人素质就是你人生大厦的地基。中国教育重视专业教育而不重视素质教育,等于盖楼的只盖楼层不打地桩,其实是一种典型的虚假工程、豆腐渣工程。
说英语问题,却说到了个人素质和素质教育。这是我的职业病。但这个职业病,实在也是有原因的。什么原因?中国教育之所以大规模造就英语哑巴,和我们的文化,我们的人才观念(鼓励什么人才?压制什么人才?),和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