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了不同的关系。特别是用做祭祀的彩陶和磨制的石器,一定是专业的制作。这些广泛的的联系在始族间,在村落间进行,构成了社会的纽带。
在文化社会,始族间的斗争还不激烈。严重的斗争在人同大自然之间,在这样的前提下,一定有对工匠的传唱,表达了对增强自身能力的渴望。不是燧人氏教人用火吗?不是有巢氏教人造屋吗?不是神农氏教人食五谷吗?这便是三皇时代。如果是在一个连社会的中心都没有的时代,这些圣人又是用什么方法,怎样教会人们的?原来,这是一批掌握了原始技术的走工人(走工人,走婚人),是走工人中的佼佼者。这些佼佼者的事迹留在了始族人的记忆里。留在了始族人的传说中。关于三皇,大约是古人从传说中总结出来的。
社会的运动由积累的生产和积累的消耗二个环节组成。没有积累的生产,消耗失去了来源,社会不能存在。没有消耗,积累表现为贮藏。这样看来,社会的运动即是能量的运动。如果我们站到哲学的高度来看社会,那么,我们看到的是劳动价值在运动。
历来认为原始社会是一个没有私有财产的社会,这实在是一种误解。至少在文化社会中已经明确的出现了始族意识。始族便是积累(财产)的基本单位。这就跟后来的贵族,家族,皇室,地主,今天的资本集团一样,都是不同的社会时期的基本单位。
文化社会的生产由始族组织,始族人生产什么,怎样生产,这个问题是中华史的一个重要课题。往远里说,对生存条件的获取叫做生产。从这个意义说,对积累的获取就叫社会生产。文化社会的生产就是采集,自然采集。文化社会就是采集方式的生产阶段。无论是动物的食物,还是植物的食物都在文化社会的阶段采集枯竭。自然采集的结束也就是文化社会的结束。
崇拜。
文化社会的崇拜与今天的含义不同,在文化社会,崇拜具有社会的组织,社会的中心的性质。始族巫制作了崇拜,到处去宣讲。始族人的母亲们相信了,集合在崇拜之下。母亲是始族的纽带。崇拜便是社会的纽带。下面,试以女娲的演化过程分析一下。
一支始族,这是一支很小的始族,可能只有几十人。这支始族人分离出来,找到了定居的地方,产生了对女娲的崇拜。始族巫便一代一代的传讲下去。以后这支始族迁徙了,消失了,却不妨碍女娲的流传。女娲崇拜被始族巫普遍的传唱,扩散到很大的一片地区。接受女娲崇拜的始族都叫做华人。崇拜能够超越语言的界限,从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女娲便进入到伏羲人的地区。因为共同的崇拜,伏羲人与华人增加了沟通,接近起来。女娲神话继续扩散,进入到河的北岸。山西的始族人接受了对女娲的崇拜。一支始族人全体渡过黄河是困难的,可是始族巫将女娲崇拜带到河北岸去是很容易的事情。
巫是一个接受供养,消耗积累的群体。在文化社会,巫还不能从始族群中独立出来。只能从一个始族群来到别一个始族群,并且,被别一个始族群接受。巫宣讲的内容便是始族人关注的起源崇拜。崇拜以这样的方式流传。始族的联合(中心)便是这样的形成起来。
总起来说,在文化社会存在着三条纽带。所以叫做社会,不叫做群,就是因为这三条纽带的存在。
生育纽带,母亲,始族关系。
生产纽带,走工,制陶,原始技术。
崇拜纽带,巫文化,史诗宣讲。
这三条纽带集合起来,这便是文化社会的组织。
这部书的作者曾经苦苦的寻找伏羲人,华人。历代的学者大约也走过类似的路。这就象从画中寻找画中人一样,就是画中人在身边也不能知道。文化社会的伏羲人,华人表达了一种崇拜关系,当着崇拜消失了,崇拜关系也消失了。可是始族人仍然存在,始族人又以别一种形式结成新的关系,开始了又一个新的时期。从崇拜关系,语言关系,生产关系来看文化社会,一幅幅画面便清晰的出现在面前。
迁徙
文化社会的生产方式是采集。采集的方式引起了始族的频繁的迁徙。在考察古遗址时,发现很多很大的村落被遗弃了,人们曾经用种种原因来揣测。当我们对文化社会的采集生产做深入讨论的时候,知道了,迁徙是采集生产的一个特征。那个时代留下了大量的遗址,便是始族人迁徙的结果。文化社会结束,大量遗址群的情况也不再出现。始族人的生存能力与遗址的数量正好成反比例。
因为是采集的方式,始族人便将剩余的精力用于对家园的建设。建设了放弃,需要了再建设。因为是采集的方式,人们便产生了古中华人居无定所的假象,古中华人来无踪,去无影。这个假象给我们造成了认识上的困难。不管崇拜的传播怎样超出了实际的始族人,不管发生了怎样的千里迁徙,基本的始族人群却是几千年,几万年,几十万年的稳定的停留在一个地区。人口的流动可能发生,但是,社会的传承没有流动,历史没有流动,没有谁能够迁移历史。在几十万年的时间里,更不用说几千年的社会时间,黄河人口极其稳定。这是认识古中华的重要依据。
春秋人的认识
关于春秋人对三皇时代的认识,“五四”学者曾经做过整理,本文摘录在下面。从这些文字中,读者可以知道春秋(战国)人怎样讲述三皇时代。
1,在古时,人民不知道有房子住。那个时候,或者住在高的台地上,或者挖穴住,穴潮湿,伤害身体。这样就出现了杰出的人,将造房屋的方法教给人民,有了房子就可以避潮湿挡风寒,遮风霜雪露。(这是说居住情况。据墨子。墨家是春秋百家的一家。)
2,在古时,鸟兽多,人少,人多在树上做巢,躲避鸟兽(鸟指猛禽),白天下到地上,拣食橡,栗吃,到了晚上就回到树上去。那个时候,人不知道穿衣服。夏天的时候就多积柴草,留了冬天烤火取暖。就是到了神农的时候,人们还只知道母亲,不知道父亲,还有一些人跟麋鹿杂处在一起,这个时候,人们开始学着种植,织布。互相之间不知道什么是伤害。(这是说的神农的时候,还特别说到了知母不知父的母系制。(“作巢”,“麋鹿”点明了南方特征,在今天的黄淮平原。据庄子。)
3,过去,昊英的时候,树多兽多,人们就不得不将伐木杀兽作为一项经常的事情来做。三皇的时候,不分什么官民,没有人供养官。人死了也没有棺木。神农的时候男耕女织,行政处罚都不需要,首领也都是推选的不需要武力强迫。(据商君书。作者商鞅,说的是渭河地区的始族时代。昊英就是秦人的崇拜少昊。)
4,古时候,土地没有肥瘠的区别,人没有勤懒的区别,社会的管理使民无私,没有了私,天下像一家一样,耕地,衣织都没有私人占有,衣服少了,大家都少穿点,食物少了大家都少吃一点。(据尉缭子。尉缭子是秦人。)
5,神农赫胥之时,以石为兵。
五四运动以后,五四学者受到外来思想的启发,开始从古记载中寻找氏族社会的资料。其实,早期的古记载全部是氏族社会的事情,而且还是氏族人自己流传下来。氏族人使用了不同于今天的语言,发表了不同于今天的认识。非常可惜,古人的认识没有继续下去,秦以后中断了。战国时,有七个诸侯国和一些小国,实际上是一些氏族国家。
巫文化
说到文化社会的文化思想和文化关系,其丰富的内容,其发育的的程度,都超出了今天人的想像。文化社会中没有政治,没有政治关系。政治以萌芽的形态存在于文化关系中,到了文化社会的末期,方才开始发育。文化社会的文化以氏崇拜这种形式表达出来。
崇拜的最普通最一般的形式就是祭祀。巫文化包括了对祭祀的主持和对祭祀物的宣讲两个方面(实际的情况要复杂得多,丰富得多)。这祭祀的主持者和宣讲者叫做巫。
巫产生于始族时代。在今天,巫是指巫婆一类跟鬼神打交道的人。但是今天的巫不同于氏族时代的巫,今天人只是以今天的思想来想像。幸好,西南少数民族中还保留有氏族巫的习俗:
阿昌族分布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1978年8月云南省民族学院民间文学调查组收集到一部创世史诗,这部史诗是掌握在巫师手中的经文。
巫师平时不唱,更不给外人唱。调查组同巫师同住,同吃,同劳动,交了朋友。
最后,巫师又请示了天神,打来山泉水,焚香,净手,在祖宗祭坛上点燃二盏香油灯,烧了纸钱,开始祈祷,天公阿,天母阿,我好久没有给你们唱造天地的故事了,但我每天都在心里默念。今天我要在不是死人,也不是祭祀的时候向两个信得过的外族人,唱你们的故事。希望你们不要怪罪我。这样请示之后,才开始唱创世史诗。
这个阿昌族的巫师请示的天公天母,也就是阿昌人的氏祖先。推想始族时代的氏崇拜也是这个样子。巫师唱的祖先歌在今天叫做史诗,民族的史诗一定有氏崇拜的源头,从开天辟地唱起。汉语记载了丰富的神话传说,在神话传说中保存了大量的史诗,经过了长时间的传唱,已经很难将史诗从神话中分离出来。史诗,神话都是由巫流传下来,通称做巫文化。始族时代的崇拜世界距始族的事实并不远,始族人视野狭小,巫的宣讲等于是一部氏族的历史。
举个例子来说。古书说,伏羲有一个女儿叫做伏妃。伏妃掉到水里淹死了,后来,成了洛神。有了氏族知识知道伏羲生伏妃是不可能的,但是,从这个故事可以推想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