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天下的中国女孩刘芳艳》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感动天下的中国女孩刘芳艳-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刘芳艳的童年,过早地体味到贫穷与艰辛的苦涩,在她幼小的心灵里早就萌生出了对父母的怜爱与孝心。母亲有什么病痛,父亲有哪里不适,她常常暗自落泪,寝食难安。
  芳艳最期盼的是过年,天上氤氲的灰云,间或露出一束阳光,或者静谧苍凉的黄土地默默地接受飞舞的雪花,过年的氛围,一丝丝地沁入她的心脾。尽管年关对父母来说又是一道难过的“关”,但芳艳在过年时却能收获到心满意足的幸福。
  一年到头没走的亲戚,她都可以走一遍,亲戚家的大人会让她吃上一顿白面馒头或饺子。要知道,芳艳曾经连续三年都是吃的玉米面,没有吃过白面,临走的时候,亲戚还要给她装满几口袋花生、米花、瓜子、糖果之类的东西。她知道母亲没有牙齿(可能是由于从小营养不良,母亲从23岁起就开始掉牙),其他的东西不能吃,只有糖果可以含在嘴里,慢慢化掉,母亲也特别喜爱吃糖果。因此,她就把糖果留下,带回去给母亲吃。
  芳艳看着母亲嘴里含着的糖果,一丝笑意从嘴角滑过,心里甜滋滋的。苦涩的日子被这一颗糖果滋润得清甜香软。
  

踩凳上灶
  苦难是一笔财富,在苦难之中学会面对,学会坚强,学会感恩,更是不可多得的宝藏。
  在贫瘠的黄土高原上,到处都能见到一蓬一蓬的幽幽蒿草,当地人叫黄蒿。在干旱的黄土地上,在石缝里,在积水的洼地里,干也好,湿也好,地肥也好,地瘦也好,它都能倔强地生长。看到这贫瘠土地上的蒿草,不禁会令人萌生出许多的感慨。
  六岁,本应是孩子在母亲怀里撒娇的年龄,可是小芳艳没有这个福分。母亲摸摸索索干活,常常因为磕磕碰碰弄得满身是伤。小芳艳体会到了母亲的辛苦,开始懂得心疼母亲。一天,她摸着妈妈青紫的伤说:“妈,让我来做一餐饭吧?”
  小芳艳学着和面,擀面,切面,像模像样地干了起来。母亲在一旁静候着,不时用手摸一摸面团,用心“观察”女儿的动作。
  面切好了,小芳艳禀告母亲:“妈,我去煮面了。”
  当时,她也就只有灶台那么高,她找来小板凳,踩着凳子依着灶台煮面。妈妈就坐在灶口添柴,听她的动静。她每舀一瓢水;都要上下一次小木凳。水煮开了,她将面条下到锅里,然后在板凳上搅动面条,生怕面条巴了锅。一不小心,竟将脚下的凳子蹬翻了,“咣当”一声摔在地上,锅铲也摔出老远。
  母亲连忙从灶口摸索着站起来,问:“怎么了?”
  “没事,只是不小心将凳子给蹬翻了。”她一边回答,一边去捡锅铲,洗锅铲。
  “没有摔坏哪儿吧?”
  “没事没事,我不是好好的吗?”
  一会儿,爸爸回来了,面也煮好了。得知是女儿做的这顿午饭,爸爸打心眼里感到高兴。
  一家人围坐在饭桌上吃小芳艳做的手擀面。可能是碱下多了点,面条泛黄,可是全家人却吃得特别开心。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沉重的背篓
刘芳艳渐渐长大,但她的背却不直挺。她问我们:“你们发现我的背有些微躬吗?这都是小时候背背篓落下的。”
  上小学了,刘芳艳对父母的怜爱和孝心,不是仅靠泪水来表达了。她要担起一些家务。勤劳、肯吃苦、不服输等性格,在生活的逼迫下,渐渐形成和显现出来了。
  冬天,家里填炕的料是一个难题。别人家有牛、羊等牲畜,可以就地取材,把牛羊粪晒干后,作为填炕烧炕的料。
  刘芳艳家里没有牛羊牲口,必须到坡上沟里捡粪。湿粪要捡回来晒干,一大堆湿粪,晒干后就缩成一坨了。干粪捡回来,剥去泥巴土渣,就剩一点皮。一个冬天,填炕的料需要量很大。放学回来,捡粪是又一道难做的功课。母亲有风湿病,冻不得,想到此,她就不敢偷懒。看到别的小朋友放学后蹦蹦跳跳都在做游戏,她只有羡慕的份。
  从捡粪到背回家,来来去去要走十多里路。正是长身体的年龄,由于长时间背背篓,愣是把她稚嫩的脊椎压得有些变形了。虽说辛苦,但只要爸妈说她懂事了,村里人夸她勤快了,她心里就别提有多高兴了。
  

“世上只有妈妈好”
上小学三年级时,台湾电影《世上只有妈妈好》在内地热播,学校便决定组织学生去看。当时刘芳艳的班主任是女教师刘玉琴。刘老师的家在县城。她决定早点带一部分女孩子们进城,顺便带到自己家里吃一顿饱饭。
  刘老师平常是骑着自行车上下班。面对一群女生,她选择刘芳艳搭她的车上县城,其他同学步行。她为何偏偏选择了刘芳艳?原来,刘芳艳从出生40多天起肚脐眼就长了血管瘤,如有剧烈运动,肚脐眼就会流血。以致体育课也不能上。看着小朋友们踢毽子,她也是只能动口不能动脚。基于这个原因,刘老师就让刘芳艳坐上了自己的“座骑”。
  到了刘老师家,老师亲自下厨,为这群孩子做了白面条和馒头。馒头是用玉米面做的,是粗粮,贫困人家常吃它,白面条呢,当时在当地就属于高档消费了。刘老师先给刘芳艳盛了一大碗白面条,因为她知道这个孩子家里特穷,吃白面的机会太少了。其他同学就以吃馒头为主。
  自懂事以后,小芳艳还真是没有吃过几餐白面条哩,这天,她不仅吃得好,吃得饱,而且体会到刘老师慈母一般的爱,她心里既高兴,同时也泛起了一丝隐隐的自卑自怜的伤心。
  晚上看《世上只有妈妈好》的电影时,荧幕上的情景让她想到了自己贫困的家庭、盲眼的母亲和多病的父亲,眼泪像断线的珠子,刷刷地流个不停。
  “世上只有妈妈好”成为了她心中时常泛起的一句感叹,以致后来只要一听到这首歌,她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母亲而潸然泪下。
   。 想看书来

高原“红辣椒”
刘芳艳在小学中学阶段不仅学习刻苦用功,成绩好,也乐意参加班级和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只是因肚脐上长了血管瘤,一动就容易流血,有些剧烈活动她是可望而不可及。读四年级时,他的父亲好不容易凑齐了25元钱,带她到医院做了血管瘤切除手术,她的病才彻底得以根治,可以和其他同学一样天真烂漫地蹦蹦跳跳了。
  也许是压抑太久了的原故,一旦得以解脱,她所迸发出来的热情,释放出来的能量,是超乎寻常的,她成了学校里的活跃分子。
  1997年的“六一”儿童节,学校组织文艺演出,刘芳艳组织班里女同学排演了舞蹈《辣妹子》,自己担任领舞。节目演完后,老师和同学们都夸她们演得不错。
  现实生活中的刘芳艳就像舞蹈里的辣妹子一样活泼中透射着泼辣,坚毅中表现出果敢,自尊自信,永不服输。
  家里贫困,母亲双目失明,常常受到同学们的取笑和欺负,但是在她那瘦小的身躯里,积聚着一种力量,磨炼出了一种个性——坚强!
  苦难常常是一笔财富,在苦难中学会面对,学会坚强,学会感恩,更是不可多得的宝藏。
  。 最好的txt下载网

买本子的窍门
几毛钱的练习本,对于许多同学来说确实不值一提,但是在刘芳艳看来确是一件大事。
  读小学时,课本和作业本还不算多,小芳艳家还能承受。上初中、尤其是上高中后,课本、作业本用得越来越多,父亲去世后,家里更没有了经济来源,刘芳艳就不得不想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了。
  她告诉我们:课本没什么窍门可找,就是早早地找上一年级的同学借旧书,事先就告诉老师,下学期的课本和作业本就不要给我定了。买作业本是有窍门的,因为下沟村离县城只有八里多路,我知道县城里有不少个体小型印刷厂,于是我就直接到印刷厂去批发作业本。
  说起来是批发,其实,一种规格的不过是要一二本、二三本。可是,印刷厂老板见刘芳艳为买这几十个本子,专程跑印刷厂来搞个“一级批发”,知道这一定是穷人家的孩子,常常被这小女孩的行为所感动,生意不嫌小,照样乐意做,甚至是半卖半送,比给文具批发商的价还低,当作对她的资助。有时工人师傅还送一些白纸给她,她就拿回去装订了做日记本。
  读中学的几年,刘芳艳一直是这样批发本子来用,一两毛钱、两三毛钱一本,比学校统一发的本子价格低了许多,一学期可省下十几元钱,连同借来的课本,省下的费用也就有几十元。
  别小看了几十元钱,每学期如此,对一个赤贫的家庭来说,就不是一个小数目。如果不是从嘴里抠、课本费上省,她是怎么也读不完高中的。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早到生轶事
大西北的冬天总是来得很早。“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这里所指的八月是农历,也就是公历9月份。“胡天”确切地说不是指宁夏,但是,隆德的气候也差不离。
  从读小学开始,刘芳艳就养成了一个好习惯:每天早晨6点钟就起床,从来不要父母叫。洗漱完毕,她就背着书包独自上学去。刘芳艳总是提前来到学校,绝大多数时候都是第一个到校。尽管时间已过去很久了,说起这个早到生,教过她的老师们依然记忆犹新,仿佛就在昨日。
  不用别人吩咐,也不用轮班,冬天,每天早晨到校后,刘芳艳就去撮煤,生火,同学们来后,教室里已经是暖烘烘的了。由于她年纪小,力气小,煤一旦被冰雪覆盖就很难撮动,有时竟撮得她满头大汗,本来就是“高原红”的小脸蛋,被汗水和寒风一夹攻,像是被火烫一样的难受。所以,她后来想了个办法:每当下雪结冰,头天下午放学前,她总是会撮一篓煤放在教室的后面。老师见了,奇怪地问她:“已经放学了,你还撮这么多煤干什么?”“明天用呀,早晨结了冰,撮不动。”老师由衷地为这个懂事而又有心计的孩子而骄傲,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