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阳光下奔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在阳光下奔跑-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发挥。
  幼时的爱好是不稳定的,父母在发现和挖掘我的兴趣、潜能上费了很多心思,总想在我有兴趣的方面打个突破口,着重培养一个强项。妈妈说过:“我可以暂时放弃我的家务不做,但我一刻不能放弃我孩子的教育。”他们觉得,只有尽可能地把我的特点和兴趣展示出来,因材施教,才能使我发展得快、成长得好。
  我在班里学习成绩优异,特别是数学,我很善于解答难题。偶然听说八中有个少儿班将在四年内完成普通学生八年的学习内容。这个班只招收学习兴趣非常高、自学能力和自理能力较强的学生,而不要成绩优异是靠家长训练、威逼利诱得来的学生。我非常向往接受超常教育,跃跃欲试地报了名。正当我摩拳擦掌准备考试时,却听到一些反对的声音,什么“神童”性格偏执、心理不健全啦,人际交往能力差啦,即使学成之后也难以融入社会啦,等等。当然也有更多成功的范例表明:少儿班的毕业生,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无论是在学习、研究或工作上,仍然表现出较大的潜力或能取得突出业绩,有些已在科研、管理领域崭露头角。当时我想,尝试一下吧,考不上就算开开眼界。于是,我在四年级时参加了八中少儿班超常儿童的招生考试,经过初试,进入了复试。虽然未被最终录取,但这次经历却成为我一段难忘的回忆。
  

在企业管理的熏陶中长大
儿童需要管教和指导,这是真的,但是如果他们无时无刻和处处事事都在管教和指导之下,是不大可能学会自制和自我指导的。——林格伦
  我的父亲曾经经营着自己的公司,而母亲在公司里主管着财务,所以我是跟着公司员工念着公司训导长大的。
  那时,父母每天工作都很忙,有时只好把我先从幼儿园或学校接到单位,我就在妈妈的办公室里写字画画看书,等着妈妈下班后一起回家。
  每当公司开销售例会时,大家都要先背上一段修身励志的公司训导。这是爸爸自己创作的,听起来佷押韵很振奋人心,大声地朗读之后可以提高员工士气,帮他们解除烦恼疲惫,增加企业凝聚力。我常听员工这样群起激昂的声音,很快也学会了。一天,爸爸叫我到大家面前,让我当众背公司训导给大家听。他不满意地大声说:“连我3岁的女儿都会背,你们个别人岂有不会之理。”公司训导的内容现在记不太清了,大意是:做人光明磊落,做事脚踏实地,业务精益求精,公司传统发扬光大等等。我背着小手,在众人面前,用稚嫩的童音认真背诵了公司训导,这是我第一次在几十位大人面前开口,但有爸爸在身边我感到很安全,一点都不害怕。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儿童成长的主要场所。而我除了在幼儿园生活、学习之外,更多的时间是在爸爸的公司中度过的。在智力发展最为迅速的阶段,除了父母对我循循善诱的启发教育之外,我常听到他们之间谈论着诸如库房管理、产品质量、部门协调、市场营销之类的关于如何将公司做大做强的话题。到了周末,爸爸和妈妈常借着带我去商场、超市买玩具的机会,看看公司的专柜。商品的销售情况、产品是否摆放专业、员工风貌是否整洁等都在他们的严格管理之列。
  看着爸爸不厌其烦地给员工做各种培训、谈笑风生地接待各方来访的客人,看着公司的货物大量进出、妈妈保险箱里的支票现金频繁地收支,我认识了货币的面额,知道了哪种面额的钱可买到哪种东西。但我从不自己想要什么就随心所欲地买什么,无论在幼儿园还是在学校里,我从不与同学攀比名牌消费,我摒弃那种奴颜婢膝的钱权至上的奴性。妈妈说我是一个有情趣赚钱,没情趣花钱的人。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猛烈的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一个企业很难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深受父母生活方式的影响,我从不奢求那种保持安稳、趋于平庸的生活状态,我喜欢冒险,喜欢新奇刺激的事物,喜欢开创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我理解“以客户为中心”必须是企业永
  恒不变的生存主题;我懂得团队协作、技术创新也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直到现在,我对公司训导依然情有独钟。一次我看到日本一家公司的训导口号:“如果你有智慧,请你拿出智慧;如果你缺少智慧,请你拿出汗水;如果你缺少智慧也不愿流汗,就请你离开本单位。”感觉很有创意。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生存的环境,每个孩子都有来自不同家庭的成长背景。不同的教育观点与方法、家庭的生活习惯与品德修养以及父母的处世方式、个性特点等,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一生。我童年的成长历程,融入了一个家族企业成长兴衰、泪水欢笑的深度体验,自然而然地使我占据了得天独厚的经济教育优势,这对我世界观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帮助,对我未来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
  

为奥数说几句公平话
真正的教育是登上童年微妙的真相之巅。——苏霍姆林斯基
  最近一段时间,文人墨客专家学者在媒体上关于奥数的去留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人说,奥数泛滥成灾,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公害,完全违反正常的教育规律。有人说,奥数是一个让大部分孩子一次次证明自己是傻瓜的课程……我以一个局内人的身份,讲讲自己“傻瓜的奥数经历”。
  上小学三年级时,学校进行了一次数学考试;从每个班挑选了五名成绩突出的学生参加区里的选拔赛。从入学开始;我就是班上数学学得最好的学生,我和同学花费同样的精力学数学,但成绩更突出。老师告诉我,其实这次推荐考试我的成绩并不理想,鉴于平日表现突出,她依然推荐我参加区里的选拔赛。之后,我和班上另外两名同学入选区奥数学校。这个学校起初共招收六个班,学生都是从各个学校选拔出来的数学成绩优异者。我们每周末上两个小时的课,收费并不高,学习也不像有些人形容的那么紧张,三、四、五年级五一、十一的长假依然会休息,不影响全家外出旅行的计划。直到六年级的第一学期,即将参加“迎春杯”数学竞赛之前的几个月,父母才把我参加竞赛的计划提到家庭的日程上来,取消一切外出娱乐项目,让我全力以赴冲击比赛。奥数学校每上十次课就考试,考试之后就按成绩从高到低排队,依次重新分班。每学期开学的第一天,学生都会跑到成绩栏里找自己的名字,一班是最好的,六班是最差的,找到自己名字之后就到相应的班级上课。坐在教室里,你会发现,同学的表情形形色色,从上面班级掉到下面班级的同学一脸沮丧,脸皮薄爱面子的同学甚至偷偷抹眼泪,从下面班级挤到上面班级的同学一脸高兴。上一学期刚刚认识的同学现在又不知去了哪里,周围又是一张张陌生面孔,大家还要重新熟悉。
  这种激烈的竞争在我们这些不到10岁的孩子之间发生,确实有些惨烈,不过暂时失败了也没什么,反正十次课之后的下次考试,又是一轮新的排列组合。起初我也不太适应,几轮下来,我便习惯了。竞争怕什么,适者生存,优胜劣汰,这是大自然的生存法则。反正小升初、初中升高中、考大学、找工作哪一样也少不得竞争,早点接触是好事。有的学生,因为父母有职位和权力,一切可以不通过竞争就顺理成章地得到,但那是少数。妈妈几次无可奈何地对我说:“我们是普通人,没有高官厚禄,没有显赫地位,妈妈能给你的只有聪明才智和坚强的意志,未来的路只有依靠你自己。”
  我从小就对数学充满兴趣和热情,每天放学总是先做语文、英语作业,最后困倦的时候才做数学作业,因为一看到数学题我就神清气爽来了精神。数学绝对不是无味的数字和符号,它有丰富的哲理、紧密的结构,又要求有严谨连贯的思路。几年来我一直待在奥校最好的班级,只有一次考试失误掉到二班,爸爸风趣地安慰我说:“没关系,我们今天大踏步地撤退就是为了明天大踏步地前进。”
  随着时间的推移,奥校的知名度渐渐大了。根据家长的要求,班级的数量也在逐渐增加,到六年级时奥校好像已由起初的六个班,增加到十几个班了。有些家长千方百计地托关系走后门,软磨硬泡地将自己在学校连数学课都跟不上的孩子送进奥校。个别学生上课像听天书一样,要么流着口水睡大觉,要么把学校的作业拿来做,父母却风里雨里地接送,含辛茹苦地等待,不知真相地守望着。我常想:既然孩子不喜欢为什么还要送来这里?一方面浪费社会资源,一方面这种拔苗助长的行为,很容易扼杀孩子的学习兴趣,甚至使他们对校内的数学课也产生厌烦与恐惧。这也许就是中国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真实写照。
  学校里的数学课上,老师对同样的知识会反复讲反复练习,以照顾大多数或者中等偏下的学生,接受能力快的同学难免会带有厌烦情绪。但在奥校,一个知识点只讲一次,没时间也没必要重复。按老师的话说:“你们都是非常聪明的孩子,讲一次就够了。”快班和慢班讲的内容和进度也有差异。我上过几次小班课,老师提前规定自学范围要求自学,上课时学生凭借自学的实力先做题,老师给出正确答案,学生自己判完试卷再由老师讲难点。根据个人的疑点带着问题听课,我很适应这种教学方法,由此我养成了自学的习惯,提高了自学的能力。
  借此机会,我要为奥数讲几句公平话:资源分配不公的问题,是择校的根本问题,不是奥数本身的错。如果只将奥数单纯作为个人爱好,会有人喜欢钻研的。还“奥数”一个本来面目吧。我是奥数的受益者,数学竞赛真的培养了我专注、执着的性格,教会了我做事要有恒心和信心,让我学会了在体味挫折失败的同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