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 第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奖励运用得好,可以达到意料之外的良好效果,但如果一味依赖外在刺激,却也未必能事事如意,毕竟“金钱不是万能的”。
  教育孩子为学习而学习,才是教育的真正意义。期待由学习而获得奖励的孩子,只是在为奖励学习而已。
  认识“德西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在1971年做了一个专门的实验。他让大学生做被试者,在实验室里解有趣的智力难题。实验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所有的被试者都无奖励;第二阶段,将被试者分为两组,实验组的被试者完成一个难题可得到1美元的报酬,而控制组的被试者跟第一阶段相同,无报酬;第三阶段,为休息时间,被试者可以在原地自由活动,并把他们是否继续去解题作为喜爱这项活动的程度指标。
  结果发现一种明显的趋势:实验组(奖励组)被试者在第二阶段确实十分努力,而在第三阶段继续解题的人数很少,表明兴趣与努力的程度在减弱;而控制组(无奖励组)被试者有更多人花更多的休息时间在继续解题,表明兴趣与努力的程度在增强。这个实验结果表明,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即内感报酬),如果提供外部的物质奖励(外加报酬),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参与者的吸引力。 。 想看书来

第三章 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17)
后来,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德西效应”。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心理学认为,动机是一个人发动或抑制自身行为的内部原因。当动机达到最佳水平,活动效率就会达到最大值;而动机不足,则会使活动效率下降。动机又分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外在动机是那种不是由活动本身引起而是由与活动没有内在联系的外部刺激或原因诱发出来的动机,其特点是持续时间比较短。上述实验中的奖励刺激容易引发人的外部动机。
  内在动机是一种要求自己在困难的挑战面前感到有能力、能做出决定的先天性需要,它潜伏于人的多种行为,包括探究活动、学习甚至游戏活动中,它激起人们去寻求并努力征服一系列对其能力来说是最理想或最合适的挑战。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本身的兴趣是人的内在动机,这也是学习的最佳动机,它的特点是更容易持久。因此,最好的奖励办法是引导孩子进一步探究、尝试和交流,激发他的学习兴趣。
  在德西的实验中,那些有一定难度的有趣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解出难题又正好满足了学生的成就感这一基本的心理需求,增进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而此时如果给学生以物质奖励,则会使学生把主要的学习目标置于脑后而不顾,只在乎当前的奖励,甚至把奖励当成学习的主要目标,转移学习兴趣,降低学习效果,这一结果显然与家长的初衷相去甚远。
  小故事
  一位老人在一个小乡村里休养,但附近却住着一些十分顽皮的孩子,他们天天互相追逐打闹,喧哗的吵闹声使老人无法好好休息,在屡禁不止的情况下,老人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把孩子们都叫到一起,告诉他们谁叫的声音越大,谁得到的奖励就越多,他每次都根据孩子们吵闹的情况给予不同的奖励。到孩子们已经习惯于获取奖励的时候,老人开始逐渐减少所给的奖励,最后无论孩子们怎么吵,老人一分钱也不给。
  结果,孩子们认为受到的待遇越来越不公正,认为“不给钱了谁还给你叫”,再也不到老人所住的房子附近大声吵闹了。
  千万别“贿赂”孩子
  为了鼓励孩子好好学习,很多父母倾向于采用物质奖励的方式,并且对这种方式颇为认同,有些家长甚至说:“给予孩子一定的物质刺激,远远比说教一百句管用得多。”在小学阶段,父母为了让孩子好好学习,给予孩子的多是一些“小恩小惠”,买些小玩具、给点小零食,而中学生,父母则多以金钱或昂贵的电子产品,如手机等作为诱饵。
  刚开始,这种物质奖励的方式也确实颇为奏效,孩子一回家就好好看书,温习功课。可是,时间一长,就慢慢的变得不尽如人意了,有些孩子开始出现厌倦学习的情绪,有些甚至把学习做为交换奖赏的筹码,逼得父母只好不停地增加奖金的数目,但效果仍然不大。
  这种奖赏所以慢慢地失效,正是“德西效应”在起作用。父母如果让孩子养成为获得奖赏才去努力学习的习惯,孩子就体会不到出色完成一项工作之后的激动与兴奋,单纯的求知的快乐可能会逐渐降低。而对于任何事情来说,兴趣才是更大更持久的动力,一旦失去了兴趣,做事的动机就会大大下降。
  如果学习活动本身令孩子感兴趣,父母再给孩子奖励,可能会弄巧成拙,不但不能提高孩子的学习主动性,反而会降低孩子原有的学习热情。比如,孩子自己喜欢画画,那么他并不需要父母的表扬和物质奖励,只要获得认可就足够了。如果孩子画出很美的画,父母只要关注一下就行了。但如果父母说“你画得真棒,妈妈奖励你一个本子”,这样反而会使孩子厌烦——“我的努力和成就只是为了一个本子呀?”这样反倒不利于培养孩子的成就感。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三章 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18)
一味地给予物质奖励,还会使孩子的欲望越来越大,沾染上自私自利和功利主义的毛病,滋生只图享受的心理,养成斤斤计较、讨价还价的庸俗习气。有的孩子为了得到物质奖励,甚至学会了欺骗,通过在考试中舞弊、弄虚作假等方式获得高分。
  事实证明,物质奖励不是万能的,还可能会出现许多弊端,例如,孩子的学习没有进步,虚荣心、功利心却增长了。长期的物质奖励还会让孩子形成一种错误认识:所有的劳动都应该得到金钱回报。他们可能认为赚钱更多的父亲很伟大,而多做家务少挣钱的妈妈的价值却小得多。他们也不可能理解志愿劳动者和义务工作者,自己也不可能养成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
  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激励总停留在物质奖励这一低级、原始的阶段,那孩子对精神和情感的投入也会减少。最终的恶果是让孩子变得贪婪,逐渐发展成惟利是图的“小魔鬼”。
  还有一些父母为了激励孩子好好学习,许下一些物质奖励的诺言,但说完后又立刻忘记,这样会在无意中伤害孩子。例如,有的家长为了激励孩子,向孩子许诺如果在期末考试能考到年级第一名,就奖励一台电脑。但当期末考试结束,孩子真考了年级第一名时,家长又以种种借口拒绝兑现承诺。
  承诺无法兑现,就成了谎言。这有点像“狼来了”的游戏,只会让孩子失望,同时颠覆孩子对父母的信任和尊敬。一诺千金是爱和关怀的表现,因为一些意外无法兑现自己的承诺时,一定要对孩子解释原因,或直接向孩子道歉。要知道,父母履行诺言,既能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也能维护作为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同时又教育他学会诚信。
  小故事
  谭秋姣是一位高级女白领,在公司管理中驾轻就熟,深负众望。但她对自己的儿子超超感到无可奈何,力不从心。原来,超超去年上小学5年级了,虽然很聪明,但就是对学习缺乏兴趣,完全是随心所欲地学习,高兴的时候,看一会儿书,不高兴了,就想方设法地偷懒,学习成绩自然是处于下游。让谭女士特别烦恼的是超超对此不着急。
  对这样一个不争气的孩子,谭秋姣显然非常难过。
  开始的时候,谭秋姣采用过说服教育的方法,给孩子讲学习的重要性,塑造孩子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但是,她发现孩子对许多道理似懂非懂,这种教育方式收效甚微。后来,她从同事那里学会了奖励方法,很快,她给儿子制定了一个“各科成绩奖励条例”,例如,各科成绩达到了多少分就可以获得相应等级的奖励,谭秋姣制定得很认真、具体,具备很强的操作性。同时,还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增加奖赏的设置。
  很快,谭秋姣苦心经营的“妈妈奖学金”取得了出乎预料的成功,超超对学习产生了巨大的兴趣,不仅态度变得认真了,而且也更加勤奋了,不再马马虎虎,也不再敷衍老师,学习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
  仅仅过了两个多月的时间,谭秋姣发现孩子故态复萌,又开始对学习三心二意了。于是她制定了更加丰厚的奖励办法,但是,孩子的学习情况越来越糟糕。
  奖励内部学习动机
  动机是由某种需要所引起的直接推动个体活动、维持已有的活动并使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以满足需要的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人的一切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所引起的。动机是一切活动的原动力,是源泉。动机从自发性和目的性可分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心理学家认为,内部动机是由个体的自尊心、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求知欲等内在因素引起的,俗称“我要干”、“我要学”;外部动机则是由外力逼迫(包括金钱刺激)而引起,俗称“要我干”、“要我学”。与外部动机相比较,内部动机具有更大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是长远而有效的动机。例如,有些人喜欢写小说,即使从来没有出版过,他也乐此不疲,因为写作本身对他而言就是一种乐趣。这就是内部动机在起作用。。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三章 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19)
既然动机是一切活动的原动力,孩子的学习行为同样受到动机的支配和调节。内部学习动机则是孩子对学习本身的一种内在兴趣,这种动机下的学习不是靠外力的推动,而是自觉自动地、积极主动地学习,这种学习更具有持久性。因此,能否激发孩子的内部学习动机是家庭教育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
  要激发孩子的内部学习动机,就要重视知识本身的兴趣,使整个学习过程都充满激励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